經過二十多天的拉鋸,第一次哈拉哈河衝突以蘇、蒙聯軍主動撤西岸告終,由於外界普遍認為蘇蒙聯軍較對麵的日滿軍隊有著不少於3比1的兵力優勢,這個結果自然讓日本國內一片歡騰,賀電如雪片般飛向關東軍司令部,第師團指揮官小鬆原藉此得到了“關東之花”的美名,儼然與日軍中戰功赫赫的“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瓦胡猛牛”牛島滿等人齊名。

哈拉哈河之戰的勝利是如此意義重大,日軍大本營完全忽視了蘇俄軍隊在裝甲作戰方麵展現出的巨大優勢,討論的焦點放在了應當如何嘉獎前線將士上,關東軍司令部雖然注意到了前線各部的驚人損失,但勝利當前,將領們也就想當然地認為這些犧牲體現了帝國軍人的勇武精神,是值得付出的代價,至於交戰期間思悟良多的小鬆原,雖在有關這場戰役的總結性報告中深刻反思了日本陸軍現有兵器配置和戰術策略的落後性,提出了進行軍事變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卻沒能引起高層的足夠重視,而他本人也在同僚及國內各界的稱讚吹捧中放鬆了警惕。

當年的第一次夏威夷戰役,日本陸軍的強悍戰力和堅韌意誌就層讓美國軍方大為感慨,在那之後,“行動如風、守秩如林、攻擊如火、防禦如山”的箴言被加入到了美軍新兵的訓練守則當中。盡管太平洋戰爭中後期日本軍隊一敗再敗,世人仍意識到了日本軍隊在現代戰爭中的可畏之處。如今蘇俄在遠東的精銳部隊以多打少仍敗給日軍的二流師團,無論在太平洋與日本有直接競爭關係的美利堅,還是在世界戰略版圖上麵臨日本挑戰的西方盟國之首,都不約而同地產生了新的危機感。一旦日軍占領整個遠東,甚至將勢力範圍擴張到廣袤的西伯利亞,日本列島將處在一個真正完整的絕對防禦圈當中,這個軍事帝國的再度膨脹也將突破所有束縛。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俄高層通過外交渠道向歐美列強提出了聯手遏製日本擴張的建議,德、美、奧、意、愛、西、荷七國做出應並派代表派前往莫斯科接洽。此次莫斯科會議名義上是解決蘇俄農業發展程度偏低的問題,實則就如何遏製日本軍事擴張明確各國立場和任務分工。蘇俄領土與日本列島隔海相望,且與日本在朝鮮半島、偽滿洲國的占領區接壤,自然是直接與之對抗的不二先鋒。此次遠東部隊在哈拉哈河東岸的失利,蘇俄代表提出本國急切需要整頓部隊、加強裝備,但又嚴重缺乏資金和技術,因而要求與會各國進一步解除對蘇俄的貿易限製,並盡可能提供各方麵的援助。

歐美七國代表很快在援俄壓日的大原則上達成一致,出於緩解經濟危機、促進貿易往來的目的,他們同意放寬對蘇俄的經濟封鎖,前提是蘇俄做出不對歐美國家實施人員滲透、不支持歐美國家蘇維埃組織的正式保證。在此基礎上,各國同意向蘇俄提供總額不少於2000億馬克、期限不低於10年的優惠貸款,貸款的80%必須用於向貸款國采購軍用物資和軍事技術,而且海軍和空軍裝備各不得超過貸款總額的20%。

放寬貿易限製、提供優惠貸款之外,各國根據自身條件提供各種支持措施。德國人決定將積壓在倉庫裏的非軍用物資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轉讓給蘇俄,以換取蘇俄盛產的礦產、木材、毛皮等資源,而且願意無償派遣軍事技術人員協助蘇俄軍隊進行軍官和士兵的整訓。因背負高額戰爭賠款,美國政府不再像往日那樣財大氣粗,但他們比德國人更迫切希望遏製日本擴張,因此,他們決定以貨物交換貨物的形式向蘇俄提供價值超過四百億美元的軍用物資,包括數十艘戰後封存的作戰艦艇。

值得一提的是,荷蘭在兩次大戰期間皆恪守中立。因荷蘭王室與德國皇室的特殊關係,在日軍橫掃東南亞期間,美英殖民地紛紛淪陷,唯獨荷蘭殖民地得以幸免。現如今,這些荷屬殖民地變成了日軍占領區環視的“飛地”,日本政府幾番提出“以地易地”的要求,希望用印度南部或者澳大利亞西南部的殖民地置換荷屬東印度、荷屬新幾內亞以及馬魯古群島,從而將整個東南亞變成日本的後花園,對於這種看似合理實際上嚴重損害荷蘭利益的交易,荷蘭政府一而再地拒絕,日本政府也就一而再地威逼利誘,荷蘭人對此又惱又懼,以他們在東南亞的區區數千人馬,一旦日本方麵付諸武力,那是根本不堪一戰的。在這種情況下,荷蘭政府隻好寄希望於歐美列強聯手遏製日本擴張,為此出錢出力乃是心甘情願荷蘭政府及民間財團將為蘇俄提供多達280億馬克的免息貸款,而且動用本國商船隊為蘇俄無償運輸援助物資。

以蘇俄堅實的工業和軍事基礎,來自歐美國家的大量援助無疑是強勁有力的助推器,而且得到了西方同盟國的諒解與支持,蘇俄軍隊終於可以堂而皇之地大幅擴充軍備了。就在莫斯科援助協定簽署當月,蘇俄政府與德、美、奧、意、愛、荷六國簽署了465億馬克的第一期貸款,其中450億迅速轉化成為軍事訂單12005架飛機、26056輛軍用戰鬥和運輸車輛、44400門火炮、171艘艦艇以及數以百萬噸計的槍械彈藥,這些裝備物資將在四年內陸續交付給蘇俄軍隊,相當於蘇蒙聯軍在哈拉哈河東岸損失裝備的百倍有餘!

莫斯科援助協定雖然是秘密簽署的,但日本方麵很快就知曉了它的存在,而且對裏麵的大部分條款都知之甚詳,東京高層對此大為震驚,普通軍民很是憤慨。為了挽局麵,日本政府對歐美國家開展了戰後力度最大一次外交行動,然而出於各種原因,此次外交行動耗費巨大卻收效甚小,這直接導致了日本與西方同盟國的關係急劇惡化。在對美態度上,日本政府一反往日的強硬,積極與之達成戰後諒解,並就簽署互不侵犯協定舉行了接觸性的會晤,終因美方認為違反停戰協定條款代價過大而作罷,但美國政府私底允諾,一旦日本與蘇俄或西方同盟國發生戰爭,隻要不危及美方利益,美國將盡可能保持中立。這使得日方自以為在太平洋方向沒有了後顧之憂。

1941年9月,第一次哈拉哈河之戰結束後不到5個月,作為蘇俄方麵援引莫斯科援助協定特別條款的響應,德國空軍派遣第99特勤聯隊所屬第401高空偵察機大隊前往蘇俄在遠東最大的戰略基地和防禦要塞符拉迪沃斯托克,用以應對日軍在朝鮮半島和偽滿洲國地區愈漸頻繁的軍事調動。該大隊裝備的He121型雙引擎偵察機“雷鳥”可說是德國航空工業在30年代末期的傑出作品,其實用最大升限達到了14800米普通飛機的升限通常在6000米以內,使用一級增壓發動機可達700010000米,使用二級增壓發動機才能突破12000米,He121裝備的是當前技術最先進的3速2級渦輪增壓器,這意味著當“雷鳥”出現在遠東地區時,日本最強的戰鬥機隻能在它極限高度下方4000米遙遙仰望,日軍中小口徑的高射炮對它們也是無可奈何。

在掛載副油箱的情況下,He121的航程達到3000公裏,其活動半徑足以覆蓋朝鮮半島、偽滿洲國甚至日本列島的北部地區,包括日本聯合艦隊四大基地中的三個,更為重要的是,“雷鳥”可搭載無線電製導炸彈實施精準的高空轟炸,其代價僅僅是犧牲部分航速和續航力

抵達蘇俄航空基地的“雷鳥”立即著手改換塗裝,在機翼和機身刷上醒目的紅色五星,自此之後,隻要天氣允許,這些高速偵察機每隔兩到三天就會對日軍在朝鮮半島和偽滿洲國的軍事部署進行一次空中偵察,每個月對日本列島北部實施一到兩次高空偵察抵達目標區域後,飛行員使用一台由高空轟炸瞄準器改進而來的高空觀測器進行直接觀測,進而人工操控位於機腹下方的兩台航空攝象儀以合適的角度和時機進行連續拍攝。偵察過程中每每遇到日軍戰鬥機的截擊和地麵高炮火力的攔截,德國飛行員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向上爬升,在離地十多公裏的高空飛行,它們甚至不容易被人們肉眼所察覺。在1941年的最後三個月裏,這種偵察一共進行了40多次,日軍相應進行了31次空中截擊,但無一成功,地麵高射炮兵嚐試了20次攔截,同樣沒有取得任何戰果。

至1942年初,派駐遠東的德軍偵察機增加到了22架,包括10架He121“雷鳥”以及4架搭載了雷達探測器的電子偵察機Ju56。這種設備可以根據截收到的雷達波測算對方雷達的方位,而蔡司公司製造的新型航空攝像器材也將有效提升航拍偵察的效果。

《想看本書最新章節的書友們,一下,或手機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