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法寫細節

寫作文並不神秘,秘訣就掌握在我們每天共處的身體裏。我們的身體有五個突出的感官能接受外界的刺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為什麽寫作文要從五感出發,是因為此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具象思維,而從最熟悉的事物入手才能通過具象思維的可視化橋梁進入抽象思維的創作。

眼主導視覺,耳主導聽覺,鼻主導嗅覺,舌主導味覺,身上的皮膚可以主導觸覺。我們的身體的這些部分,都是有感而知的。

視覺主要是指看見了什麽,比如尺寸、顏色、形狀。

聽覺主要是指聽到了什麽,比如人聲、歌聲、噪聲。

嗅覺主要是指聞到了什麽,比如香氣、臭氣、腥氣。

味覺主要是指嚐到了什麽味道,比如甜的、酸的。

觸覺主要是指感覺到了什麽,比如質感、溫度。

很多孩子一聽說要寫作文,就手心冒汗、抓耳撓腮,說:“老師,為什麽要寫作文?”

五感法寫細節,目的就是當老師布置作文的時候,孩子們能夠通過眼、耳、鼻、舌、身去收集信息,讓他們在寫作文的時候有話可說。

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了一頭塑料奶牛,如圖:

接下來,學生們設法去感受這頭奶牛。

大家先說嗅覺。對嗅覺,孩子們是這麽描述的:

1.這是一頭假的奶牛,所以有一股塑料的氣味,沒有真的奶牛的那一點點臭臭的氣味。

2.我也聞到了,是一股塑料的氣味,但也不是那麽濃,有點兒淡淡的。

3.奶牛身上的毛,有一股特殊的氣味,感覺有點兒像塑料,也有點兒不太像塑料,有點兒像布的氣味。

4.湊近聞的時候,感覺有毛紮鼻子,氣味也有點兒刺激性。

接下來是聽覺:

1.假奶牛發出了叫聲後,我感覺,它跟真的奶牛的叫聲不太一樣。真的奶牛,叫得沒有規律,假奶牛叫得很有規律,感覺就是機器的聲音。

他找到了真的牛和假的牛的區別,在叫聲上節奏感不一樣。

2.真牛的叫聲會有點兒斷斷續續的。

這位同學認為真奶牛的叫聲有變化。

之後說說觸覺:

1.我摸到它的毛感覺軟軟的,像棉花糖一樣,擠奶的部位有點兒硬。它的鼻子和眼睛都是硬的。

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觸覺感受。

2.我摸這頭牛就感覺特別硬,真正的奶牛,身體是有點兒軟的。

假奶牛的身體,整體的感覺有硬度。

接著說說味覺。大家可以說一說平時喝牛奶的感覺。比如:

1.奶是很甜的。

2.有的牛奶是比較稠的,有的牛奶是很稀的。

以上是大家用感官來感受到的奶牛,人的身體天然就是可以“有感而知”的。

同樣是提到牛,好作家會調動感官來為作品勾勒豐富的細節,達到“詩中有畫”的效果,讀者們一讀文字便如臨其境!

比如有個詞,叫“多如牛毛”。這個成語形容非常之多,多得像又細又密的牛毛。

朱自清的《春》裏有這樣的描述: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朱自清先生不但懂“多如牛毛”是怎樣的感覺,他還會用。我們都很熟悉春雨,但是朱自清先生說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一連三個“像”,像牛毛形容春雨下的次數又多又密,像花針形容形狀,像細絲形容綿長。

這三個“像”用意深刻,分別表現多而密、形狀質感、整體綿長的雨的效果。像牛毛和花針都是觸覺,但是觸覺又有不同的側麵,而像細絲是視覺。

這裏第一步是用五感感知,第二步是五感感知要細膩,比如同樣是觸覺,但像牛毛和像花針就是不一樣的觸覺,這是說要細膩地去感知,看進去。讀朱自清先生這篇文章,對雨的感覺就更加細膩了。

王安石《牛衣》:

這句詩讓我對牛毛有了更加細致的感受。貼近皮膚的位置會在冬天的時候泛出來一層很細的絨毛,這就叫氄毛。

我小時候沒有接觸過牛,問了我媽一個特別傻的問題:“到了冬天的時候,我們有羊毛毛衣、羊絨大衣,怎麽沒有牛毛毛衣?”

她回答我:“牛毛那麽硬、那麽粗糙,怎麽能做成牛毛毛衣呢,多紮人。”

讀到王安石這首詩的時候,我才知道,動物的毛分為兩層:一層是針毛,是硬的、直的;另外一層是絨毛,絨毛是貼著皮膚長的,非常柔軟。但是牛在冬天很少長絨毛,它泛起的絨毛特別少,所以你能感覺到牛很怕冷,冬天的時候不用出去放牛,牛隻能躲在牛棚裏。

可見,大作家寫出來的文字都經過了特別細致的觀察。

每個人都有五感,但要用五感法寫細節,就要觀察得非常仔細。

不僅要觀察得仔細,還要能把我們的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和聽覺完全打通,旋轉、跳躍一起用。

比如我說一個孩子笑得好甜,“甜”這種感覺不是我從這個孩子這裏真實嚐到的。那我為什麽有這樣的感受呢?也許是因為他的小酒窩很可愛,也許是因為他笑起來,像小月牙的眼睛,讓我好像吃甜食一樣,覺得很滿足、很開心。

我把味覺和視覺感受打通了,這叫作通感。

有如下幾個句子:

1.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

這句話給了我們很多細節。作者描述了“她的聲音”,卻不直接用聽覺來形容,沒有直接說“很好聽”。因為如果寫“很好聽”,讀者並不知道是怎麽好聽,但寫成像棉花糖一樣甜,像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我們就知道,它絕對不會是像牛一樣發出“哞”那麽粗重的聲音,這個聲音應該是細膩而軟和的,讀者就對這個聲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2.紅杏枝頭春意鬧。

——北宋·宋祁《玉樓春·春景》

古人對通感的運用那是信手拈來。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紅杏哪是在春天裏瞎鬧騰,它隻是開它的花兒罷了。但是春天裏的詩人對這春天喜歡得不得了,看誰都像是在春天嬉鬧。這也是把視覺和聽覺互通。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微風吹過來,這個時候你聞到了一點點清香,有嗎?好像又沒有。

朱自清的寫法就比較調皮了,他寫香氣就像高樓上有人唱歌似的,好像沒有,好像很安靜,好像又聽到了一點點……

這種感覺,就讓你對這個清香有了不一樣的感知。因為他將“清香”這種嗅覺和用耳朵聽見歌聲的聽覺,一起打通,讓你對事物有了更深切的感知。

分析了這些例子,大家就能得出一個結論:運用五感法,第一是要仔細觀察,第二是可以用到通感。

氣泡圖法寫細節

用五感捕捉完了細節,還得用人能“看得見”的方式形象地表達出來。

小朋友喜歡聽故事,人大多如此,天生喜歡聽故事,而不是聽大道理。

我們是先有感受,後有認識的。人的大腦神經元特別發達,比如我一見到一個人很漂亮,我在一瞬間就做出判斷了,雖然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麽得出“漂亮”這個結論的。其實,在大腦裏,已經有了一個無意識的過程。

寫作就是讓你像倒帶一樣,把磁帶倒回去,看一看你的大腦到底是怎樣運作的,對方到底為什麽讓你覺得漂亮,她的眼睛是什麽樣的,她的笑容是什麽樣的……

有一個小工具,是一個小氣泡圖。

中間的灰色部分,是要感知的內容,旁邊的白色小圈圈,是要感知到的要點。

比如豐子愷的《白鵝》中有這樣的描述:

它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我一看這姿態,想道:“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鵝的頭在比例上比駱駝更高,與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鵝的“嘎嘎”,其音調嚴肅鄭重,有似厲聲嗬斥。鵝則對無論何人,都是厲聲嗬斥;要求飼食時的叫聲,也好像大爺嫌飯遲而怒罵小使一樣。

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它傲然地站著,看見人走來簡直不讓;有時非但不讓,竟伸過頸子來咬你一口。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

這篇文章很長,可以用氣泡圖來分解。

白鵝很高傲,這是豐子愷先生的思考。但是別人不懂呀,怎麽辦呢?先把概括性的詞語“高傲”放一邊,回看大腦的五感感知給出的細節。

第一,他用到了視覺。

他看見了鵝的頭,鵝的頭比例更高。比例更高如果還不夠通俗,他就寫“像麒麟”,讓你看得懂。麒麟是四獸之首的神獸,自然昂頭挺胸。

他還看見了鵝走路的樣子: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京劇裏的淨角對於豐子愷先生的時代來說,並不遙遠,他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比喻。

第二,他還用到了聽覺。

鵝的叫聲與鴨的叫聲大體相似,都是“嘎嘎”的,但音調上大不相同。鴨的“嘎嘎”,其音調瑣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鵝的“嘎嘎”,其音調嚴肅鄭重,有似厲聲嗬斥。他寫出了鵝的嚴肅鄭重的感覺。

寫完以上的頭、步調、叫聲,讀者就明白了,鵝是一隻高傲的動物。

所以,每個人做判斷的時候,要倒帶回去看,自己是怎麽感受到的。

現在給你提個問題,如果有兩個角色,豬八戒和孫悟空,擇一為友,你會怎麽選?

你可能會選孫悟空。為什麽選孫悟空呢?我們就從這個判斷開始倒帶,看看孫悟空有哪些優點。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給出信息。

用氣泡圖法,中間的深灰色圓圈,是要感知的事物,是孫悟空。

第一個:視覺。

有同學說,一根金箍棒上打天庭,下打地府。一個筋鬥雲十萬八千裏,比瞬移還拉風。所以就感覺他身手矯健,讓我崇拜。“身手矯健,讓我崇拜”,是很多同學寫作文咬破筆頭也寫不出來的,其實,當你回頭看,寫好草稿再動筆,就有很多話可說了。

第二個:觸覺。

有同學說,渾身長毛,摸起來毛茸茸的,所以就感覺他手感好、很可愛。同學們常常寫小動物的時候,比如寫“小貓很可愛”,下一句話就不知道寫什麽了,所以一定要從這個角度先把草稿打好。為什麽可愛,從哪裏可以具體描寫它的可愛?

第三個:聽覺。

我們總是聽到孫悟空大喝一聲:“妖怪,你往哪裏跑?!”這些有細節的對話,可以加到作文裏,就能創作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從這句話裏,你聽到的孫悟空是一個有自信、有擔當的人。

所有外圈的淺灰色部分,同學們都是知道的,但是寫作文一定要倒帶,往回走,讓細節出現在作文當中,才是好文章。

選豬八戒做朋友,大家也會閃現出很多有趣的點子。我們用氣泡圖法分析一下(如下)。

第一個:視覺。

有同學看到豬八戒肚大肥圓走路不便,卻堅持走取經的漫漫長路,所以覺得他有毅力、能堅持。

第二個:觸覺。

豬八戒全身肥肉,那摸起來一定是很柔軟的,所以手感好,這個朋友值得依靠。

第三個:聽覺。

豬八戒總是說:“大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啦!”這些經典的對白,都可以加到文章裏,心係師父很忠誠,我們也想要這樣不拋棄我們的朋友。

還有一個是“小心思”,比如渾身肥肉,味道一定很好,跟他做朋友,妖怪肯定會先把他吃了。

當要寫“我選豬八戒做我的朋友”的時候,先把氣泡圖做完,然後再動筆寫文章,你的文章就又有情節、又有細節、又有故事,還有觀點和你的想法,整個文章就會很完整。

五感法和氣泡圖法,就是讓我們調動自己的感知能力,剖析一件事物的細節。

每個人天生都會感覺,一點兒難度也沒有,隻不過人的大腦運行得太快了。所以,你在觀察的時候要注意兩點:

第一,像朱自清說春雨、王安石寫牛,觀察一定要細致。

第二,通感。“你笑得很甜”,兩個感官的感覺一起打通,這是寫作的技法之一。

在這個基礎上你感覺到了,才能有自己的認識。你將自己的認識寫下來,就能夠打動其他人,因為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會感知。

寫作文時,如果不知道該怎麽下筆,就應當運用氣泡圖。氣泡圖是一個梳理你的感受和思路的工具,讓你像倒帶一樣,從五個角度出發,把你收集到的信息搜刮出來,變成文字,就是一篇很完整、很有感染力的文章,你的作文也會變得更豐富、更有趣、更深刻。

名師答疑

家長:

輔導孩子寫作文,我以前教他的方法就是按時間、地點,人物幹了什麽的方法寫作。後來,發現換我自己寫,捕捉信息都非常難,別說孩子了。

這一節的五感法非常實用,先定下結論,再充分組織“為什麽是這樣的”後,心裏順暢,打通了我思路不清晰的障礙。

唐屹:

可以先畫氣泡圖幫孩子整理。大人總讓孩子打草稿,孩子卻會問:“草稿是什麽?”

其實,草稿也需要運用一個工具,氣泡圖就是一個工具。你可以先讓孩子把這個寫完,再來寫作文。

這個方法適用於所有的情況。其實它是一個感知方式,因為人就是通過五感去接收信息的,所以我們應該先做好前期的工作。一個人感官豐富了,他寫起來,資源就多,就能文思泉湧。

家長:

氣泡圖法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運用的?比如說,男孩子基本上不洗衣服,如果要寫《我第一次洗衣服》,如何用五感法把它描述出來?

唐屹:

氣泡圖是一個“要點分解”的方法。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分要點,但我們要跟五感結合起來。

氣泡圖的第一層,可以先畫五個圈,比如說中間的深色圈:洗衣服。洗衣服旁邊畫五個圈——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然後你就讓他去感受。

當然,孩子也可以寫他不喜歡洗衣服的原因:不喜歡氣泡、不喜歡冰冷的感覺等,這就是要捕捉到的信息。

家長:

我有三個問題。

孩子上六年級了,從一年級練習口述作文,二年級練習看圖寫話,年年有作文,直到現在。

平時在考試的時候,老師總會讓孩子記一些好詞佳句,必須背下來,考試能用到,但是孩子寫的時候,真的不知道該怎麽樣運用,如何破解?

是死記硬背好,還是從平常閱讀看書的時候自己獲取更好?

唐屹:

好的句子,自有它流傳下來的道理。孩子其實是能講道理的,但是你得說服他。

氣泡圖法其實是一個“可視化”的方法。老師布置了背好詞好句的作業,雖然是生搬硬套,但起碼對一些寫作困難的同學來說可以湊字數。

但一直生搬硬套肯定不行,所以我們可以有一些引導孩子的小技巧。比如,如果老師布置背十個句子,家長可以分析這十個句子,並引導孩子理解老師為什麽選這十個句子。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辨訓練。

很多時候,孩子根本不知道老師要求他背的句子好在哪裏,這自然就起不到作用。所以,家長在分析這些句子好在哪裏的時候,也可以利用氣泡圖,把其中細膩的表達呈現出來,讓孩子可以直觀地感受到。

家長:

寫作文是孩子提筆寫就可以,還是非要寫一個初稿,再寫二稿?

唐屹:

我個人讚同先有草稿,但不是簡單地要求孩子寫草稿。

草稿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把要點梳理清楚,把信息捕捉完。

一定要讓孩子明確打草稿的目的。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這其中還有潤色和修改。在這個過程中,都可以給孩子提建議,比如“咱們換一個敘述角度和敘述方式是否合適”。

但每次都要明確一個點,讓孩子知道“我寫這一稿是為了什麽”,達到目的就行,不拘泥於到底是初稿還是二稿,不拘泥於寫了幾次。

家長:

家長如果不輔導,孩子自己寫,可以“逼”出來嗎?

崔永元:

這個問題主要是家長不會教,隻有“逼”這一個辦法,而這是最下乘辦法。

在我組織的作文課上,常常會發現孩子們興高采烈,非常激動。當老師提出一個好玩的問題時,他們會踴躍舉手。其實,孩子對寫作文並不是一味排斥,我們憑什麽認為他們對寫作文沒有興趣呢?

我們不懂孩子,所以給他們貼上了“抵觸寫作文”的標簽,誤以為每個孩子都對寫作文懷著深仇大恨。

而根源,可能是家長教孩子寫作文的方法根本不對。我們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否定孩子。

實踐作業

主題:《我最喜愛的小動物》。

每個人都有最喜歡的小動物,寫這個題目之前不要急,拿一張白紙,先把氣泡圖畫下來。

用五感把信息梳理好,把小泡泡都填好之後,你就會發現隻有一個感受——“媽媽,再給我一張紙,我還沒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