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包法定框架
一個好漢堡的自我修養,有這樣幾點:
第一,第一塊麵包一定要酥軟可口,第一口好吃,你才會接著吃。就像你寫作的第一句話,你得像一個發射鉤子一樣,第一句話就把讀者抓住了,他才能接著往下看。
第二,接下來要有有嚼勁的牛肉餅或者雞塊,還有芝士、西紅柿、青菜,一定得多汁,讓你想一直吃下去。就如同文章的細節,細節動人,才能引人入勝。這裏就可以用到上一節提到的五感法和氣泡圖法。
第三,最後一塊麵包得把整個漢堡兜住。讓讀者讀了你的文章之後,一直有興趣吃到最後一塊,吃完了還覺得意猶未盡,唇齒留香。
很多作品都運用了漢堡包這個方法,先看一個簡單的:
兩隻老虎
兩隻老虎,兩隻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隻沒有眼睛,
一隻沒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
出現了兩隻跑得快的老虎這很正常,但它接著寫,一隻沒有眼睛,沒有眼睛怎麽跑?接下來更奇怪,老虎沒有尾巴。發生了什麽?沒有眼睛、沒有尾巴在跑,它得出的結論是真奇怪。
第一句就像我們的第一塊麵包,“跑得快”統領整首兒歌,接著出現了有疑問的細節,最後給了一個結果——“真奇怪”。
一首天天唱的兒歌,能夠在全中國流傳,自有它的原因——既通俗易懂,又離奇。
再看白居易的《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開篇一點兒也不含蓄,一個“好”字統領全篇,這可是被作者認證過的。“諳”是很熟悉的意思,因為他在杭州和蘇州兩地都做過刺史。
然而,讀者沒有去過江南,所以中間給了細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以江為核心,寫出了藍天倒映在水中,水又清澈,綠如藍,好像有一點兒泛著天空的這種藍色;同時,旁邊的江花紅得跟火焰一樣,描繪了令人向往的細節。
最後以反問你“能不憶江南?”做總結,就像最後一塊麵包一樣,把這首詩給兜住了,令讀者忍不住要馬上買張機票去一趟江南。
漢堡包框架法中,第一塊麵包的作用是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起概括或總領作用。
抓住注意力有很多方法,比如這樣的文字:
最後一個地球人坐在家裏,突然響起了門鈴。叮咚——
一開頭就給人汗毛倒立的感覺。
多汁的細節怎麽寫?可以用五感法,描繪引人入勝的細節。
最後,要寫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那就是漢堡包的最後一塊麵包。有一個最簡單的訣竅,筆在你手裏,文章是你寫的,隻有在結尾把你真實的想法巧妙地流露出來才是最動人的。
我的一個一年級的學生寫了一篇《春天裏的我和爸爸》〔尹駿盧 清瀾山學校一年級(1)班〕。
在冬天,我的爸爸回來了,我和爸爸一起睡覺。
第二天,爸爸和我出去玩。
我說:“爸爸,爸爸,你看,花兒含苞欲放的樣子。”爸爸說:“對呀!對呀!”
我又說:“爸爸,爸爸,你看樹長得多高呀!”爸爸說:“對呀!對呀!”
我突然說:“爸爸,爸爸,你看樹上的鳥兒在唱歌呢!”爸爸說:“對呀!對呀!”
等到爸爸要回內蒙古時,我就把春天當成了爸爸。
這篇作文,開篇直接說明我和爸爸很久沒見,卻在冬日的寒冷中同睡一床被窩。多麽溫暖!
有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唐老師,他爸爸難道隻會說‘對呀對呀’嗎?”
我仔細品味了一下,我想他爸爸應該是很久沒有見到自己的孩子了。小孩在公園裏麵跑鬧,爸爸的眼睛就盯著他,哪是看景色,他的眼睛裏麵全是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從頭到尾沒有過多的話,隻有“對呀!對呀”,隻想這樣簡單地陪著孩子。
最後一句話統領全篇,“等到爸爸要回內蒙古時,我就把春天當成了爸爸”。春天是有形狀的,但是他對爸爸的想念有形狀嗎?沒有,他把沒有形狀的想念變成了春天。
我在批改這篇作文的時候,當時就哭了。
我是一個不喜歡哭的人,但是為什麽會感動呢?是因為小時候,我爸爸也經常不在我身邊。我記得有一個細節,是爸爸開車離開的時候,我立刻轉身“噔噔噔”跑上樓去了。可能別人覺得:“你跟爸爸關係不好,所以爸爸一走你就走了。”
不是的!因為樓上的窗戶比較高,可以看見他的車離開的那個道路。我那個時候很矮,就在那個小窗戶前麵跳啊,跳啊,看著爸爸離開。這個細節到現在都印在我的腦海裏。
所以,我看這篇文章,全篇沒有用一個“想”字,但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他對爸爸的想念,而且整篇文章完全符合漢堡包的結構。
有一個視頻,講的是小熊和媽媽一起爬雪山:小熊和媽媽一起爬雪山,小熊好幾次滑下雪山,後來沿著媽媽踩出的道爬上去,結果被媽媽一巴掌扇了下去。最後,小熊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爬上了雪山。
每個小朋友準備三個指示棒,分別代表漢堡包框架的三個部分。你準備好一個就舉起一個牌子,你準備好兩個就舉起兩個,準備好三個就全部舉起來。你一邊說,我一邊聽。不要擔心,我們會一起做出一個很美味的漢堡。
下麵是幾位學生在課堂上寫的文字:
第一篇:
熊媽媽和熊寶寶一起爬雪山,發生了驚人的一幕。(第一塊麵包)
小熊幾次爬上去都掉下來,其中有一次它想向右改道,順著媽媽的足跡往上走,但是被媽媽扇了一巴掌,又掉了下去。(多汁內容)
但它鍥而不舍,即便掉到山崖底下還是往上爬,小熊最終成功了。這個故事告訴我,你不能依靠別人,你得靠自己的努力,而且要不言放棄、鍥而不舍,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兜底的麵包)
第二篇:
小熊的媽媽說,今天我帶你去鍛煉,很輕鬆的,不要怕。(第一塊麵包)
小熊沿著媽媽的路線往上爬,結果到了山頂,媽媽卻把它扇下去了,它又跌在山崖底下。小熊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麽恐怖的山穀。(多汁內容)
它自己爬起來,重新往上爬了一次,最後才成功地爬上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靠自己努力,最終才能做成這一件事。(兜底的麵包)
第三篇:
熊媽媽帶著一隻小棕熊爬雪山。(第一塊麵包)
當那隻小熊賣力地爬到雪山中央時,它累了,它準備爬到媽媽的那條道上。它沿著媽媽的那條道,爬到頂上之後,它的媽媽毫不留情地把它扇了下去。(多汁內容)
小熊心想:“媽媽為什麽要這樣對我,我就是累了嘛,偷一個懶也沒什麽。”但是它想了想,對自己說:“不,我一定要讓媽媽對我刮目相看。”於是,它繞過媽媽的路,重新找了一條路,慢慢地爬了上去。經過努力後,它終於成功了。
通過這個視頻,告訴我們,失敗是成功之母,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依靠別人獲取成功,要自己去努力獲得成功。(兜底的麵包)
上麵這些文章,已經初步地體現出漢堡包法定框架的邏輯了。我們還可以再優化一下,對文章的各個細節進行補充,就會更加成熟。
我們常說,人類一半是天使一半是動物。其實人和動物之間並不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人和動物之間的差距,在某些時候可能僅僅隔著一根頭發絲的距離。不信你看這兩隻棕熊。
俄羅斯馬加丹的兩隻棕熊是一對母子。正在攀越雪山的熊媽媽身手敏捷,可是旁邊跟著的熊寶寶呢?爬了沒一會兒,突然積雪鬆動,一骨碌就滑了下去。小熊掙紮著再把爪子嵌入雪中,一抓穩就馬不停蹄地繼續往上爬。這時候爬到山頂的熊媽媽在焦躁不安地踱著步,眼神直勾勾地望著小熊的來路。可小熊爬著爬著又沒抓穩,瞬間又滑了下去。如此往複,它一直嚐試著抓牢,不斷地挑戰。
掉了幾次的小熊,這次變聰明了。它一眼瞥到旁邊媽媽爬雪山留下的爪子印,立刻向右改道。順著媽媽留下的深深腳印,它很快就爬到了山頂。就在它快要登頂的時候,熊媽媽大熊掌一揮,把它嚇得腳下打戰,再一次掉了下去。這次估計嚇得不輕,一直掉、掉、掉到積雪融化凸出的一塊嶙峋山體上。我替它捏著一把汗,心跳加快。可是有個小黑影骨碌骨碌在山壁上也毫不減速。一步、兩步、三步……爬過山壁,爪子死死地用力嵌進積雪。這次小熊終於憑借自己的能力登頂雪山。熊媽媽欣慰地帶著自己的孩子走向前方。
如果說小熊是鍥而不舍的愣頭青,那麽熊媽媽就是用心良苦的領航人。人類的一半是動物,動物的一半有人性。(唐屹 清瀾山學校語文老師)
上麵這篇文章的一開頭就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原來人跟動物並沒有差距很大,可能我們之間的距離,就像一根頭發絲一樣。所以我們常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動物。
在描寫小熊爬雪山的過程中,有諸多細節,能夠像鉤子一樣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它掉下去過幾次,它一隻小爪子可能抓不住積雪,積雪在它的手中鬆動了,所以突然就掉了下去。當它再爬的時候,它吸取了教訓,想到媽媽的熊爪子大,留下來的足跡很深,它就向右改道,然後往上爬。
它接著往上爬,又被媽媽扇了下去。最後一次,它的爪子抓得很深。為什麽最後它會成功呢?因為它一直在學習——一開始可能抓得太鬆,所以不斷往下滑,後來它嚐試“爪子死死地用力嵌進積雪”就成功了。
通過以上的訓練,大家就能清楚地掌握漢堡包法了。運用這種方法,能使文章的結構更清晰,內容也更容易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