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說法,為什麽說文章標題也如其人呢?你看,中國人的名字,都有點兒特別的寄托和希望。史學家侯外廬在一篇文章中,對魯迅之所以取名魯迅做了解釋。他說一般人把魯迅的“迅”字解釋為“快迅”,是不確切的。他認為“魯迅”的“魯”,取自魯迅母親的姓,魯迅的母親叫魯瑞,父親叫周伯宜。“迅”,古義狼子,表示自己甘做封建製度的逆子貳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濬,早年信奉王陽明的哲學——知行合一,遂把“文濬”改為“知行”。後來,他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行動才是真知的開始,轉而篤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於是把名字改為“行知”。他的名字反映了他的思想曆程,做了一番哲學思考。簡單點兒就是說,行與知哪個在先,哪個在後。著名作家周立波,他的小說《暴風驟雨》獲得斯大林文學獎。周立波原名周紹儀。他20歲入上海勞動大學,並開始寫作,1934年參加魯迅等人領導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青年時代就追求真理,向往自由,所以將英語“自由”(Liberty)的音譯“立波”取代原來的名字。他把自己文學創作的基調定為歌唱“美麗和真誠”,也歌唱“剛強和反叛”。
作文的標題也是如此,也有自己的主題和寄托。曾經非常流行的小說《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的名著,塑造了一個英勇無畏、剛強堅毅的英雄人物。標題《牛虻》是什麽意思呢?因為作者從小就欽佩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悲壯的一生,蘇格拉底被雅典執政當局判處死刑時對審判官說:“假如諸位提出條件,隻要我以後不再從事哲學研究,就可以釋放我,讓我活著的話,那我要回答說,隻要我活著,我就堅決不放棄哲學研究。真正有意義的行動是不應當考慮生命危險的。我被神派遣到這個城市裏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馬趕快前進。”作品的主人公正是這樣的人物,也寄托了作者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著名作品,標題大意是說生命因為能夠背負起許多重任而顯得有意義,如果一個人不願負重,變得輕巧,反而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這是生命所不能夠承受的,一個標題寓含著對人生深刻的理解。
在一本叫《寫作掌故雜談》的書中,記載鄭板橋是這麽說文章標題的:“作詩非難,命題為難。題高則詩高,題矮則詩矮。”他還舉了杜甫的例子,說杜甫的詩光看標題,人家就在百尺樓上,你隻能仰望。打開杜甫詩集看看標題:《哀江頭》《哀王孫》,傷亡國也;《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以及前後《出塞》十四篇,悲戍役也;《兵車行》《麗人行》,當亂之始也;《喜達行在所三首》,慶中興也;《北征》《洗兵馬》,喜複國望太平也。看看杜甫的標題,一種憂國憂民、忽悲忽喜的感情,以及百姓之苦、國家之難,宛然在目。標題都這樣了,他的詩能不讓人痛入骨髓、打動人心嗎?!然後鄭板橋把同時代作詩的人罵了一遍:“近世詩家題目,非賞花即宴集,非喜晤即贈行,滿紙人名、某軒、某園、某亭、某齋、某樓、某岩、某村、某墅,皆市井流俗不堪之子,今日才立別號,明日便上詩箋。其題如此,其詩可知。其詩如此,其人品又可知。”標題如其人沒錯吧,隻是鄭板橋比我更狠,覺得從一個標題還能看出寫作者的人品來!
我們熟悉的魯迅先生,他的兩本小說集《呐喊》和《彷徨》,光看標題,就有想哭的感覺。魯迅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時候魯迅還是一個士卒,在戰場獨自彷徨,帶著迷茫的心境。後來,他在1926年11月說:“我已決定不再彷徨,拳來拳對,刀來刀擋,所以心裏也就舒服了。”最終魯迅成為一個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
寫本文的時候,我特意上了網,卻發現現在的標題根本看不出寫作者的人品,能看到的就剩下人民幣啦。我寫幾個你們看看:《堅持這10個習慣,徹底告別又懶又窮,從失業到年薪百萬》《她是高顏值女性創業者,畢業5年離開體製內,從月薪5000元到年入50萬元,隻做了一件事》《震驚!十四億人都不知道的驚天大秘密?》《那個經常曠課的學渣同學,去年掙了1000萬元》《連馬雲都忍不住點讚的淘寶店運營秘籍》。更絕的還有《鬧市路段驚現無頭裸屍露出神秘汽車後備箱》,你點開一看,就是後備箱裏放了兩條豬大腿,哪有什麽人啊!但標題黨有自己的理論,他們認為在互聯網時代,起標題的標準完全和紙媒體的標準不一樣了,講究的不再是標題的語言藝術,而是標題的心理學藝術,**你把這個鏈接點開。這和騙子有什麽區別?人民網也看到了這種嘩眾取寵的標題,所以最近連發三篇評論,批評這種文風:《人民網三評浮誇自大文風之一:文章不會寫了嗎?》《人民網三評浮誇自大文風之二:中國人不自信了嗎?》《人民網三評浮誇自大文風之三:文風是小事嗎?》。
寫作文,還是語言藝術的事,所以說標題能反映寫作者的水平。我就很喜歡英國作家毛姆的兩篇小說的標題。《刀鋒》開篇有一句很震撼人的話——“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解釋了標題“刀鋒”。《月亮和六便士》,月亮代表理想、美好等精神,六便士代表物質和世俗,講述畫家高更偉大又淒慘的一生。我的理解是,月亮般美好的精神追求,在現實生活中連五毛錢都不值。這兩個比喻多棒!阿來的小說《塵埃落定》大概是說,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塵土用各種不規則的方式,落在高低不均勻的土地上,而這些塵埃是指“人”,也是很有意境的比喻。
我覺得大家起標題時可以堅持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試試如何讓標題有作用,吸引讀者的眼球,但千萬不能淪為標題黨。因為一旦淪為標題黨,可能就會形成另一個思維定式。
作家張大春先生曾經點撥過我,告訴我怎樣練習起標題。
寫出好標題難在哪兒呢?難在我們不知道標準,各抒己見。在前文,我把很多好的標題拿來舉例,但同學們可能不以為然,有的人用懷疑的目光,甚至有的人露出了唾棄的目光,認為剛剛拿來舉例的標題根本就不好。
標題確實有個人評判原則上的分歧,但是起好標題的規律是不是有呢?我借鑒張大春先生的兩個辦法稍微發揮一下。
第一是你可以選一些佳作名篇,或者長篇著作的片段,隻要是你覺得好的就可以。精讀以後為這段文字起一個標題。如果原作已有標題,那你可以比較,甚至跟人討論一下優劣,是你起得好還是原作起得好。比如《靜靜的頓河》是一本非常厚的著作,我們可以選擇其中的一段,重新給它取個標題,然後看看這個標題起得準不準確。還有一些佳作名篇,你也可以試著給它改個題目。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你可以想想如何再給它起個比《荷塘月色》或《背影》更合適的名字。你們覺得有這種可能嗎?有,真的有。
1949年後要重新編寫語文教材。葉聖陶先生帶著一幫年輕的編輯,把選好的文章編入教材。這時候,他們遇到了一些情況。他們發現一些好文章的標題有些問題。比如朱德寫的文章《母親的回憶》。他們看這篇文章的內容寫的明明是回憶母親,怎麽叫母親的回憶呢?實際上朱德的意思是來自母親的回憶,或者我母親自己的回憶。但是為了有文采,為了文章在格調上好看,字樣、節奏上好看,就起標題《母親的回憶》。編輯們就問葉聖陶先生怎麽辦。葉聖陶先生說很容易,寫一封信征求作者的意見。於是他們就給朱德寫了一封信,說這篇文章我們想放到語文課本裏,但是標題我們認為有問題,能不能改成《回憶我的母親》。朱德同意了,所以我們看到的課本裏的就是《回憶我的母親》,而不是《母親的回憶》。還有一篇是郭沫若先生寫的《天上的市街》,編輯們又拿到葉聖陶先生麵前說,文章內容寫的明明是天上的街市,但標題是市街。其實我個人還挺喜歡市街的,顯得特別有文采,但課本就是課本,孩子們可能以為這就是正確的,以後就會沒完沒了地用。編輯們就給郭沫若先生寫了一封信,郭沫若先生回信同意修改,所以《天上的市街》在我們的課本裏就改成了《天上的街市》。
我希望我說的這些小例子對你們有幫助。標題不是不能改,都能改。而且我一直覺得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標題起得特別平。我反倒是特別喜歡《背影》,因為文章本來就是寫父親穿過鐵道給他買橘子,這裏麵有特別複雜的感情,但是他偏偏用“背影”這兩個字概括。這很奇妙,比如同樣是這個故事,對我們任何人,我估計能想到用“背影”做標題的不會多。朱自清先生確實能總結出很多別的意境或者意思來。
第二是材料作文,用一段故事或者情景寫成一篇文章,最後再定標題。給你一些材料,這些材料看上去有點兒關係,但關係又不那麽緊密,讓你用這些材料寫出一篇作文,最後還要給它命題。這個難在哪兒呢?我覺得難在組織材料的時候就必須得想標題,因為標題來自你的內容,是你用這些材料總結出來的中心思想。如果你連材料都看不明白,你的文章肯定寫不好,所以這是一個特別好的訓練方法。我們以前做《謝天謝地,你來啦》的時候,經常帶著大家做喜劇訓練,會寫很多材料。把一張一張的紙扔在桌子上,讓每個人抓五張。這些材料之間毫不相幹,但你要把它們組成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通常隻能是喜劇的。我們用這種方式來鍛煉大家的跳躍性思維。
有本書列舉了標題的十個忌諱:忌題不對文,忌態度曖昧,忌拖泥帶水,忌含糊其詞,忌陳詞濫調,忌深澀難懂,忌矯揉造作,忌虛無縹緲,忌言語輕浮,忌麵目可憎。看完是不是覺得起標題挺難的?水平不夠怎麽辦?我的絕招就是先照顧人品好就可以,起標題實在點兒,想什麽就起什麽樣的標題。比如,2000年的時候,《實話實說》欄目組做了一個節目,關於雲南的一個“親牛鑒定”的新聞。趙家丟了一頭小牛,幾個月後,他從山上找到一頭像自家走失的牛,對方否認是他家的牛。趙家硬是花了幾頭牛的價錢7000元,憑著一份權威機構出具的《牛的親子鑒定報告》贏得了訴訟,牽回了自家的牛。這期節目的標題就叫《誰牛誰知道》。這個標題裏有兩層意思:一是誰的牛誰自己知道;二是不論對方有多大的勢力、多麽巧舌如簧,隻要有科學證明,相信法律、堅持正義,就知道到底是誰的牛。
下麵是《實話實說》《小崔說事》部分節目的標題:
1.《拾金不昧要不要回報》《捐款結餘怎麽辦》《該不該減肥》《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線》《誰來保護消費者》《風景區要不要修索道》——都屬於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2.《哎喲,爸爸》——口語化,表達對爸爸的複雜情感。如果親人之間出現問題,能不能用這種戲謔的方式、輕鬆的心態對待。
3.《畫裏有話》——漫畫家朱德庸的故事。
4.《噩夢醒來是清晨》——探討抑鬱症,想讓抑鬱症患者有一些希望。噩夢雖然非常難受,但它終有醒來的一天。讓大家看到題目,就覺得有希望。
5.《老師,對不起》——史國良的懺悔,千言萬語最後就是一句話。
6.《誰動了我的玉米》——生態好了,野豬多了,延慶陸大爺田裏的玉米卻遭殃了,他該找誰?
7.《莫名其妙》——三個男人喜歡上了和他們出身、地位、文化、環境都不相幹的事情。
當年在《實話實說》欄目組,我一直提倡做節目先做人,做人得講道理,講道理就得弄明白人的價值和意義,要弄明白這些就需要思想,有思想你才知道該做什麽節目,怎麽做節目。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