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說:

小時候,我看到“三好學生”上台領獎狀,自己卻沒有,心裏很難過。拖後腿的往往是某一門單科沒有考好,比如語文,而語文沒考好是因為作文扣了很多分。

有的同學花了很大的勁兒,睡得特別晚,不停地學習、練習,可作文就是寫不好。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學生沒有找到方法,二是老師也沒有找到方法。

要學好作文,先找好老師。很高興,我為大家找到了好老師。

如何讓孩子不再為寫作文苦惱並且愛上寫作文呢?生活中學作文和在課堂上學作文,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重點就在於三個字——“搞事情”。

“搞事情”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如何在家庭中“搞事情”,第二部分是如何到更廣闊的社區和校園“搞事情”。

為什麽要“搞事情”

大人有時太著急,總希望給孩子一些作文方法上的指點,但實際上,教再多的方法,孩子有時也不知道從哪兒下手——解決“寫什麽”“為什麽寫”,比“如何寫”迫切。

比如,老師出了一個題目,學生一看,沒有想寫的東西,也不知道為什麽要寫、讀者是誰。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隻有搞一點兒事情,有事情可寫,孩子們才會寫出真實的心得體會。

其實,寫作除了自我表達之外,還承載著與人溝通的功能。

我女兒上初中時,在期中考試備考階段,老師做了如下布置:找兩篇文章,一篇文章寫人,一篇文章寫事,好好學一學,以便考試的時候能派上用場。

為了幫女兒,我找了當時發布初中生作文的四個網站,結果發現了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老掉牙的習作材料。

網站上的習作材料基本上和我小時候的差不多。寫人就是寫老師,偶爾有保安叔叔、清潔工阿姨,連寫爸爸媽媽的也不多。

第二個問題是主題視野狹窄。

如果寫媽媽,寫的事件就是生病的時候媽媽照顧自己,基本看不到新鮮事件,好不容易看到一個有點兒新鮮感的是“媽媽教我炒菜”。可我按照作文裏炒菜的流程“操作”了一番,根本炒不出來,這說明“流程”寫得不真實。

第三個問題是千篇一律的謀篇布局。

好的作文應該是除了能從頭到尾把事情講清楚,還得有技巧,讓人愛看。

那些落入俗套的文章叫“新八股文”,總寫這類文章的孩子未來難有創意。

第四個問題是語言表達毫無特色。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表達方式,遺憾的是,我看了四十幾篇作文,看不出區別,分不出哪篇是張三寫的,哪篇是李四寫的。

在生活中,有的同學說:“老師,我太愛您了,您怎麽昨天沒來呀?”有的同學說:“老師,我作業沒有做好,您現在有時間嗎,可以幫我講講嗎?”

每個人說話時的語氣、語調、用詞、邏輯全都不一樣,但一落筆寫作卻變成了一個樣。

以上種種問題,如果僅僅在寫作技巧和方法上下功夫,那肯定是沒找準著力點,讓作文失去了平衡。正確的做法是從源頭抓起,源頭就是“搞事情”。

劉勰在《文心雕龍》裏有這樣一句話:“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意思就是,寫文章得有自己的體驗感受,要用自己的語言風格講出自己的認識和情感體驗。

孩子寫作缺乏素材,是因為平時對生活的參與度太少,在寫作時自然無話可說。我們要“搞事情”,目的就是製造寫作素材,激發孩子對於生活的感悟。

怎樣才能做到讓孩子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呢?有以下幾點原則是大人需要先了解的:

1.孩子在寫作前,需要有真切的體驗、真實的觸動和深入的思考,也就是“我手寫我心”。

2.孩子的習作能力,一定要與觀察、理解、分析、聯想、推理、判斷以及好奇心、探究力等協同發展。我觀察到一個現象:最不擅長將教學經驗演講出來的人,往往是語文老師。語文老師在分享自己的觀點時,語言表述總有小學生習作的感覺。事實上,在社會中那些解決問題能力很強的人,語言表達能力、書麵表達能力都很強。所以,想學好寫作,隻盯著寫作落實在筆尖的那一個環節肯定是不夠的。

3.真實事件的複雜性往往蘊含著豐富的語言成長契機。

4.語言能力與做事能力協同發展,是表現性評價(1)的重要途徑。

總之,家長千萬別把自己定位成隻是“配合老師”,而是要和老師共同做事,幫助孩子提高寫作能力。

可以搞什麽事情:讓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孩子可以搞的事情有很多,我列舉了以下六件。

第一件事情叫儀式生活。

比如,在生日、節日、紀念日寫祝福信。

我和同事曾有一個特別好的嚐試:讓學生把本班同學的生日在教室裏貼出來。之後,每逢一位同學過生日之前,由一個小組的同學分工寫生日祝福信。要求寫出對這位同學的了解,寫出他的個人特征,寫出他對班級的貢獻,寫出他和同學之間的合作,最後再寫對他的祝福和感受。

在這個過程中,同伴們朝夕相處產生的友情就在時光裏發酵了。當一組七八個同學寫出了一封有真情實感的信,收信的同學會被自豪感和幸福感籠罩著。

在家裏也一樣,可以發動家族成員,把各個親人的生日寫下來貼在牆上,提前給要過生日的親人寫生日祝福信。可長可短,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重要的是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第二件事情叫小鬼當家。

讓孩子製作家務安排表、貼心小提示、使用說明書,進行清晰準確的介紹。

有的同學說,爸媽什麽都不讓我做,隻讓我學習。這樣的同學可以回家告訴父母:什麽都不操心的孩子沒有前途。聯係到作文寫作,那就是什麽都不關心的孩子,自然無話可說、無素材可寫了。

孩子們可以這樣做:列出家務的種類,準確地起名字;給家庭成員分配任務,列出家務“值日表”;把做家務要達到的標準清晰地表達出來,做和不做的好處也列出來,最後貼出來。

在我小時候,家裏有一個櫃子,櫃子的高度是我每次開了櫃門在抽屜裏找完東西,一起身就會碰到頭,所以我就在櫃門上貼了一個“溫馨小貼士”。

這也是家裏的一件小事。同學們可以摸索一下家中有沒有類似的事情,寫一寫“小貼士”。比如,你聽了天氣預報,就可以寫一個給家人的“小貼士”:今天,北京的溫度是零下14攝氏度,有雪,出門要注意保暖,小心滑倒。

家裏有了新鮮的事物,比如買了掃地機器人、空氣淨化器、烤箱,或者是家裏多了一個小寵物,你作為家庭的主人,可以寫一份“注意事項說明書”。

很多產品的說明書,我們成年人不願意看其中的瓦數和功率,但如果一個孩子從自己的視角寫一寫這個物品的使用說明,就很有意思,孩子也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才叫“當家”。

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先從關心家裏的小事開始,長大了關心學校、社區裏的事,將來關心家鄉的事,未來就能關心世界上發生的事,他的視野會一步一步開闊。

第三件事情是做一個旅遊達人。

家庭旅遊的時候,孩子可以在出遊前列一份旅遊計劃書,把該準備的物品整理出來,跟爸爸媽媽合作弄出一份旅遊攻略。

遊玩回來之後,可以做一本遊玩後你自己得出的攻略、遊記、旅行紀念冊,分享到網上去。

這件事特別有意思,現在你可能沒有感覺,等你寫完攻略發到網上,看到有網友給你點讚的時候,你就會特別有成就感。

第四件事情是寫一本《小動物飼養手冊》,提高持續觀察能力。

很多孩子喜歡小動物,跟小動物感情特別深。一個孩子有一個能夠陪伴他的寵物是非常好的,比如,他抱著小狗的腦袋訴說自己的心情:“今天我很不開心,媽媽又批評我,就因為一道數學題做錯了,扣了兩分……”他把不願意對大人說的話說給小狗聽,就有了一個疏解情緒的機會。

這時,家長隻要把孩子對小動物說的那一大段話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就是一篇好文章。

語言能力的提高是綜合性的,並不是老老實實坐著寫一篇像模像樣的命題作文就夠了。

養小動物,最重要的一個好處是能持續提高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小動物從小到大的變化,非常適合孩子去培養自己對事物的專注力,而且還能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內心的感悟。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創作了《昆蟲記》,這本書裏多處表現了法布爾對昆蟲細致入微的、用心的觀察。

有的孩子養小動物總是養不好,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麽金魚死了,是喂食多了還是換水過勤;小倉鼠出走了,那是為什麽……解決問題的過程也非常關鍵,可以成為孩子的寫作素材。

第五件事情叫對外發言。

比如,成為大眾點評達人、網購評論家、商品測評報告員。

當下網購在生活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了,網購來的東西到底好不好,需要有理由。隻想到一個理由,僅僅是合格;能想到三個理由,就不一般;如果三個理由之間還能形成一個關聯,那就更了不起了。

當家裏有人買了東西,孩子可以做一個評論員,把商品的基本信息寫下來,發布到商家的平台上去。

之後,有的買家還會向你谘詢與商品相關的問題。比如,我買了一把剃須刀,就回答了好幾個問題:刀片好用不好用、能用多久;剃須刀充電需要充多長時間,充一次可以用多久,能充多少次,電池不能用了怎麽辦。

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去網上跟其他買家互動,讓孩子說明某個商品為什麽好,好在哪裏,買家在購買時還有哪些建議。

第六件事情叫練習詩意的語言。

人在生活中一定要有點兒詩意的語言,可以用文字參與互動。

比如,家裏養了綠植,在綠植上可以寫養護的內容,還可以寫跟植物的對話。還有冰箱上的留言貼,孩子可以練習每天寫一寫有魅力的語言,把這裏當作一個練習場。

還有就是寫小字條。在我的班級裏,不把同學們寫小字條當作違反紀律,每周我還會騰出一節自習課,讓孩子們互相傳小字條,還會傳給我。

小字條上麵的內容太多了,無法進行歸類,有道歉的,有問好的,有約飯的,還有給老師提建議的。

“您今兒穿這身衣服好醜。”“老師,您沒注意,您的皮鞋三天沒擦了,一天比一天髒。”這樣的字條我都見過,情真意切。一開始是一兩句,慢慢地,字條越來越長了。

原來人與人之間有那麽多可以交流的機會,這些內容都會成為傳遞自己語言魅力的契機。

現場“搞事情”,進行語言訓練

生活中可以搞的事情太多了,關鍵看你有沒有心。

大人不要總是試圖教孩子做這個、做那個,而是要啟發孩子去留心。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的事,都可以成為我們去寫、去說的素材。

有一個很好的方法:每個孩子都會有一件特別想要的物品或者想做的事情,這時就可以讓孩子回答“我想要……”。當孩子說了“我想要……”,父母要注意收起寵愛之心,提出語言表達的要求。

第一個要求是提出觀點,講清意圖。

孩子一說:“媽媽,我想要一個機器人。”媽媽千萬不能說:“今天你表現好,那就買。”

“搞事情”不能搞成“一條線”,得故意“製造”曲折。曲折就是大人給孩子提要求,要求孩子把意圖講清楚。

比如,有同學說“我想養寵物”。這不夠具體,還要說清楚養寵物的具體目的是什麽,越細致越好,讓人家一聽就清楚。講一件想要做的事,也得把時間、地點、具體做什麽、為什麽要做表達清楚。

第二個要求是提出實證,要有理有據。

如果孩子提出想要一樣東西,沒有理由和想法就不行。

撒潑、打滾、抱大腿不是辦法,得用語言來創造價值,讓心願達成,通過語言的力量達到目的。

孩子要學會給自己想三至五個理由,說清楚“我為什麽要”。

比如,有同學說想玩遊戲。

凡事有弊有利。孩子可以告訴父母,學習累了玩一會兒遊戲調節一下,如果真的感興趣,將來說不定可以去開發遊戲,社會也需要這樣的人才。

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孩子的心願一定是非常真實、非常善良的,他想做這件事是有理由的。即使有時候父母覺得孩子的要求很過分,也要耐心地聽孩子把理由講清楚,而不要一口回絕。

第三個要求是要有層次,邏輯清晰。

孩子講不清楚的時候,父母可以提醒,哪裏講得有點兒亂,再整理一次。

第四個要求是態度,要尊重協商。

如果大人對孩子說:“沒有講清楚,你再想想吧。”孩子就說:“哼,我不要了。”這就是對達成心願缺乏執著精神。遇到困難就放棄,這不是做事應有的態度。

如果孩子提出來想要養小狗,但是家裏並不適合,就可以再溝通能不能養小倉鼠,如果也不合適,可以考慮養小金魚。

要多角度思考問題,接受事物有多種變化的可能,重在過程,而不是糾結於結果。

“搞事情”的“六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氛圍要亦莊亦諧。

“搞事情”的時候別太鄭重其事,要亦莊亦諧,既要向真實的生活靠齊,同時又要有點兒設計感。

因為這件事情很明顯是“搞”出來的,不是生活的真實再現。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搞事情”,提高語言能力,所以,氣氛的營造很關鍵。

第二個要素是注意事件的選擇。

搞的事一定得是家庭成員共同關注的,最好是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在小夥伴之間“搞事情”更好,因為雙方可以隨時商量,還能夠建立合作關係。

第三個要素是類別要豐富多樣。

“搞事情”不是“一錘子買賣”。每個月都可以搞點兒事,搞的事也可以不一樣:這次搞的事情和小動物相關,下次可以是出去玩,還可以是寫信……讓事情有變化,孩子的語言就會在不同的維度成長。

第四個要素是互動,要平等協商。

在“搞事情”的時候,家長不要高高在上,孩子也不要蠻橫不講理。

第五個要素是展示成果。

事情搞完了,一定要鄭重其事地發布成果。千萬不要讓作文的讀者隻有語文老師一個人,孩子會因此缺乏成就感。

不管是寫旅遊攻略,還是寫產品說明書,或者寫一封信,一定要鄭重其事地把寫好的內容發表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

第六個要素是形成習慣。

“搞事情”並不一定要“蓄謀”,當有了“搞事情”的意識,我們不用刻意設計,也能在不經意間將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變成孩子的關注點。孩子隨時都能發現值得寫、引起創作衝動的內容。

因為他已經變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

名師答疑

家長:

“搞事情”的時候,是讓孩子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還是站在另一個視角觀察,由家長引導孩子呢?

比如帶孩子去動物園,是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玩,還是在熊貓爬竹子的時候提醒他:“給我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麽,回去還要寫作文。”

耿春龍:

孩子要不要有寫作的目的?我的回答非常確定——不!

孩子全身心地投入事件當中去體驗全過程就行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角色非常關鍵,不要走極端。

第一個極端:總是提寫作文的事。家長不要碎碎念“你要好好看”“你得用心想,拿本子記一下,一會兒寫作文用得著”,這樣就全完了。

第二個極端:家長比孩子玩得還“嗨”,沒有任務感。

折中的原則是家長牢記信條:大人的目的是通過自身言行,加深孩子對事件關鍵點的印象。

如果家長覺得某件事情非常重要,可以借助外力,比如拍照片來記錄瞬間,還可以跟孩子聊細節,比如一起坐過山車,大人覺得坐過山車很有意思,就可以對孩子聊聊自己的感受,自己在某一刻是如何緊張和激動,通過回顧關鍵環節和全過程,幫助孩子加深印象。

也就是說,既要有心,又不要過度急切地表露意願和目的。如果把握不了“教”和“玩”的度,天平就應該向“玩”傾斜。

崔永元:

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忘記自己的身份。如果總想著自己是家長,就容易把照顧孩子當成自己的第一要務。

家長應該是一個學習者。

我有一次聽到了一首歌叫《熊貓咪咪》。歌詞是這樣的:“竹子開花嘍喂,咪咪躺在媽媽的懷裏數星星,星星啊星星多美麗,明天的早餐在哪裏,咪咪呀咪咪請你相信,我們沒有忘記你,高高的月兒天上掛,明天的早餐在我心裏。”

我就想,為什麽竹子會開花?我從來沒有見過。於是,我開始研究這個信息,原來竹子一開花就死了,熊貓也就沒有東西吃了。

我的腦洞一下就打開了:我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竹子都是開花就死,有沒有竹子開了花也不死的。我把竹子研究明白了,之後又對熊貓產生了興趣。

熊貓是一種可愛的動物。它很可愛,但它也可以一巴掌把東西拍飛。為什麽我們會覺得它可愛呢?是誰最早發現了熊貓,又怎麽知道它的習性?

我就找到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部拍攝熊貓的紀錄片,果然,熊貓是能夠跟人一起玩的,就像狗一樣,玩得很愉快。那麽,熊貓的性情是怎麽來的,根據在哪裏?圍繞著熊貓,可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問題。

當父母把這些問題拋給孩子時,孩子也能得到啟發。

有時候,我問女兒一個問題,她就會上網搜資料,或者去圖書館查資料,很快就能告訴我答案。

所以我建議,家長在“搞事情”的時候,先把自己的身份換掉,從家長變成學習者。

家長:

在寫文章這件事情上,大人懂得什麽叫潑墨如水、惜字如金。

但對於孩子來說,寫作文基本上會流於“流水賬”的形式,很難寫出條理特別清晰的文章,常常會廢話特別多。孩子寫作的時候,家長怎麽指導孩子養成“抓大放小”的寫作習慣,在語言上能更加簡練呢?

耿春龍:

我分兩個維度來解答。

第一個維度是大人對孩子的習作水平不必抱有過高的期待。

我解釋一下《語文課程標準》對於學生作文的定義。《語文課程標準》在修訂時,把小學生的作文改為“習作”,將低年級的作文稱為“寫話”。

從詞語的變化,能看出學生作文能力的發展路線,尤其在小學階段,不要對孩子的作品有太高的期望值。在古時候有“開筆”一說,就是孩子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積累,先生是不會讓你動筆作文的。不是到年齡就開始寫,而是因人而異,看孩子積累的狀態。

所以,不要強求孩子寫出高質量的文章,這件事可遇不可求。孩子能寫出精彩的作文固然很好,但如果達不到,也很正常。

家長應把目光放長遠,別那麽急。

如果特別著急想看到成效,往往會適得其反。有的家長想一學期就見成效,有的老師更“可怕”,想兩節課就見成效。在這樣的情況下,采取的做法隻能是討巧,隻能是純粹地追求技術,隻能是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絕大部分的創造力和創造意願會被扼殺。這叫殺雞取卵、揠苗助長!

第二個維度是不要限製孩子的表達方式。

在母語學習中,每一個孩子在生活中都能講出生動的話,當孩子經曆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或者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他會講得特別好。

但孩子一下筆,反倒沒有那麽精彩了,因為他們被過多的技術和規範控製和幹擾了。

孩子要想寫出“好”文章,“好”的標準是什麽?

孩子文章的“好”,最重要的標準就是一個字:“真”——真觀察、真體驗、真認識、真情感。

“搞事情”的目的是加大在孩子動筆之前的階段的幹預,讓他有更多樣化的體驗,有更多的思考,有更多的素材儲備。在此基礎上,輔以我們平常所教的一些簡單的方法和策略就夠了。

然而,很多家長本末倒置了,在“如何下筆”這一階段下了太多的功夫,反倒禁錮了孩子。

崔永元:

家長有一個誤區是認為孩子的作文要惜字如金。事實上,孩子的作文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段。

1959年,有一部話劇叫《風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在賣票的時候,走廊上都是人。

這部話劇的主題是“二七大罷工”,主演之一金山出演施洋大律師。他在第二幕有一個演講,時間大概是3分20秒。到了第三幕,很多觀眾走了,因為他們買票就是為了聽這3分20秒的演講,這3分20秒真的精彩。

我和宋丹丹老師曾經一起演小品。聊天的時候,我問她:“演小品和拍電視劇收益都比舞台劇好,你為什麽還堅持演舞台劇?”

她說:“舞台劇收益再少,我也要演,因為它與小品和電視劇在表演上是兩回事。”

有一個話劇叫《萬家燈火》,她演一個老太太,特別入戲,林兆華導演說“給你5分鍾”。

這時,後麵燈都黑了,她一個人顫巍巍地走到台前,把自己的一輩子用5分鍾講了一遍。台下鴉雀無聲,掉一根針都能聽到。

她跟我說:“小崔,我當時演得多高興呀!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離開這個舞台。”

話劇可以麵對觀眾,及時體會觀眾驗收帶來的快感,它跟拍電視劇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在藝術上是有不同的階段的,其實寫作也是如此。家長也要有階梯化的思維模式,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水平。

別一開始就告訴孩子要惜字如金,要表達簡練,本來就寫不出來,還怎麽簡練呢?

耿春龍:

一、二年級的孩子,能把自己的話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就可以了。

甚至寫字的時候,有些生字不會寫,畫小圖都可以——比如,我家養了頭豬,“豬”字不會寫,畫兩個大鼻孔。今天我去玩滑梯,“滑梯”不會寫,畫個滑梯就行。

到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個說法雖然不完全科學,但是我很認同,就是:放膽文。

也就是說敢於寫,自由地去寫,寫得很長、很囉唆也沒有關係,因為人的書麵語和口語是協同發展的,而且書麵語滯後於口語。孩子迫切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肯定會贅語較多,比較囉唆。

家長讀完了之後,如果願意幫助他,就告訴他“這兩句話寫得不清楚,你再把它寫清楚一點兒”“我沒讀懂這句話”“這半句是什麽意思,我不太清楚”,頂多到“這兩句話如果是我來寫,我會這麽寫……”,這已經足夠了。

千萬不要給孩子講什麽是主謂賓,定語、狀語、補語應該怎樣用,或者“這裏要加一個擬人句……”。

不要有這麽多概念化的東西,順其自然,孩子的寫作水平自然會越來越高。

我特別不讚成讓孩子參加校外的各種培訓班,培訓班的老師為了取得短期效果,會急功近利,破壞孩子正常的“語言生態”。

在習作這方麵,按照“搞事情”的思路,讓孩子有各種各樣的生活體驗,去寫各種各樣的文體,有素材的累積,有思維水平的提高,有對外界的真實感受……到中考的時候,他的作文水平一定會提高,根本不用報任何的課外班。

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長久的真本領,而不是短暫的技巧。

家長:

孩子有時候就是不願意寫作文,該怎麽去培養他的興趣呢?

耿春龍:

無法用簡短的話給一個完整的回答,所以我建議家長從以下角度去思考。

第一,分析孩子為什麽不愛寫,分析這是誰的原因。

我們常常認為是孩子的原因,但事實並非如此——沒有一個孩子不願意跟別人交流,他也許隻是不願意和你交流;沒有一個孩子不願意動筆抒發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許他隻是不願意像你要求的那樣去寫;沒有一個孩子不願意寫寫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不願意寫你規定他寫的生活;沒有一個孩子不願意寫一件有趣的事,但是他不願意用你教給他的套路去寫;沒有一個孩子不願意記錄自己生活中的小心思,但是他會反感你對他真實流露的文字指手畫腳。

第二,越不愛寫,越要努力“搞事情”,給他製造期待,製造寫作的熱情。

比如,你給他買了一件漂亮衣服,他今天穿得很開心,在小夥伴麵前嘚瑟了一下。這時你就可以讓他到購物網站上寫寫評論“衣服好在哪裏”“小夥伴們說什麽了”等。

第三,一定要有讀者和發表意識。

孩子的文章寫出來後,別管多麽稚嫩,也要不吝誇獎,要強有力地給他的語言表達注入力量。

比如:“你這篇文章特別棒,有幾點寫得很好,第一點是……第二點是……第三點是……”

我去美國的學校參觀時,看到老師把孩子語句不通的話大大方方地貼在教室門口,向大家展示。

參觀的人來了之後,老師說:“這是我們班誰誰誰寫的,特別棒,裏麵隻有三個錯別字,很了不起啊!”

看孩子,要用欣賞的眼光,千萬別把自己當成評判者,而要用一種欣賞者、學習者的心態去對待。

實踐作業

1.孩子和家長一起商量一下,在家裏“搞一件事情”,要求是新鮮有趣,能夠吸引共同關注的事情。

2.切實做一做,用心投入,放鬆地體驗整個過程。

3.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成一篇習作,給同學們看一看,收集大家的反饋。

(1) 表現性評價,指的是通過客觀測驗以外的行動、表演、展示、操作、寫作等更真實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的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