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說:
耿老師將繼續跟家長和孩子分享寫作的訓練技巧——“搞事情”。
家長要參與孩子的生活,要有主動性,最好讓孩子參與的時候沒有刻意和被強迫的感覺,要有樂趣。
我下麵說說跟“搞事情”相關的另一個方麵:在社會交往中“搞事情”。社會交往對於小朋友來講,主要包括兩個維度:一個是在學校,另一個是在社區。
在社會交往中發展語言能力
為什麽要多參與社會交往呢?我在鼓勵學生“搞事情”的過程中,發現社會交往能在以下幾個方麵讓孩子的語言能力有質的提高:
第一,能夠培養“發現”的意識,在“熟悉的地方”發現“風景”。
這裏我想提出三個詞——習以為常、熟視無睹、見怪不怪。
這三個詞體現在孩子的作文裏是非常忌諱的,因為它們傳達了一個意思,就是“沒什麽新鮮的”。今天又吃了三頓飯,今天又上了六節課,今天見到的還是平時那些人,今年的運動會跟去年的差不多,沒啥新鮮的……
這就壞了!
如果缺乏發現的眼光,要想寫出吸引人的文章,基本上不可能。因為你自己都沒有一種“喲嗬,我又有新的感覺了”“今天我有了新的認識”的新鮮感,寫的作文就變成了“無米之炊”。
第二,能夠提高與陌生人溝通的能力。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已經越來越頻繁了,連地球都變成村了。我們不僅要跟同學交流,還要跟同校、全國各地的,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
總和熟悉的人待在一起,把自己關在舒適圈內,難度自然很小,因為大家的思維模式類似,經曆的事情差不多,自然而然就能聊起來。但是跟不同文化背景、年齡、興趣愛好的人能夠更好地溝通,才是未來人才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它跟我們的語言能力,也就是我們習作的一個基本的最關鍵的要素是息息相關的。
第三,能夠在更廣闊、真實的環境中深入地感受生活,拓展選材的廣度和認知的深度。
有兩個層麵很重要:選材的廣度和認知的深度。
先說說選材的廣度。大部分孩子在習作選材時主題範圍比較窄,比如寫同學間的友情,一講友情就是“我生病了,他給我倒了杯溫開水,讓我吃藥”“我生病之後,幫我補課,借給我筆記”等。這就是選材的廣度不夠。
另一個層麵,是視角比較窄,認知的深度不夠。即使同樣是寫生病之後同學照顧你,也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隨著學生逐漸到高年級,真正製約你習作能力的不是語言表達技巧,而是認識事物的本領。
在真實的生活情景當中,你對事情的看法會與別人不同。別人習以為常的事,你能夠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具有啟發性。
第四,能夠知行合一,多種能力協同發展。
“知行合一”不僅僅是說“我懂得了”“我照著去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維度,就是“這件事也許我還不太明白,但是我在生活中會不斷地去學習新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叫真實的學習。
在社會中“搞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著眼更高遠,你的目標不僅僅是寫出一篇好文章,還要讓自己在諸多方麵的能力素養協同發展,寫一篇文章反倒成了一個副產品,或者說它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這就叫“無招勝有招”。
如何在學校裏“搞事情”
在“搞事情”的過程中,學校和家庭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為孩子創設情景。
學不一定發生在“校”中,“校”隻是學的方式的組成部分。
學習不僅僅隻在學校裏,在外界也處處是學習的天地。一個學生可以向不同的人學,也可以向不同的事情學。
老師、家長和學生,其實是“學習共同體”。
家長不要以為自己的目標就是幫孩子學寫作文,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是學習者;老師也一樣,我們是互相聯動的,隻有這樣,才能深入地“搞事情”。
很多優秀的學校都是如此,家庭和學校互動,孩子和家長互動,孩子和老師也會互動,有的家長還會跟老師說“咱們在班裏做點兒事吧”。
還有一個更美妙的事情,就是孩子們跟老師說:“咱們在班裏做點兒事情,老師,您看這樣行不行?”
有了良好的互動,規則也會重建。孩子不再是被動地等待老師布置任務,而是主動成為任務的發起人、組織者。至於具體怎麽做,大家一起想辦法。
怎樣辦班級周報
在學校裏,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搞,比如做班級周報。在這個過程中又涉及很多環節:練筆、傳閱、回複、遴選、排版、印刷、送報。
練筆
練筆是走到哪兒寫到哪兒,看到誰就寫誰,把自己觀察到的寫在筆記本上。
傳閱
每個同學把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寫在一個筆記本上,然後相互傳閱,不要求傳遍班級40個人,但至少傳六七個人。
回複
六七個人之間相互進行回複,就像在論壇回帖一樣,給自己起個筆名,在每篇文章的下麵進行回帖。我的班級裏有各種各樣的筆名:火龍使者、不死的神等。
回複的類型分為幾類:
第一類:針對內容的回複。比如“你養了一隻小動物,我也養過小動物……”
第二類:針對觀點的回複。比如“張三、李四昨天鬧別扭了,你的想法是……我不同意你的意見,我認為……”
第三類:對文章做技巧上的探討。比如“這篇文章如果開頭直接就點明主題的話,可能更吸引人……”
遴選
自由回複之後,老師和班幹部就可以遴選,把熱點文章挑出來。
排版
挑選好文章之後,由家長和孩子進行簡單排版。
印刷、送報
最後進行印刷和送報。班級裏的同學每人一份。學校有多少班級就再加多少份,每個班至少一份。學校如果有二十個辦公室,就再加二十份。這是最少的量。
班裏的同學,每人拿幾份,把報紙送給兄弟班級的老師和同學閱讀。
這樣,班級周報就完成了。一周一期,一個學期下來,所有的孩子都會在報紙上見到自己的文章或者自己的回帖——成就感爆棚!
曾經有個家長給我發了一條很長的短信,都是讚美我的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一句話:“孩子上學五年了,我第一次看到他在燈下興致勃勃地寫作文。”
我記住了家長說的“興致勃勃”。孩子之所以興致勃勃,就是因為在寫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
“搞事情”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參與進來,主動跟老師聊一聊,承擔一些任務,比如排版和印製。無論是彩色印刷還是黑白印刷都可以,對於孩子來講,他們在乎的不是版麵有多精美,他們關心的是寫下來的文字終於變成鉛字發表了。
活用教材:由你來改寫書中角色的命運
這個“搞事情”的模式比較需要腦洞,當然也需要膽量。
比如,語文教材中有初識魯迅的單元,既有魯迅先生寫的文章,也有別人寫魯迅先生的文章,目的就是讓孩子們能夠了解魯迅和魯迅的作品。
我們可以圍繞著魯迅先生,給孩子們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景——
能不能通過你的演講,確保魯迅能夠入職某某學校做一名高年級語文老師,或者是確保他不能夠入職?
孩子們任選一個角度,用一周的時間去讀跟魯迅相關的文章和資料,老師和家長也可以推薦一些。孩子要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和研究,形成自己的演講稿,在班裏演講,最後通過得票數來決定誰的演講最受歡迎。
我們此前在班裏搞這個事情的時候,場麵異常火爆。在整個事件中,老師和家長最明顯的感覺是:要想看到孩子表現出令你意想不到的能力,就要充分地相信他。要搞出這樣“高難度”的事情,讓孩子自主地去學習和探索,他們將會展示出驚人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能力。
撰寫使用說明,策劃活動方案
可以讓孩子給校園的各種設施撰寫使用說明。比如,很多學校裏有一些遊戲設施,可以由孩子們來寫說明書。
還可以讓孩子做一做活動策劃方案。在方案中列出活動主題、參與人員、準備工作、活動過程、活動形式、家人的意見、待解決的問題等。
做活動策劃,對於孩子來講是極具挑戰性的,因為他不僅僅是參與了一項活動,而且能夠成為整項活動的策劃人,成為這項活動規則的製定者,他的格局和眼界都會打開。
和“鄰家孩子”一起“搞事情”
在一個班級裏,可能有全國各地的孩子,有的學校還會有對口支援的友好學校。這些外地、外校的孩子,可以統稱為“鄰家孩子”。我們可以和這些鄰家孩子一起“搞事情”。
我就做過很有意義的嚐試:帶著孩子們賣紅薯。
江西有一個山村叫坳上村。我班的孩子想賣坳上的紅薯,便做了很多“功課”:坳上紅薯為什麽好吃,坳上的土壤環境有什麽特點,農民伯伯種植的時候投入了多少錢,當地每年能夠產出多少紅薯,紅薯的總價值是多少,紅薯如果運到北京能夠賣多少錢,賣完紅薯的錢的增值部分可以幹什麽——給坳上小學捐一個圖書館。
在整個過程中,可寫的東西太多了。從科學的角度看,得研究紅薯的相關知識;從交流的角度看,得寫宣傳材料;從應用類文章寫作的角度看,得寫賣紅薯的廣告,測算這個產品的價格,介紹紅薯的多種食用方法……
孩子們全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
他們還製作了二維碼,一掃就能看到坳上紅薯的介紹、活動意義的描述、紅薯的烹飪方法。拍賣的時候還要進行大段的宣講,用文字力量說服顧客。他們穿的文化衫上還有這樣一行字:“山中紅薯唯有江西坳上好”。
最後,孩子們賣了上千箱的紅薯。到第一期結束時,已經籌款8000多元,但距離他們的理想數字3萬元還有差距。孩子們還在策劃精加工的紅薯產品,比如紅薯幹,打算繼續做文章。
這種社會活動給孩子帶來的成長是多方麵的。
充當有意思的角色,並做好崗位總結
孩子們在家裏可以“小鬼當家”,在學校裏、班級裏也可以“當家”。
班級有沒有誌願崗?如果沒有,可以向老師建議:“老師,我負責咱班的門,保護它,擦拭它,從安全使用的角度來做宣傳,這些我都可以做。”
或者,“老師,我負責在班級養兩條金魚,我就做‘魚長’”。
老師一看孩子的積極性很高,可能會讓你做值日班長。值日班長把一件事情做完之後,可寫的內容就多了,可以寫計劃、寫總結。如果是值周班長,還可以將這一周的大事小情進行播報,向新聞播報和新聞評論的水平看齊。
孩子還可以擔任實踐活動的產品經理。比如模擬旅行社,分成若幹旅行路線,有去雲南的,有去貴州的,有去廣西的……設計完路線之後,就開發產品,突出不同的主題,如文化遊、曆史遊、遊學、購物遊等。
我的班上有一位學生的工作日誌如下:
在這次推介旅遊產品的製作過程中,我有著難忘的經曆和感受。
我體會到了推薦的不容易,聽眾可能在傾聽時質疑,所以一個出色的推薦人要有海量的知識。聽眾很可能是陌生人,他們不會像熟人一樣了解你的演講方式,甚至不習慣你的推薦方式。與一個陌生人交往,誰都難免有些緊張。但同時,在推薦時我也會很高興,一個人聽了推薦後,對景點很感興趣,豈不說明你的介紹很精彩嗎?
在推薦和交流中,我找到了許多推薦的經驗和技巧,比如贈送一些特產,或者表演一些當地習俗。在推薦時可以根據聽眾的特點,合理地加入一些技巧。比如,針對年輕人就需要用一些流行時尚的推薦語。最後,要善於發現聽眾的好奇點,要對他們好奇的地方進行深入的講解。還需要對推薦的景點理解透徹,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感受,這樣的推薦才吸引人。
雲南路線經理:楊子江
他的文字一看就是進入了角色,將來有希望成為開發旅遊產品的牛人。
作為產品經理,還可以深入社區,和遛彎兒的老人們講一講“有一款養老產品,特別適合老年人遊玩,而且不累……”,向老人們介紹一下這個旅遊路線的特點。
也可以對行色匆匆的上班族進行推薦:“您忙碌完一個項目,可以放鬆一下啊,請看一看我的遊覽路線……”
這都是孩子們做過的事情,大家可以想象孩子們的能量有多大。
撰寫調查報告、招標方案等
每個學校都有失物招領處,很多學校有小菜園、小動物園。這些場所,我們也可以利用起來。
失物招領
一位三年級的同學,偶然做了失物招領處的義工。值了一周的班之後,他就把自己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梳理,提出了建議,還附上圖表,最後做了一個失物招領登記表,放大之後,貼在失物招領處。
接下來,失物招領的管理就變得科學有序了。這就是崗位的魅力。
我驚歎於這個孩子的執行力,所以問他整個文本的原創程度有多少,家長有沒有幫忙。結論是,90%的內容是孩子自己寫的,家長隻是負責排版、印刷而已。
小菜園招標
在小菜園招標的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分地。
全校一共有16塊地,編為1~16號,對應16個班組群。每個班組群裏有三個班。
好的地,平坦,陽光充足;不好的地,背陰,地形古怪,中間可能還有一個大井蓋。孩子們要通過演說,讓由家長、老師、農林局的專家和學生組成的評審團評價,誰可以擁有優先選擇權。
孩子要寫清楚:為什麽要種地,需要什麽樣的地,我種了這塊地之後,它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體現在哪裏,我將怎麽充分使用它……
我們學校組織的小菜園招標活動一步步完成後,孩子們非常興奮,畢竟在北京這樣的城市能有一大塊土地可以任由孩子們去種白菜、土豆、辣椒,非常難得。
其他活動
我們組織的活動多種多樣。美術社團的孩子做了“探究中國畫的特點”的研究;音樂社團的孩子做了“論BGM的重要性”的研究——我是因為孩子們請我當指導老師,才知道BGM(Back Ground Music)指的是背景音樂;有的孩子寫了小論文,比如《論薯片對人體的影響》——我看了孩子們的論文之後,才知道關於薯片居然有那麽多有趣的知識;還有的孩子做了“會長頭發的顏料”的研究,並且用現場模擬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天地無限廣闊,當孩子們把興趣愛好與學校裏的生活聯係起來後,就有太多的東西可寫了。並且,這些內容極具獨創性。
孩子們,大膽地把事情搞起來吧!
以上是我的建議,但並不是要照著做。每所學校、每個班級、每個同學、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世上還有很多事情可以挖掘,隻要別悶頭苦寫,與老師建立起關聯,共同做事,路就寬了。
走進社區
讓孩子們到社會中去做大事情,搞大的活動,可能很難實現。那應該怎麽做呢?
其實把握兩點就夠了。第一點是用心觀察,善於發現。第二點是真實體驗,感受生活。
先說第一點。孩子在社區裏要學會用心觀察,善於發現,“看”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參與。
物業、保潔:表揚信與建議書
小區裏有物業、保潔,孩子可以給他們寫表揚信或者建議書,他們會很開心,服務會更棒。成年人也需要誇獎,尤其是來自孩子們的讚美。
要想表揚他們,肯定不能很空洞地說:“叔叔阿姨,你們辛苦了。”
有效的表揚,是需要用心去觀察的,要知道他們平時具體做了什麽。比如表揚他們辛苦了,具體是怎樣辛苦?是時間長還是勞動強度大,或者做事情特別認真?觀察一定要用心,而不是用眼睛,這樣你才能寫出情真意切的表揚信,誇人誇到對方心坎上。
愛寵萌寵:衛生活動小貼士
觀察小區裏養的寵物。除了有遛狗的,我們還會看到有人遛很奇怪的動物,我就見過遛豬的。孩子可以在適當的地方做“衛生小貼士”,號召大家注意收拾寵物的便便。
很多小區裏有給小狗準備的“便便袋”,可是大家都不用。那麽,能不能在此處用一段文字去打動養寵物的鄰居們呢?
通過文字的力量,改變周邊的生活環境,這就叫影響力。
共享單車:合理停放須知
共享單車的發展幾經波折,開始很方便,後來造成了一些危害。很多小區門口貼上了“共享單車禁止入內”的公告,但還是有很多人騎進去。
對於那些不懂得怎麽使用它、不懂得好好停放、不懂得共享不是獨享的人,孩子能不能夠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再給他們一點兒建議呢?
社區活動:寵物大會宣傳海報
社區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的地方,還是一個交往的地方。社區會開展寵物比賽,比如小狗賽跑;又如,用舊書、舊文具進行以物易物;再如交友、才藝展示,小朋友可以在小區裏表演自己的才藝。
在這些小區活動中,孩子們可以參與進來,比如給自己做一份宣傳海報。
鄰裏關係:友善溝通卡
有的鄰居因為一點兒小事就吵架,很不文明。孩子們可以做一個友善溝通卡,幫助小區的鄰居們建立起聯係,讓大家其樂融融地相處。
快遞包裹:快遞箱溫馨提示
在網購越來越方便的時代,小區的快遞代收箱有時候放不下了,隻能堆在傳達室裏,大家找起來很麻煩。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就可以給快遞員叔叔寫一份溫馨提示,比如怎麽分門別類地擺放。
以上這些做法都是可以嚐試的,孩子們能夠用文字來改變生活。
再說說在社區“搞事情”的第二點:真實體驗,感受生活。
有的同學說:“我有能力,願意多做點兒事,想挑戰自己。”這時,我們就可以為自己創造真實體驗。
居委會半日兼職:兼職體會
每個社區都有居委會,孩子可以去兼職半天,即使待不了半天,待兩個小時也可以。讓居委會的叔叔阿姨給你布置點兒任務,接下來就會有很多可寫的東西了。
報刊亭體驗:如何能賣得更多
在電子閱讀的潮流下,很多報紙賣不出去了。原來,人們下班後會買張《北京晚報》,現在沒人買了。現在的報刊亭賣什麽?怎麽能賣得更多?將來何去何從?
你可以投入時間,以換取自己的體驗。
小公園綠化隊:亟須解決的問題
我們在公園玩的時候,不管是拍皮球,還是跳皮筋,都沒有關注公園的綠化是誰在管,這部分工作如何操作。那麽在公園的綠化上,有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孩子可以給綠化隊提點兒建議。
社區垃圾流轉:流轉現狀
我見過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一位小同學寫的建議書直接送到了政府職能部門,改變了一個區域的汙水處理。這是真實的事例,就發生在北京。一封小學生的建議書直接改變了整個周邊的生態係統。
社區的垃圾流轉情況,你了解嗎?一個家庭平均每天“製造”多少垃圾?這些垃圾都到哪兒去了?垃圾站的下一站又在哪裏?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你可以做一個相關的調查,這些都是身邊的素材。
半日小保安:小區安全隱患
每個小區都有保安,孩子們日常看到的是他們在門口一坐,或者收收停車費。那麽,他們還有別的工作嗎?小區裏有沒有安全隱患?孩子們能不能做一個安全袖標,四處尋查一下小區的安全隱患?給他們提點兒建議吧!
以上這些例子,大多數是我的學生經曆過的,別提多精彩了!
在“搞事情”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我總結了幾條經驗供孩子們參考:
1.興趣為先。
做這些事不要有負擔,千萬不要想著“哎喲媽呀,又給我布置任務了”“我作業都做不完,還讓我去做這麽多的事,累死我了”。你如果覺得特別累,那一定是你對這件事不感興趣。所以,你沒有想好的事情可以暫時不做,盡量去找自己感興趣的事。
2.搞出花樣。
要做,就得做出花樣。
比如,你打算到居委會去體驗,爸爸也幫你聯係好了。但你跑到居委會門口的沙發上一坐就是半天,這就是沒有搞出花樣。
沒有搞出花樣就沒有故事,就沒有體驗。
所以,要主動出擊,參與到體驗過程中去。
3.安全可控。
有的同學誌向很高,想研究城市裏的車流量,就往大馬路上一站。有的同學對工廠很感興趣,這時一定要事先了解“搞事情”的安全性,保證沒有危險,一定要跟父母好好“謀劃”。
4.聚焦語言。
千萬不能熱熱鬧鬧地把事做了,但沒有體驗到語言表達帶給你的美妙。“搞事情”的核心之一是要意識到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性,通過語言表達製造出乎意料的成效。
崔永元說:
耿春龍老師關於“搞事情”的分享,讓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我的心理上產生了一個變化。以往是寫的時候不知道寫什麽,而做完這些活動以後,我想的是“千言萬語,不知道從哪兒說起”。
第二,“搞事情”不能是純粹功利性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隻是在這個過程中順其自然發生的。當我們策劃一項活動的時候,並不會想著這件事情能讓作文加3分還是加5分,因為我們已經很自然地融入其中了。
第三,我們總說“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其實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並不科學。好的教育方式,是在學文化的同時,也能積極地參與社會、幹預社會,熱愛生活、美化生活,改善人際關係、增加情感聯絡。在學習的時候,你已經開始成為社會的一分子了,而不是拿了畢業證書再邁入社會。
名師答疑
家長:
我讀了李娟的《冬牧場》,結合您的觀點,我感覺她上過關於“搞事情”的課。
作者寫這本書時,自己就在“搞事情”。她住在新疆,想寫哈薩克牧民的事情,就到處推銷自己,想跟著牧民去體驗生活。很多人一開始不願意帶著這個漢族小丫頭出去,後來,終於有人願意帶著她。她就在天山的牧區裏,跟隨牧民去體驗如何放牧、如何弄羊糞、如何喂駱駝——最後,再一點兒一點兒地把細節向我們展示出來。
“習以為常”讓我們對生活“見怪不怪”。牧民們一輩子過這樣的生活,每年、每月、每天,覺得這很正常。但是作為一個“闖入者”,去觀察牧民,去用心體驗,就會發現很多驚喜。
對於這一點,耿老師和崔老師怎麽看呢?
耿春龍:
李娟這樣寫出來的東西肯定是真實的、有需求的,她有傾訴的欲望,而不是為了完成某一個既定的任務。
“搞事情”能夠提高寫作能力,但絕對不僅僅是為了寫作。
崔永元:
很多人喜歡李娟,我也喜歡。她寫的地方,很多人去過,感受到了那種美。但我們嚐試著講給別人聽的時候,總覺得表達得不理想,說不出自己的感受。
但李娟的文字,就是能讓人覺得:“對,她說的那個美,就是我曾經看到的!”
這背後的秘密,可能就是她搞了很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她體驗得更深刻,而我們大部分人隻是匆匆過客。
家長:
我帶孩子外出遊玩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新疆女孩,我覺得將來可以讓孩子跟這個新疆女孩聯絡,相互交換資訊。
另外,我想借鑒您說的賣紅薯的方式,看看能不能把山西的蘋果用這樣的方式帶到北京,這樣就太有趣了。我家孩子不愛上學,他覺得太枯燥了,經常對我說:“媽媽,我可不可以不上學,我想在家裏寫偵探小說。”
為什麽孩子覺得上學很枯燥呢?如果將您的方式引用到課堂中,孩子真的會很感興趣嗎?
耿春龍:
第一,我要提示的是不要建立對立麵,誤以為校內的習作孩子肯定不愛寫,隻有我講的這些才是孩子們愛寫的。
其實,校內的命題作文也是可以“搞事情”的,搞了事情再去寫,能達到一樣的效果。
隻不過在一些習作教學中,老師往往很著急。比如在作文課上,在孩子們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公布題目,寫《一個敬佩的人》。同學們立即就確定是寫爸爸、媽媽,還是哥哥、姐姐。接下來,孩子們就寫作文了。
這樣的流程,因為缺乏策劃和篩選,也缺乏對寫作對象的了解,要寫出好文章很困難,也沒有成就感。
第二,我想對前麵賣紅薯的例子做一點兒補充。
其實,孩子們對於打算賣什麽產品是經過激烈討論的。坳上村不僅紅薯種得好,臍橙也非常出名,也很好吃。但孩子們通過調研之後得知,種植臍橙的成本很高,一般是大戶,需要投資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種紅薯的,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窮人。為了讓這次活動達到效果,他們最終選擇了賣紅薯,因為這樣才能給山區真正需要幫助的窮困人家帶來幫助。
孩子們在班裏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特別感動。我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有一種關懷精神被激發了出來,而不是賺了錢就行。
有了這樣的情懷,孩子們演講的時候就更加起勁兒,也特別能打動人。
家長:
我的孩子社會交往能力很強。他去老人院、孤兒院,去演出、做義工,還會教小區的孩子跳舞,很熱情。
我們跟他探討的時候,他也能說出很多有意思的話,但一到寫的時候就不行了,一動筆就偷工減料。他告訴我,參與活動的時候很有興趣,但一下筆就感覺筆頭懶,想盡快把這個作業完成。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崔永元:
他不是筆頭懶,是他的作文已經被戴上了帽子——這是作業!他在內心是抵觸的。
另外,對於孩子來說,覺得寫作有點兒難,那是常態。
我采訪過上萬個人,其中至少有一百位作家。在采訪過程中,我發現寫東西最難的就是作家,有時候甚至兩年都寫不出一個字,因為他不願意重複,一定要每次都是新的。
所以,難寫是常態,寫得非常順利才是變態。
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寫作的過程。耿老師的方法能夠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但家長也不要強求,不要給他壓力,覺得一“搞事情”,孩子就必須把作文寫好。
耿春龍:
家長、學生和老師攜起手來,一起做事是可行的,而且並不複雜,一兩次成功的體驗之後,孩子們的感受就會變了。
孩子在“搞事情”的過程中還是挺熱情的,一旦動筆就偷工減料,也不要著急,可能是孩子缺乏一定的寫作技巧。接下來,我會提到關於寫作的技巧,能有效地幫助孩子緩解這個問題。
學生:
“搞事情”是不是還要注意心態的問題?“搞事情”的時候,心態如果不好,覺得這件事情肯定不成功,結果肯定是不好的。
如果懷著一種自己一定會成功的信心,那結果肯定會不同。
耿春龍:
你說得很有道理。
我小的時候走路,總是低著頭。農村有句俗語,叫“溜牆根兒”,我非常羞於和別人打招呼,看到人就躲。
媽媽讓我到鄰居家借東西,我會問三個問題:第一,我怎麽稱呼對方?第二,他家要是關著門怎麽辦?第三,東西被拿出去用了,怎麽辦?
問完問題後,百分之五六十的概率是我假裝出去一趟,回來就編個瞎話,說對方家裏沒人,就把這件事情解決了。
崔永元:
上初二時,我參加第一次演講比賽,主題是歌頌老師。老師們都覺得我肯定行,對我很有信心。
但我對自己一點兒信心也沒有,頭一天晚上就沒睡著覺,第二天演講,我心跳加快,腿直哆嗦,而且從頭到尾幾乎一動不動,隻是在講到“老師像火柴一樣,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時,硬逼著自己做了一個動作。
這個動作自然很僵硬,結果全場大笑。我為這件事難受了兩三年,一看到火柴,心裏就特別別扭。
所以,我們可以多學學表達,多為自己鼓鼓掌,給自己信心。
實踐作業
1.思考你生活的校園或社區可以“搞哪些事情”?
2.和家長或同伴商討具體方案。
3.做事情,將體驗最深刻的過程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