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讓美國聯邦政府焦頭爛額,直至今日,美國經濟仍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有關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著作汗牛充棟,這裏不再贅述。讓我們在一個長焦鏡頭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金融危機到底是孰之過?

依靠市場配置資源本來並無錯誤,隻是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度。一旦超過某個限度,原來對的事情可能就變成了錯誤。

2007年次貸危機發生之前,西方世界再次經曆了一段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美國2006年第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高達5.6%,達到了1929年以來的峰值。美國取得了如此輝煌的經濟成就,究竟是為什麽?一個號稱最具創造力的國家,一個經濟雄霸全球的國家會突然跌下雲端,僅僅是因為格林斯潘連續降息嗎?

在這裏要說一個新的概念,叫作“金融膨脹陷阱”,在此之前,明斯基等學者對其要義有過精辟論述。所謂“金融膨脹”,顧名思義,就是金融業務迅速發展,到了對社會整體福利有害的地步,於是成為“陷阱”。關於這個概念,有專門的指標進行量化描述,這裏僅做定性描述。

一個社會走進“金融膨脹陷阱”,不是說金融業飛速發展,不是看全社會出現了多少金融業務。真正踏入“金融膨脹陷阱”,不是某個企業或者行業債主盈門,一定是企業、居民整體深陷債務危機,當期產生的現金流不足以抵償利息。一旦大部分企業、家庭使出渾身解數才能維持現金流,整個社會就到了“金融膨脹陷阱”的邊緣。說到底,在經濟領域,個體或家庭是最基本的經濟元素,斷然沒有元素健康整個機體陷入危機的道理,反之亦然。

所以,“金融膨脹陷阱”的高級階段是每一個普通人深陷“債務陷阱”,個人財富創造能力抵不上負債。一旦大部分家庭到了這個地步,整個社會就會陷入“金融膨脹陷阱”,那才是真正最可怕的事情。

眾所周知,美國經濟發展強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內需,內需又依靠信貸消費。1999年,美國家庭負債與可支配收入比為87.22%,2000年這一數據為107.89%,到2006年,消費占美國GDP的比重高達73%——依靠負債促進消費,家庭債務超出了可以承受的正常範圍。

在這個過程中,新古典主義思潮席卷了金融監管領域,以1999年《金融現代化服務法案》為開端,CDS(信用違約互換)等金融洐生品層出不窮,美國金融資產規模如脫韁的野馬一樣螺旋式上升。據國際清算銀行估計,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境內的金融資產(含金融洐生品)市值大約為400萬億美元,約為2006年GDP的36倍。

很難評價美國1999年後的金融產業發展,按照“金融膨脹陷阱”的邏輯,各個行業在國民經濟中有一個最優占比,這個比例應該是動態的。公共管理部門有兩種調節方式——看得見的手、看不見的手,對於新古典主義者來說,自然是選擇依靠市場。

這本無可厚非,市場本來就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金融與非金融行業在自我擴張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區別,金融比其他行業更具備盈利能力,我們將其稱為“黑洞定理”——金融業是一個經營貨幣的行業,具備內生擴張能力。在特殊情況下,僅靠資金在本體係內運作就能做大資產總額、提高盈利,非金融機構無論如何都做不到這一點。也就是說,僅靠市場調節,金融行業有可能不存在擴張的邊界。

如果非金融行業迅速擴張,必然具備超額利潤率,這樣一來,資本便會迅速進入,將之拉到平均利潤,該行業隨即停止擴張。金融業則不同,不但自身可以創造貨幣,還可以無限製創造盈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在特殊情況下,金融業是經濟體係內的資金黑洞,可以無限製吸入資金,資金進入隻遵循“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古訓,創造自我循環,並在循環中維持超額利潤。如此,金融行業可以維持對資金的吸引力,最終資金進入惡性循環。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1929年大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都符合這樣的邏輯。

按照正常的思維,美國政府應該對金融行業進行規製,遺憾的是,2006年整個美國都沉浸在新古典主義的勝利中。弗裏德曼鼓勵居民借貸消費,原本適度借貸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忘了人類的經濟理性,如果風險鎖定(破產)、收益無限,人類一定會放手一搏。

失去恐懼,人類怎能逃出與生俱來的貪婪?

從經濟學邏輯上來說,正是所謂新古典主義理論催生了美國政府、居民、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的過度負債,“次貸”便是最典型的證據。

所謂“次貸”就是對低信用貸款者發放的貸款,當“零首付”“零文件”等一係列極簡房貸推出的第一時間,饕餮盛宴的結局就已經注定。原本次級貸款是有風險的,但是,經過金融衍生品一係列魔幻手段,很難吃的蛋糕上被抹上了一層優質奶油。美國的儲蓄率本來就偏低,2007年這一指標居然降到17%,一場大危機所有的要件都具備了。

2007年,隨著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轟然坍塌,華爾街風聲鶴唳,從兩房到AIG、貝爾斯登、雷曼兄弟、GM(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批名震寰宇的公司在次貸危機中倒下了。於是,次貸便隨著金融衍生品將風險傳播到整個金融體係、美國,直至全世界。

2008年,人們開始習慣將這場衰退稱為“全球金融海嘯”。至此,金融危機在人類世界再次閃亮登場。

讓我們抽象掉具體過程,一起來凝練危機背後的經濟學邏輯:

……→經濟繁榮→流動性寬鬆→房價上漲→發放次貸→對衝風險(CDO等衍生債券)→房價下跌→次貸損失→對衝衍生金融工具損失→市場信心下降→金融機構倒閉→流動性緊縮→實體經濟下滑→大型企業崩潰→全球經濟危機→……

勾勒的骨架之前之後都有“……”這個符號,加入“……”並非全無理由,這昭示著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危機是一種循環。金融衍生品的存在,使得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更為迅速,危機更加刺目。其實實質也沒什麽,跟之前之後的都一樣,馬克思早就在《資本論》中指出,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製之間的矛盾必將導致周期性經濟危機。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的宿命,在曆史的長焦鏡頭中,不同時期又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罷了。

所以,從2007年次貸危機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西方世界斷無幸存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