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學理論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爆發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自由化引發的資產價格泡沫。

所謂金融自由化,顧名思義,就是監管機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鬆對銀行、證券公司和投資銀行的監管。於是,這些金融機構就開始肆無忌憚,甚至胡作非為,在激烈的競爭中,為了搶占市場努力製造一些規避監管的工具和手段,從事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業務。如果此時有大量熱錢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國內的高回報就會吸引大量國外資本進入,加劇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局麵,對資產泡沫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美聯儲成立到1929年大崩潰之前,美國的信貸和貨幣供給整體上不斷增加,過剩的流動性推高了資產價格,為最後的崩盤埋下了禍根。

——銀行數量增多,參與到資本市場中。

機構層麵上,監管對於機構炒股這件事並沒有任何限製條件,銀行、信貸公司、投資銀行等中介機構紛紛迅速投身到這門賺錢的生意中。

20世紀20年代,銀行業十分發達。金融機構收入由1919年占私人生產收入的2.2%增長一倍多,至1929年達到4.6%。銀行的資本與公積金總額從1919年開始,在十年中增長了一倍。美國公開發行的公司債券和票據從1920年的261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471億美元,聯邦公開證券的發行量從118億美元增加到336億美元。

這種速度與規模的增長,並不是來自於銀行的行業集中程度提高和整體實力增強,而是來自於銀行數量的增多。1900年,銀行的數量為12427家,1920年有多達29000家銀行,1921年為30456家,大蕭條前曾超過33000家……

麵對上漲的股市,銀行組建投資機構,雇用大量推銷員,大型投資活動讓人眼花繚亂。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很願意將剩餘資金拿出來炒股。在大崩潰之前,銀行以股票和債券為抵押,貸給經紀人的款項就達到了85億美元。

——信托公司迅速膨脹。

《國民銀行法》規定,國民銀行不能從事信托業務。於是信托公司就憑著這把“尚方寶劍”不僅做著特許經營的信托業務,還與國民銀行搶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生意。

在監管方麵,信托公司比商業銀行享受更優惠的政策:國民銀行要維持25%的儲備金,而信托公司隻有15%,且最低隻需要三分之一的現金儲備;信托公司可以直接買賣股票,持有並管理房產,而這些行為都是國民銀行不能涉獵的。

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信托公司提高利率,吸收存款,然後以股票和債券為抵押貸出資金,或進行長期風險投資。這招非常有效,在20世紀初,紐約信托公司吸收存款的數量可以與紐約國民銀行相媲美,占據紐約金融市場一半左右的市場份額。

1927年約存在160家投資信托,而1928年一年,新成立的信托公司就達到了186家,到了1929年,新成立的投資信托數量暴增到265家。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信托公司的業務規模也與日俱增。1927年,投資信托向公眾發售價值4億美元的證券,到1929年則增至30億美元,短短兩年增長到7.5倍。

信托公司不健康地快速增長,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信貸暴增。

隨著美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資並不能滿足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於是,以分期付款、典當行、小額貸款為標誌的消費金融應運而生。商業銀行和工業巨頭紛紛加入這片藍海,信貸劇增。

消費金融快速發展。1910年摩利斯銀行成立,這是美國第一家向居民提供消費貸款的商業銀行。當年,美國一些銀行就可以辦理汽車貸款、耐用品貸款、旅遊貸款、住房修繕貸款、教育貸款等業務。1915年信用卡在美國產生,1919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成立了通用汽車票據承兌公司,為顧客提供汽車貸款。據統計,1924年有四分之一的客戶辦理了汽車貸款。到了1925年,汽車分期貸款的規模已經達到2.289億美元。

個人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一方麵解決了居民的問題,滿足了資金需求,另一方麵也是個人杠杆的提升過程。經濟形勢好,收入穩定時,個人的消費貸款還可以維係,一旦遇到危機,收入中斷,個人不但沒有儲備抵禦危機,而且杠杆還會完全會暴露在風險之下。除了用於消費方麵,麵對火爆的股市,不排除有一部分資金來自消費貸。

在資本市場,貸款規模同樣大增。20世紀初對於融資買賣股票行為並沒有任何限製,股民隻要有10%的保證金,就可以購買股票,剩餘資金完全可以通過銀行保證金貸款或者經紀人貸款獲得。有的股民沒錢也想炒股,於是連10%的保證金也貸款。

——貨幣供給增加,助推資產價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之後幾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貿易順差如氣球一樣越吹越大。此時,美國也打開了信用擴張的水龍頭,貨幣供給隨著黃金儲備的增加快速增長。

正如表2-1所示,黃金儲備從1914年開始上升,貨幣供給以更快的速度隨之上升,到了1920年貨幣供給幾乎增加一倍。1921年7月至1929年8月,美國貨幣存量增長45%。[1]

1920年到1921年,隨著戰爭的停止,美國出現短暫的經濟波動,工業生產指數和零售物價指數出現大幅回調,商業銀行貸款和貨幣供給出現了負增長。1922年,為了刺激和恢複經濟,商業銀行貸款和貨幣供給再次回到快車道。從1924年到1929年,雖然信用增長的速度放緩了下來,但仍在小步慢跑。

表2-1 1913年至1932年美國黃金儲備、貨幣供給與國內生產總值[2]

從工業生產指數看,貨幣的擴張使美國1924年至1929年的機械和設備產出提高了2倍多。從需求的角度看,市場上並沒有那麽大的市場。

當供給大於需求時,物價就開始下降,進而導致企業利潤的回落。當實體經濟的產出無法滿足資本的獲利需求時,它們就會尋找新的突破口。

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資本像熱鍋上的螞蟻尋找出路時,標準普爾股價指數從1922年開啟了一輪牛市,連續上漲8年,漲幅超過4倍……追求利潤是資本的天性,高額利潤能讓資本徹底暴露本性,貨幣流向了股市……

——資本市場混亂不堪。

金融機構的所謂強大,與背後的肆意妄為密不可分。

蘇伊士運河的成功開通以及在資本市場上獲得的巨大收益,刺激了其他運河工程的啟動。一時間,運河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然而,大多運河公司到了運營階段如果不能兌現預期利潤,股價就會出現“見光死”的狀況。當時,投機活動盛行,管它日後業績是否能夠兌現,股票市場上出現了大量毫無價值的運河類股票,甚至出現了龐氏騙局。

現在資本市場上會重點打擊內幕交易、散布謠言、聯合操盤等違規現象,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投資盛行,資本市場對這些行為視若無睹。

證券交易所的暗箱操作肆無忌憚,公司高管以及一些內幕人士經常利用掌握的信息優勢與商界、政界的名人勾結,各唱各的戲,各自演好自己的角兒,最終達到收割韭菜的目標。

據統計,他們從市場中詐取了約250億美元,政界和商界的舞弊醜聞不斷爆出。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有“貴族中的貴族”之稱的紐約交易所董事長理查德·惠特尼挪用別人的錢,盜用交易所津貼基金,總額接近3000萬美元。《現代美國——1896—1946》的作者德懷特·L.杜蒙德認為,20世紀20年代是“訛詐盛行的時代”。

整體而言,在1929年大蕭條爆發之前,美國的金融體係非常不成熟,而這種不成熟跟不上美國工業的發展速度,與美國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顯然,工業革命在等待金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