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族群——潮汕人。潮汕雖處東南一隅,卻知名度極高。稍有商業常識的朋友們,一談到潮汕人往往會說:“知道知道,那是東方的猶太人哪!”但絕大多數人對潮汕的了解,也就僅止於此了。

從文化層麵上來講,潮汕泛指一個方言區,從潮州、揭陽到汕頭,再加一個說不太清的汕尾。汕尾和潮汕的關係可以說是錯綜複雜。在宋、元、明、清四朝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裏,汕尾隸屬於惠州府(或惠州路),而潮州、揭陽、汕頭為潮州府(或潮州路)屬地。因此,汕尾和其他三地在曆史上並非同源同宗。不過,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涉及“潮汕”一詞的時候,多次說明“潮汕地區在地理概念上多指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一帶的潮州、揭陽、汕頭、汕尾等四個地級市”,我也比較認同這一說法。

和傳統農耕文明區相比,潮汕文化特點鮮明。山西、河南、陝西等北方地區,長期以來都是農耕文明中心,盡管曆史上很多時候兵荒馬亂,但其文化內核卻長期呈現出比較穩定的狀態;而如潮汕等很多傳統中原之外的區域,伴隨著中國的開疆封土、大規模移民,經曆了非常有趣的人文變遷,這種變遷我總結起來就是“三口文化”——河口文化、江口文化、海口文化。

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河姆渡文化,其實就是河口文化。在黃河流域,河口文化更是處處可見,可以說文明就是發源於河口。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裏麵講道:

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國家之一……有很多的江河湖澤,給我們以舟楫和灌溉之利……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

我小時候看到這篇文章的描述,印象特別深。這就是中國上千年的河口文化。

後來,中國文明從河口發展到江口,形成了江口文化。江口,就是所謂的大江渡口,是水陸通衢之地,也是中國商貿文明的發軔之地。江口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寧波、武漢、重慶等。

江口文化之後就是海口文化,最典型的就是上海。上海是典型的海口。“上海灘”的這個“灘”字,就是江流入海的灘塗之意。盡管上海人有時也會陶醉於戰國時期的春申君開黃浦江之說,但事實上,上海的崛起也就是近一百五十年的故事。從文化上講,上海是歐風美雨、東方文明交鋒融合而最終沉澱的產物。上海最早屬於鬆江口,元代時期設置上海縣,逐步把鬆江府轄區打包了進來。在奔向大海的時代,上海從“孫子輩”變成了包容萬象的超級巨嬰,把“爹”和“爺爺”全打包到了裏麵。

上海如此,潮汕也不例外。韓江中上遊的潮州曾是潮汕文化的代表,到近代中國從江口時代走向海口時代,潮汕文化也就從潮州擴展到了汕頭,並依托海洋發揚到了全世界。

我在廣東多年,能明顯感到很多朋友都搞不清潮汕人的來龍去脈。嚴格地說,語言是衡量民族、種族、文化聚落最好的劃分方式。在這點上,潮汕人的表現最為典型。潮汕話從語言學分類來說屬於閩南話。閩南話有可能是從宋朝時以開封話為主的語言體係演變而來的。這套語言體係自福建南部開始,從廣東東南部沿著海岸線西下,一直衍生到了廣東西南部的雷州半島,最後到了海南。可以說,潮汕在地域上是閩南話的承上啟下之地。

我常常講中國東南沿海有“三越”:南越,指的是廣東;閩越,指的是福建;吳越,講的是浙江。在中華民族奔向大海的過程中,“三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回顧中國曆史,南渡北歸的高峰都與王權更迭有很大關係,規模最大的是晉朝,其次是宋代。關於中國曆史幾千年來的治亂承平、循環往複,史書上對“治世”的記載往往比較清晰,畢竟太平王朝有專門的史官;“亂世”則是野史居多,記載也多有模糊錯亂之處。比如晉朝,從“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到“東晉、十六國對峙”,仿佛隻是驚鴻一瞥,其實那是持續了一百多年的大爭之世。北方烽煙四起,人民承受了深重的苦難,與之對應的則是王權南遷後給南方帶去的逐漸繁榮。

中原王權南遷最大的變化是人文變遷。詩雲“直把杭州作汴州”(北宋都城汴京——即開封府——在唐代稱汴州),時至今日,杭州還保留有很多古開封府的遺存,包括杭州話、杭州人的飲食習慣等。舉個簡單例子,杭州的小籠包,就是古開封人的手藝,但如今已經杭州化了;還有杭州的吳儂軟語,中間帶“兒”的說話習慣,和古開封人都有很大的關係。與此同理,南朝劉宋時的京口(今江蘇鎮江)和姑孰(今安徽當塗)變成了北方移民的僑鄉,分別成了“南徐州”和“南豫州”。

廣東作為南中國的門戶,其兩千多年的開發史就是一部先來後到的移民史。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這三大族群都是中原來客,隻不過是到達的時間不同罷了。

第一批到來的是廣府人。秦始皇派任囂、趙佗大軍征討嶺南,一路順江而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置南海郡,郡治番禺縣(今廣東廣州)。《史記·南越列傳》記載:

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即被(披)佗書,行南海尉事。

意思是說,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大病快死了,將文書交給南海龍川令趙佗,讓他代行南海尉之職。任囂、趙佗所率領的部隊,跟當地的土著相融合,形成了廣府人。

第二批到來的則是潮汕人,他們是“五胡亂華”時南遷的中原人。在政權更迭引發的南遷中,北方移民先到了吳越,但這裏土地有限,高門大戶得以留下,剩下的隻好繼續沿海向南遷徙,在福建留下來“八姓入閩”的故事。到了閩南一帶後,南遷移民們依舊麵臨著地少人稠的問題,於是又有一批人繼續往南延展,到了鱷溪(今韓江)下遊的平原停了下來,這就是潮汕人。

第三批是客家人,來得更晚一些。最早的客家先人是在唐朝“安史之亂”後遷移至嶺南的,不過更多的客家人則是以宋朝時期的移民為主。由於客家人來得最晚,江海之畔的肥沃土地早被廣府人、潮汕人捷足先登,他們隻好窩在山裏麵。

在兩千多年裏,不斷有漢人由北南下廣東。很多後來者客遷來此後,也學會了當地方言,進而融入當地族群,成為新的廣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這些人群的到來時間也就很難說清了。但總體而言,廣東三大族群的人文版圖大抵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