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發展簡史
刺刀,已經曆三個多世紀了,是誰首先把刀這種冷兵器結合到火器上,使冷熱兵器渾成一體呢?這段曆史已難以考查了。但是世人公認,1640年,法國一名叫馬拉謝•戴•皮塞居的人,他別具慧眼,看到了步槍發射速度很慢,在彈藥耗盡情況下,麵對衝上來的敵人使槍來不及,匕首又短;隻有束手待斃,於是他首創了刺刀。因皮塞居率部駐紮在法國東南部、瀕臨大西洋比斯開灣的巴榮納城(Bayo)。刺刀(bayonet)一詞成由該城而得名。
最早的刺刀是直形雙刃,刃都長30厘米,錐形木柄也是30厘米,那時,刺刀不是裝在槍管下,而是直接插入滑膛槍槍口內。這種武器一經問世,逐漸傳播到整個歐洲,長矛從此退出曆史舞台。
1647年,皮塞居率都為法國國王路易斯十四世奪取比利時伊普雷城時,將刺刀首次用於戰場上。這時的刺刀是一種帶有十字護手和木柄的鋼匕首,由於錐形木柄直接插入槍口,故取名插入式刺刀。
插入式刺刀的不足之處是一旦將刺刀插入槍口,就無法開槍射擊,若是插得太緊;就拔不下來;若是太鬆,或者掉下或者留在敵人身上。
爾後出現的活動環式刺刀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是在刺刀柄上裝有兩個活動配合環,配合環套在槍管四周,這樣就不影響開槍射擊了。
1697年到l703年間,歐洲諸國用緊密配合套筒刺刀取代活動環式射刀。套筒套在槍口後,由槍管上的銷子定位,槍管則固定在套筒的槽內,刀刃呈三棱形。這種刺刀廣泛流行於歐洲,使用了150年,時至今日仍能見到這種刺刀。
美國采用刺刀要晚得多,南北戰爭前,還允許士兵各擇其好,或使用刺刀,或使用刀,或使用戰斧。刺刀僅僅作為拚刺武器,已不適應戰爭的需要,因此,備種多功能刺刀應運礎。1750年以後,出現了不同長度的單偏和雙測片形刺刀,也可以作為刀使用,但這種刺刀裝上後加重了膛口重量,所以主要配備在短步槍上;有的刺刀柄不是套筒,而是靠彈簧卡筍把刺刀連接到槍管的測凸起上,1855年起,這種刺刀成為眾多軍隊短步槍的製式刺刀;有的刺刀刃仍有鋸齒,可以充當工兵的工具;還有用於砍叢林灌木的砍刀式刺刀和挖掘壕溝的泥刀式刺刀等等。這個時期,折疊式刺刀、伸縮性刺刀也開始試驗了。
隨著現代步槍和各種武器的湧現,刺刀的地位日趨下降。刺刀變得越來越短,而且多半是多功用刺刀。例如,美國在二次大戰中使用的刺刀,刀刃就比本世紀初的M1905式短l/3左右。
現代刺刀刀長20厘米左右,有片形(刀形攻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以前者居多,除少數平時折疊於槍管側,戰時伸出的固定式外,多數是可以卸下的分離式。漫長的曆史中,刺刀的演變加此之緩慢,其中對於它的戰術地位的爭論不能說沒有關係。
刺刀在不同時期地位是大相徑庭的。在以單發武器一當時還是以滑膛槍為主要武器時,以及采用密集隊形戰術和肉搏的戰鬥中,刺刀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武器,它與槍械珠聯壁合,各揚其長。在采用多發槍後,刺刀遜位,成為一種輔助武器,僅僅在彈藥耗盡或者需要無聲奇襲時才有"用武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刺刀還起著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有使用刺刀的例子,但大規模使用刺刀已不常見了。
從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迄今,對於刺刀的作用,人們各執一見。有人認為戰場上刺刀已無用途,他們引證戰傷病例檔案,大談槍傷、破片傷的記載。的確,刺刀傷的記載是很少的,因為被刺刀刺中的往往是咽喉或胸膛等要害部位,即使對方不被當場斃命,也由於流血如注,來不及送往醫院而死亡。
刺刀還是進攻戰中擊敗敵人的最後一種武器,在敵人憑借防禦工事負隅頑抗時,隻有讓刺刀上去"說話"。盡管對刺刀存廢問題的爭論還會能下去,盡管刺刀的雄風已失,但棄之確實很可惜;除了作為一種多功用工具外,戰士裝備刺刀至少在心理上有壯膽之感。不信,你可以看看,各國不是依然裝備著刺刀嗎?
刺刀的傳奇
作為一種冷兵器,它誕生於熱兵器興起的時代;它裝載在熱兵器的前端,一直是別人的嫁衣裳;不用時,它退居人後,深藏不露;一旦需要,它又會立刻鋒芒畢露,閃耀凜凜光芒;數百年看來,它雖未受到重視,卻一直在戰場上,特別是在近戰肉搏中叱吒風雲--這就是刺刀。
為戰爭而生
刺刀,是裝於單兵槍械前端用於刺殺的鋒刃兵器。現代軍用刺刀的發展起源於16世紀的歐洲。大約在1640年前後,刺刀作為滑膛槍手的自衛武器,創製於法國巴榮納城。此後,歐許多國家都以該城的名稱稱呼刺刀。英文中的刺刀一詞,就是法文Bayonnetts演變而來。但是,以現代的眼光看,這種刺刀造型更接近於阿拉伯男子的配劍。當時,火藥剛開始應用於戰爭。部隊常以火槍步兵與長槍步兵為作戰主力,其戰術是以火槍兵配合長槍兵,一麵射擊、一麵裝填,一麵以方陣緩慢前進。但當時的火繩燧發槍每次射擊後,必須花上近2分鍾的時間才能完成再裝填動作,到了短兵相接後,一次隻能射擊一發的火繩槍就用途有限了。而長槍步兵長達二米的長矛在近距離作戰中也功能有限。更慘的是,當時的歐洲人毫無徒手搏擊、格鬥的技藝訓練,完全靠蠻力。身高體壯戰鬥力就強,反之則弱,這樣的混戰無異於群獸相鬥。而適於近戰的指揮刀、佩劍,則因象征著身份一地位,隻有軍官才能擁有和使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便於攜帶、短小精悍的冷兵器就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刺刀。刺刀的出現,使火槍步兵在最後一輪的齊射後,仍然可以用刺刀進行近距離肉搏。長槍步兵也可根據情況使用長矛或短刀進行貼身戰鬥。對指揮官而言,“上刺刀”的口令,就相當於衝鋒的號令,是戰鬥進入最慘烈**的標誌。在刺刀的軍事用途發展上,有一位貢獻良多的人,他就是17世紀的一位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他下令全國武裝部隊全麵佩掛刺刀,並命令這樣配備的部隊出征丹麥、波蘭與俄羅斯等國。盡管這位熱衷改革武器的國王最後戰死於征途中,但瑞典武裝部隊佩持刺刀的威武形象,已令整個歐洲眼前一亮。一時間,歐洲各國部隊紛紛仿效,打鐵業空前興盛。刺刀改善了當時歐洲的戰術,使戰場上的血腥味空前擴大了。
刺刀的演變
現代刺刀大都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在槍支上的固定部位也有兩種:一種是在槍口附近折疊,不用時隱蔽在槍口下,使用時伸出;一種是可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便於攜帶的分離式。從拿破侖時代開始,各國早期的步槍刺刀在都選擇前者。這樣刺刀通常較長,殺傷力也非常可觀,對攻擊型部隊而言,十分實用。因此,時至今日,許多國家的作戰部隊仍然采取這種設計。我國的56式衝鋒槍,就選擇了刺刀隱蔽在槍口下的設計。刺刀刀刃各類較多,按刀體開口可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四種。按現代的標準而言,早期的刺刀其實應歸類為突擊刀或戰鬥匕首。它多呈劍形,且無刺刀座,刀長約30-60厘米,並有木質錐形刀柄,用於插入槍口。但一旦插入滑膛槍口,槍就不能射擊;插得太緊,則不易拔出;若是太鬆,不是掉落,就是刺殺時無法從敵人身上拔出,留在敵人身上;而火槍的喇叭形槍口也不適合加裝刺刀座。1688年後,這種弊端百出的刺刀逐漸被由法國陸軍元帥、軍事工程師沃邦研製的套在槍口外部的套筒式刺刀所取代。17世紀末,在歐洲一些國家,刺刀已完全取代了長矛。長矛手便從歐洲軍隊編製中消失了,冷兵器退居到次要地位,從而引發了一場戰略戰術的大變革。為了一物多用,1750年以前就陸續出現了一些靈具其他功能(如匕處、鋼鋸、剪刀等)的多用途刺刀,後來又出現了靠彈簧卡榫固定在槍口側方的刺刀。1855年起,這種刺刀成為許多軍用步槍的製式刺刀。20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步槍本身的自動化和戰場上各種火力密度的增加,白刃戰顯著減少,刺刀的戰鬥作用和地位也隨之下降。但是刺刀作為一種麵對麵的兵器,在軍隊中仍然不可或缺。當代軍用刺刀的研製和發展趨勢是,刀身較短,多采用分離式,更加強調多用性。裝在軍用步槍上在貼身戰鬥中使用的刀子,雖然因為現代步槍火力的進步而逐漸沒落,在實際戰鬥中使用的機會也很少,但是其仍然有心理上的效果。bayonet這個名字據說來自於法國的Bayonne,當年是刀劍的生產中心,而bayonet最早是機弩兵攜帶的小刀,大約在17世紀中葉開始使用。最早的是塞入式刺刀(plugbayonet),直接將刀柄插在槍膛口;這種用法的問題除了此時無法裝彈或射擊外,刺刀本身也很容易脫落;但是這種刺刀卻一直沿用到18世紀初。另外在17世紀末葉出現了附環刺刀(ringbayonet),雖然可以裝彈射擊,但是這些環無法真正固定,刺刀很難著力。到了1703年左右,法國開始引進插座式刺刀(socketbayonet),套環套上槍管,再轉半圈固定,刺刀固定的問題才得到初步解決由上而下依序是:塞入式刺刀1680-1700,附環刺刀1689-1702,插座式刺刀1700,插座式刺刀1883,短劍刺刀1879,刀式刺刀1907。從18世紀到19世紀中葉,步兵戰術相當倚賴刺刀,所謂hotfireandcoldsteel,指的就是大炮和刺刀。由於當時前裝滑膛槍射程短、準確度差、裝填又慢,必須以橫隊接近敵人至極近距離排放。而在這短距離下,可能還來不及裝第二次彈藥敵人就衝上來了。所以各國軍隊對刺刀訓練都十分重視。美國獨立戰爭初期,美軍屢戰屢敗,除了訓練上不如英軍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刺刀和刺槍術訓練。
早期的刺刀是尖刺型,適合刺而不適合砍劈。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期,刺刀流行短劍式,其長度甚至可以拿來手持砍劈,也有尖刺型,但是比較少。這時也有設計將刺刀直接變成槍支的一部份,平時摺合向後在槍管之下,或是槍身護木凹槽內,用時摺出固定。這種設計固然方便攜帶,但是刺刀就無法用作他途,士兵通常還要攜帶一把小刀作為日常工作活動之需。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步槍火力的增強,刺刀有逐漸沒落的趨勢。現代軍隊通常以類似求生刀或戰鬥刀的刀具取代短劍式刺刀,這類刀具通常有多種用途,除了當刺刀用之外,士兵日常使用更是方便順手。
血腥的使用
裝載刺刀的目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刺刀的研究和製造主要以是小的體力消耗來獲取最大的效果為目的。現代刺刀的刀體長約20-30厘米,大多帶有血槽,以便刺入、拔出。一般說來,棱形刀體剛度好,格鬥時不易彎典,且便於刺入,但其他用途少;而片裝刀體剛度較差,格鬥時容易側彎,但刺入人體後可以人為地轉動,擴大傷口,且從槍上取下後,能有多種用途。從形狀上,刺刀又可分為刀、劍、刺3大類。所謂刀,是指單刃平刀背的刺刀,通常在刀刃上加開血槽,使刀刃刺入人體組織後能釋放血液,減輕刀身壓力,方便拔刀。這了使刀具本身的功能更加豐富,刀背經常會加開鋸齒,刀刃亦開孔,配合刀鞘成為剪線器,早期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單發步槍所配發的刺刀就屬於這種款式。美國的M9刺刀、英國的SA80刺刀等刺刀也采用類似設計。刀刃的走向可分為順同刀逆向刀兩種。順向刀指的是刺刀裝上槍枝後刀刃向下者,除法國的FAMAS步槍外,大部分的西方國家刺刀都是順向刀。逆向刀指刺刀裝上槍枝後刀刃朝上者。戰鬥中,順向刀可以砍劈,而逆向刀可以挑殺。另外,刀刃又可分為單鋒刃(片刃)與雙鋒刃。單鋒刃,即刀體斷麵為倒直角三角形,僅有一麵刀體磨刃。單鋒刃的加工比較簡單,但由於有一麵是完整平麵,刺入人體後受壓也較大。雙鋒刃,是指刀體斷而為倒等腰三角形,刀體雙麵都打磨鋒利,美國M9刺刀、英國SA80以及AK係列步槍的刺刀都是雙鋒刃刀。雙鋒刃刀,在打磨時需注意兩邊受力均勻,比較麻煩,但刺入人體的受壓亦比單鋒刃刀小。劍,是指雙刃刀或一又二分之一刃刀。第二欠世界大戰後至1980年間的西方各國的刺刀,大都采用這種設計,如美式的M4、M5、M6、M7刺刀,F係列的FAL、FNC刺刀等。20世紀初,在軍官與貴族、紳士可以畫上等號的時代裏,軍官總是掛著一把打造精美的隨身佩劍,以彰顯身份,作戰時也可用於殺敵。據中國古代的兵器譜記載:雙鋒開刃,或刃開雙鋒,體長3尺者為長劍;1尺以上、未足3尺者為短劍;未足1尺者,或曰匕首、或曰鋼刺。劍形刺刀的優點在於刀身通常較為輕巧,且雙麵開刃,使用上較為便利,缺點是刀體變化與配合用途有限。刺,一般分圓錐刺和三角錐刺兩處。由於人體組織自然壓力對刺的進入影響甚微,所以,刺的設計是為了追求最大的殺傷效力。三角錐刺的三麵都開辟血槽,可以使刺在人體組織的進出更加快速順暢,使被刺中的敵人在最短時間內喪失攻擊能力。目前大部分仍在服役的刺,長度都足以將兩個成年男子對胸刺穿,其殺傷力之大可見一斑
當今主要軍隊的刺刀
前蘇聯AKM式7.62毫米和AK74式5.45毫米突擊步槍上的刺刀,被認為是當今世界最為有效刺刀,無論在設計、結構以及使用性能上都比較成功。該刺刀的刃都是用硬而且耐腐蝕的高級工具鋼製成的。這種刺刀可以作為刀使用;通過刀背上的一個槽與刀鞘上的一個大而結實的駐筍互相配合,可以作為剪絲鉗使用;刺刀柄和刀鞘是絕緣材抖製成的,剪高壓線時可防電擊;刀刃上有一段鋸齒,可以鋸重型材料。但這種刺刀刃部鍍鉻,寒光閃閃,容易反光而暴露目標。有人認為這種刺刀太鈍,拚刺時除非靠步槍的整個重量,否則捅不入肌肉;但有人認為它不僅是作為武器使用,而是作為戰場上經常遇到的切割鐵絲,尤其是電線這樣的金屬而設計的。
美國M16A1或M16A2式5.56毫米自動步槍上的刺刀隻能作拚刺武器使用。它除了刀柄部和刀鞘是複合材料外,其餘全是金屬,刀鞘的喉部和頸部也是鋼的,盡管很結實,但易於腐蝕。
由美國查理斯•伯笛成設計的刺刀,是美國唯一的一種可以作為剪絲鉗使用的刺刀。它通過刀與刀鞘的配合來達到剪切的目的。刀刃是不鏽鋼的,但未經磷光處理;握把銀色易反光,冬天握持感到很涼。但這種刺刀很結實。西班牙已經製造這種刺刀,一些國家將它裝在Ml6A1步槍上。
西德G3式7.63毫米自動步槍以及H&K公司的5.56毫米自動槍上的刺刀僅是作為一種刀使用,刀經磷化處理,刀鞘是塑料的。
由西德設計,裝在M16A1式步搶上的刺刀,與荷蘭60年代製造的斯通納刺刀類似。北約組織的軍隊都采用它。但一些國家少量采購供試驗。這種刺刀可剪切電線,切割剛性或金屬材料。它雖不及蘇聯刺刀結實,但設計得當,很實用。
英國從50年代起至今仍在使用的LIA3和LlA4刺刀,是當前世界上最差的刺刀之一。刀柄太短,作為刀使用性能不好。刀與刀鞘是金屬的,冬天嫌涼、又易腐蝕。
但是,英國皇家兵工廠新設計的一種刺刀頗有特色。這是一種多功能刺刀,能剪電線。帶有鋸木頭的折疊鋸;刀鞘中有油石,可供磨刀使用。刀柄和刀鞘結合後可用於開不同規格的瓶蓋;刀刃部還有割斷繩子的鋸齒。有人批評這種刺刀大複雜;刀鞘上的駐筍大脆弱,易斷裂,刀刃部未經磷化處理,灼灼反光
法國法瑪斯5.56毫米突擊步槍上的刺刀,早期的刀鞘是金屬,易於生鏽和腐蝕,現在改為塑料刀鞘,刀鞘上有固定卡筍便於將刺刀固定在刺刀鞘內,但兩個環卻使人感到不舒適。法國刺刀是刺刀和刀合一,比較實用,但缺少其它功能。
捷克M58式突擊步槍上的刺刀是經磷化處理過的,作為刀使用它普普通通,毫無特點。刀柄是用浸漬木材和樹脂造的,冬天握持不冷,但刀鞘是皮革的,易於收縮並受氣候影響。
比利時FN公司為5.56毫米和7.62毫米步槍配備的刺刀是世界上廣泛采用的刺刀之一;歐洲;非洲和南美洲許多國家采用。這種刺刀刀刃是半月形,頂部扁平,全金屬結構,因此冬天不太實用。刀鞘有金屬和塑料兩種。這種刺刀除了拚刺外,既不能作刀又不能作剪切工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