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上,花狗熊站在右邊,栓柱站在左邊,中間站著脖子上用繩子係著千裏鏡的賈六。
祖應元、王福他們站在後邊,一個個很無趣的樣子。
尤其是祖應元。
天知道鬼子六閑的蛋疼還是怎麽了,竟然要搞什麽大練兵。
他有那個練兵的本事?
就前方那架勢,跟耍猴戲有啥區別?
想是這麽想,還得乖乖配合,誰讓人家是大人的。
死了的大人也是大人。
隨著劉德手中的三角紅旗揮落,立時就聽幾聲炮響,繼而前方山道,槍聲大作,喊殺震天,硝煙彌漫。
楊植踮腳看了半天:“少爺,哪個是你啊?”
“騎馬的那個。”
賈六將千裏鏡遞了過去,楊植趕緊套在右眼看,“哎”了一聲:“少爺,那個不是小春子嗎?”
視線中,就見楊遇春手持鐵棍,身穿全著破洞的藍翎官服於“番賊”中九進九出。
“啊,我死了!”
王四喜捂著胸口往地上一倒,躺了一會爬起來拍拍屁股朝手下喊了聲:“收工,回了。”
“收工了?”
幾十個躺在地上的旗漢同仁們趕緊從地上爬起來,吆五喝六的帶上家夥回去領賞了。
對麵山頭,十幾個番軍看的是目瞪口呆。
一個年紀小的番軍問邊上的旗頭:“清狗又作什麽妖?”
“誰知道呢。”
剛才的炮聲也把這小旗嚇了一跳,以為清狗又殺回來了,嚇得他趕緊派人回去報信,結果帶人在這看了半天,清狗愣是在他們的地盤上喊來殺去,半隻腳都沒越過那座吊橋。
鬼知道清狗在幹什麽。
“我看以後別叫清狗了,叫清妖。”
摞下這句話後,小旗帶人氣呼呼的回去。
賈六這邊對演練很滿意,他隻是想通過這個帶有挑釁性的舉動告訴欠債的那幫人,趕緊過來結賬。
再不結賬,他賈大人可就真要小站練兵了。
……
李會長在崇州找到富升阿時,這位滿州鑲白旗的副都統大人剛從總督府回來。
作為最先從木果木突圍的重要將領,回到崇州後富升阿立即向四川總督富勒渾詳細匯報了大營失陷經過。
沒有人知道這位滿州副都統在確認溫中堂死訊後,殺害了好不容易逃出來的禦前一等侍衛得爾森保。
因為後者知道大營失陷前,溫中堂曾下令將他關押的事。
第一份往京師送去的八百裏加急奏報就是富升阿發出去的,有感漢軍前鋒校賈東閣忠勇事跡,富升阿特意將他的辮子連同奏報一起送去京師。
在他看來,不過是成全一員忠勇之士,使其身後能有哀榮,萬沒想到人沒死,還活著!
“既然賈前鋒未死,本官自當為他向皇上說明白。”
李會長沒想到富升阿這麽痛快就答應上折子澄清賈東閣沒死的事,不過這樣也好,省得他多廢口舌,用賬本威脅對方。
當下告辭去找一同突圍的博靈阿、桂林等人,這些都是賈東閣未死的見證人,也都是賈東閣拚死保出來的,隻要他們肯做個順水人情,事情就不會出問題。
……
四天後,京師。
紫光閣原為前明正德年間一土磚壘成的四方平台,台高數丈,上建黃頂小殿,為明武宗正德皇帝用於檢閱京營騎射處。嘉靖年間,平台改建為二層樓閣,由此正式名紫光閣。
大清入關占領中國後,聖祖爺康熙有感明武宗赫赫武功,遂也效仿明武宗於紫光閣檢閱騎射。本朝乾隆皇帝登基後,擴建此地,專門於此陳設功臣畫像。
現閣內陳有傅恒、兆惠、班第、納木紮爾、阿裏袞、明瑞等功臣像168幅。
其中一平金川的功臣有巴祿、福祿、和起、觀音保、五福等50人畫像,其中多半為戰死殉國者。
時隔二十年,閣中再增功臣畫像。
乃贈“烏德伊巴圖魯”封號的漢軍旗人賈東閣。
功臣像入閣儀式由漢軍正藍旗副都統福長安親自主持,並親自懸掛陳列。
結束儀式後,福長安正準備去養心殿,沒想到皇上卻來了。
陪皇上來的是剛升任禦前三等侍衛的和珅,不過莫看和珅才是三等侍衛,其卻深得皇上寵信,年後皇上不管去哪都由和珅陪著,因此福長安心中也有意同這個和珅交好。
“奴才福長安磕見皇上!”
“起來吧。”
乾隆已經有幾年沒來紫光閣了,上次來還是兆惠去世的時候。
望著眼前這座陳列他登基以來為大清或立下汗馬功勞,或以身殉國功臣畫像的紫光閣,已經63歲的乾隆一時有些感觸。
他知道不久後將有很多人的畫像會進入此閣,金川大敗,溫福戰死,海蘭察戰死,巴朗戰死,董天弼戰死……
這個同明瑞一樣果烈的漢軍旗子弟不過是個開始。
“福大人!”
和珅在邊上朝福長安欠了欠身子。
福長安點了點頭,和珅再得皇上寵信,現在也不過是正五品的三等侍衛,而他是正二品的副都統,縱是想與其結交示好,也不會太過明顯。
“和珅呐,同朕進去看看你說的那位才學無雙的賈東閣。”
“嗻!皇上,您慢著些!”
來到閣中,乾隆先是看向傅恒、兆惠等老人的畫像,時光好像定格般,讓他回到了三十年前。
許久,在福長安的指引下,乾隆來到專門陳放平金川功臣像的東二閣,在一張張功臣畫像前緩緩看過,最後視線落在了一幅新畫上。
畫像上的,穿著六品前鋒校官服的年輕人看著是那麽憨態忠厚,獨眉宇間英氣流露。
似文,又似武。
“可惜了。”
乾隆輕歎一聲,下意識的抬起右手。
和珅見狀,趕緊上前低聲詢問:“皇上可是要題詞?”
“取筆來。”
“奴才這就去拿。”
望著和珅去取筆墨,福長安若有所思。
“皇上,筆來了!”
接過和珅遞來的毛筆,盯著畫像中的年輕人看了許久後,乾隆抬步上前,直接在畫像右下角提筆寫道:“曾祖漢複,於國有功。傳至東閣,忠君愛國。勇而秉烈,剛存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