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河間府獻縣,淮鎮。

四月,春暖花開日。

田間地頭,油菜花開,蜜蜂嗡嗡,白蝶飛舞,一片欣欣向上場景。

“咻咻!”

一身樸素老農打扮的直隸總督賈大人趁隨員不察,一棍子掃掉一片,頗是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功力見漲,一般植物已經不是他的對手。

未幾,將手中小棍扔進油菜花叢中,拿起鋤頭戴上涼帽,再次踏入地頭,認真的鋤起田間的雜草來。

勞動場麵可謂十分感人,但見賈大人不時抬頭看日用掛在脖間的粗布毛巾擦拭汗水,不時蹲下仔細打量著那已經膝蓋高的麥子,神情凝重的同時又帶了一絲欣慰。

一舉一動都透著賈大人對農田的喜愛,對農人的敬重。

這是賈大人來淮鎮的第四天了。

為了給全省軍民做榜樣,賈大人特意將淮鎮作為他的蹲點小鎮,每日同當地農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歇。

並在此寫下了人生第一首勸農詩,詩名為《農耕好》。

詩雲:

“催耕布穀鳴林曲,辰吉相將事力田。

井井鱗塍來饁女,子牽童抱繞身邊。”

此詩刊登於半個月前的《大清日報》,編者按語曰:全詩無刻意抒情,隻將農家場景娓娓道來,將讀者帶入一片喜慶的春景中,堪稱好詩,好詩。

隻為何詩明明是昨天寫的,卻出現在半個月前的日報上,主要是賈大人為了配合直隸全省大農耕活動,特意做的一些微調。

瑕不掩瑜。

自古以來,凡官員對農業生產都是極為重視,賈大人也不例外。

其在出行途中多次強調工業、農業兩手抓,不管哪一手都不能軟。對於農業發展問題,更是多次下發指示,甚至不無嚴厲的對陪同官員說道:“誰要是務了農時,我這個滿洲就要了誰腦袋!”

《大清日報》擬在六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賈大人上任之初,於親訪民間途中發現有一株水稻“鶴立雞群”,比其他水稻早熟2個月。

為此賈大人非常高興,命人將這株水稻的種子收藏,開始不斷試種,增加規模,期以來年能夠推廣全省。

由於這株水稻是賈大人發現並親自培育的,因此被稱為賈稻。

“賈稻”擬在明年於直隸保定府進行大規模試種五萬畝,預計可以取得大豐收,畝產900斤,相關慶祝活動總督衙門、布政衙門、保種府已在暗中籌備中,隻等試種結果出來後便行開始。

這篇擬在兩個月後刊登的報道得到了賈大人的親自審核,並於文章中增添修改許多,可見大人對於農業的重視已經走火入魔。

“悉心相勸,並不時谘訪疾苦者,有絲毫妨於農業者,必為除去!”

《大清日報》接連數期都提到新任總督大人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並報道說總督大人在正定府巡訪時,試點性的推行“九品農官”製。

也就是下令各府、各州、縣每年推舉一位終身耕地、勤勞樸實的農民,授予九品頂戴,除集中到保定總督衙門進行表彰外,也享受九品頂戴應有的待遇及俸祿。

賈大人希望通過此舉能提高農業專家的待遇,同時將這些農官一輩子的經驗用文字總結出來,繼而通過《大清日報》及相關單位向農民廣而告之,使直隸各縣的農業生產能夠再上一個新台階。

除出台一係列重農、勸農、利農的相關文件外,賈大人還特別重視新興作物的推廣。

不久前,山東按察使陸躍刊印《甘薯錄》一書,此書總結了甘薯種植種植的經驗,一經刊印便被保定知府梵偉發現,繼而立即進呈總督衙門。

賈大人在看到這本書後連飯都沒吃,於茅房中就將此書全篇看完,之後迫不及待下令直隸各省都要刊印、傳抄,並要求直隸布政衙門、天津巡撫衙門、熱河都統衙門等相關單位要組織專人進行甘薯推廣,於各地區選擇適宜土地大規模試種。

對試種土地的田主,可由布政衙門給予適當補貼,以提高農民試種積極性。

賈大人明確各地推廣試種的甘薯,主要是作為牲畜喂養,而不是作為居民口糧。

這個要求是賈大人近期提出的,三年內要讓直隸百姓每月吃上三頓肉的配套工程。

此工程由總督衙門的戶房主抓。

為此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涉及農牧業多個方麵。

在視察大名府時,清豐知縣陸某推廣甘薯種植有功,賈大人特意向朝廷舉薦其為大名府通判。

此事無疑是個風向標,令得直隸大小官員對於推廣甘薯,發展賈大人提出的雞鴨豬羊副業,讓百姓臉有紅色,不要菜色的指示倍加有勁。

也是在大名府視察期間,賈大人又發現有不少地方有玉米種植。

此物民間俗稱包穀,在明朝萬曆年間傳入中國,適合在山地種植。

玉米不僅可以能用於居民口糧,還能用於牲畜喂養,可在雜地田畔種植,不占主糧田,因此賈大人鼓勵百姓種植玉米,甚至要求全省各縣官員要在道路兩側種植玉米,說什麽未熟時看景色,熟了後飽肚子。

為了貫徹總督大人的精神,《大清日報》更是將玉米、甘薯、大豆、花生、棉花、桑稱為新興“六穀”,號召全省百姓推廣種植。

於淮鎮蹲點期間,賈大人更是針對農業生產問題組織相關單位開了幾次現場會,主要是圍繞水利設施修繕展開。

會中賈大人提出各縣佐貳官及三班六房應當每年拿出一個月時間,到各鄉村包幹到戶。

一來改變過去的官僚思想,讓百姓近距離接觸;

二來則是幫助家中缺少勞力的百姓搶收搶種。

為了讓下麵人更好的執行自己的要求,賈六特意選中淮鎮張寡婦家為他的蹲點單位。

截至目前為止,他已經親自幫張寡婦除了五分地的雜草,同時為張寡婦修好了院子,甚至用自己的俸祿給張家打了一口水井,蓋了個茅廁,從而讓張寡婦同其幾個孩子告別露天方便的陋習。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日頭已高,溫度急劇提升,賈六感到渾身都已經出汗,便適時的放下鋤頭,對蹲在田邊的一眾報社采編人員道:“都寫好了?”

“都寫好了!”

十多名一直隨行的報社采編人員,也就是原先栓柱招募的造謠人員,包括但不局限於小說、評書之類的作者們趕緊站起,紛紛上前將自己的稿件遞給總督大人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