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賞析

法布爾竟然把他的研究對象做成了美食!在這一篇中,法布爾將從截然不同的角度入手來觀察木蠹蛾,你一定很好奇這種昆蟲是如何成為美食的,那就來看看法布爾怎麽說吧!

閱讀批注

狂歡節那天,我突然想起一道據說征服過羅馬美食家胃的菜肴,不過我不確定我的家人和朋友喜歡不喜歡這道菜,因為做這道菜的食材有點兒奇怪,它就是木蠹蛾。[1]

為了做這道菜,我們全家決定集體出動。我們找到一把結實的斧頭,劈開了一棵老樹的殘根。殘根看起來堅硬,中間卻非常軟。幾隻肥嘟嘟的木蠹蛾就生活在那裏,看樣子它們的夥食不錯,個個都有大拇指那麽粗。

木蠹蛾是名副其實的樹木殺手。它們把自己喂得胖胖的,森林裏的樹都被它們吃光了。就剩下一堆腐爛的殘根了。

看到木蠹蛾我還挺興奮的,因為我之前隻是聽說過還沒親眼看過。它們的身體呈象牙白色,皮膚像綢緞一樣光滑細膩,白白胖胖看起來倒也算有食欲。[2]

我不知道羅馬的美食家們是用什麽方法把它們變成美食的,我隻是將它們用鐵釺串好,放在燒烤架上,像烤羊肉串一樣撒了一小撮鹽調味。很快,木蠹蛾被烤成了金黃色,身子慢慢裂開了,滴下了一些油星,濺到火苗上爆出白色的火焰。[3]

木蠹蛾串烤好了,味道聞起來不錯,我們所有人都鼓足勇氣勇敢地嚐試了。我大膽地咬了一口,肉鮮多汁,口齒留香,果然不錯。

朋友說這些蟲子很喜歡麵粉,把它們放在麵粉裏養養,到時候就更好吃了。我不知道朋友說的對不對,隻好做實驗一探究竟。

我抓了幾隻木蠹蛾把它們放在一個裝滿麵粉的廣口瓶裏。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些蟲子真的很喜歡麵粉,它們很快就變得又肥又大。

我放了足夠多的麵粉,確保它們在裏麵可以隨便打滾,我也很好奇它們最後究竟會變成什麽樣子。[4]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木蠹蛾在麵粉的海洋裏快樂的玩耍,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這個實驗一做就是兩年,又一年七月份,我發現一隻木蠹蛾幼蟲有點兒奇怪,它上躥下跳像熱鍋上的螞蟻。它把麵粉都聚集到自己身邊,把它們壓緊,變成光滑堅固的牆壁。

幾天之後,這些木蠹蛾幼蟲蛻皮了!一早看到這個結果的我表示很遺憾,我錯過了它蛻皮的整個過程,隻來得及看它是如何從舊皮裏鑽出來的。

那件舊皮從胸部向下裂開,這時幼蟲隻要縮緊身體,伸出腦袋,就能從裏麵鑽出來了。剛剛鑽出來的蛹是純白色的,比大理石和象牙還要美麗。它們的身體呈半透明色,一會兒就變得不透明了。[5]

接下來的每一天,蛹的狀態都不一樣。十五天左右,成蟲在蛹裏麵扭來扭去,最後蛹被撕碎了,成蟲從裏麵鑽了出來。

我被木蠹蛾成蟲的美麗驚豔到了,它穿著紅色和白色相間的外套,不過外套的顏色很快又變成了黑色。[6]曆時這麽久,我終於看到了木蠹蛾成蟲是怎樣從幼蟲一點兒一點兒進化的,不得不再次感慨動物的神奇。

閱讀賞析

與其他幾篇文章不同的是,法布爾在本篇中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角度描寫昆蟲,也是第一篇把昆蟲作為美食展開觀察的作品。嗅覺、味覺、聽覺不同於視覺,對於讀者來說通過文字形成畫麵感相對容易,但想象味道和聲音則更難。但本文的巧妙之處在於,作者從視覺的角度刻畫食物,亮麗的色澤、豐厚的油脂都是美味的代名詞,作者用這種方式讓讀者調動生活常識,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對嗅覺和味覺的呈現,不可謂不高明。

作者在表現木蠹蛾從幼蟲變為成蟲時使用了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我們都知道化蛹成蝶是昆蟲成長過程中最典型的瞬間,蛻變的過程和成蟲的時刻同樣精彩,因此作者分別用動作描寫和外貌描寫進行敘述,巧妙地將兩方麵的美感呈現給讀者。由此可見,根據寫作對象的特征選擇恰當的寫作方式十分重要,合適的寫作方式能夠精準傳達對象的特征,也有助於故事主題的表達。

閱讀延伸

1.閱讀全文,總結作者通過哪些方式觀察和研究木蠹蛾,分別得出了什麽結論?

2.木蠹蛾的一生經曆了哪些階段?

3.你還讀過什麽文章使用了開篇點題的寫法?分析這種寫法在文章中有什麽作用。

[1] 開篇點題 開篇點明木蠹蛾作為食材的特別之處,點明文章的主題。同時用“奇怪”引起讀者對木蠹蛾的好奇,起到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和引起下文的作用。開篇點題也叫點題式開頭,是指用極其簡潔的筆墨交代標題所指,開篇點題能直截了當地點明文章的中心,讓文章主題突出。

[2] 外貌描寫 作者先從外形的角度描寫木蠹蛾,從顏色、質感和體態等方麵讓讀者對木蠹蛾形成直觀的印象。

[3] 細節描寫 被製作成食物的木蠹蛾看起來十分誘人,光從外觀上看,就能理解為什麽木蠹蛾能征服美食家的胃了。好的細節描寫能再現場景的典型情節,通過作者的描寫,讀者甚至於會產生嗅覺和味覺的聯想。

[4] 心理描寫 作者在還原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同時,也具體記錄下自己的疑問和感想,讓讀者能設身處地地體會科學家在研究中的心態,也客觀體現出法布爾旺盛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熱愛。

[5] 動作描寫、外貌描寫 作者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分別從動作和外貌兩個角度寫幼蟲蛻皮的過程。在寫作中,如果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通過動態與靜態結合的方式,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更加凸顯目標對象的特征,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角色。

[6] 擬人 將木蠹蛾成蟲形容成穿了彩色外套的樣子,表現其顏色的同時,也側麵說明了它如同精心設計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