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賞析
天敵是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本文中我們將了解毛毛蟲的天敵——沙泥蜂。別看毛毛蟲的體形是沙泥蜂的十五倍,沙泥蜂捕殺起毛毛蟲來可絲毫不會含糊,讀完這篇文章,相信你也會對這種不起眼的蜜蜂刮目相看。
閱讀批注
春天來了,我又要開始觀察了。這一次,我要觀察的對象是沙泥蜂。
四月初,沙地上就能看見沙泥蜂的身影了。我找到沙泥蜂的洞,那個洞大約有五厘米深,洞口非常小,像一根鵝毛管那麽細。[1]洞的底部就是蜂房,隻有一間。
沙泥蜂的名字雖然和沙子有關,但據我觀察,它們一點兒都不喜歡沙子。因為沙子不夠堅實,不能給它們安全感。如果在沙堆上蓋房子,稍微有點兒風吹草動,蜂房就會坍塌。所以,沙泥蜂一般會選擇把家安在路邊或山坡上,因為那裏的土壤既結實又鬆軟。
沙泥蜂挖洞的過程非常安靜。它用大顎一點兒一點兒向下挖,默默地進行著這項枯燥的工作。
它們挖洞的時候我一直在旁邊看,不一會兒,我突然聽到洞裏傳來一陣尖銳的嗡嗡聲,那個聲音是從沙泥蜂的翅膀上發出來的。[2我退後幾步,看到有個小家夥飛了出來。原來,每隔一會兒,它就會飛到地麵上,嘴裏叼著沙粒扔到稍遠的地方去。沙泥蜂從洞裏飛出來的時候,總是倒退著飛的。3]這樣可以減少掉頭的麻煩,節約時間。
又過了一會兒,住所終於挖好了。我以為沙泥蜂不會再有所行動了,沒想到,到了晚上天氣涼快一點兒後,沙泥蜂又飛出來了,它要在洞口堆積的石塊裏找一塊能遮擋洞口的材料。如果這裏麵沒有合適的,它會飛到別的地方去,總之一點,要盡快找到它。
今天小家夥運氣不錯,很快找到了一塊平平的小石板,隻比它的洞口稍微大了一點兒。它滿意極了,馬上用大顎把小石板搬過來封住洞口,把自己的小窩保護起來。[4]
這下沙泥蜂再也不出來了,想要知道它是怎麽捕獵的,隻能等明天了,於是我在它的住所旁邊做了一個記號,打算明天過來繼續觀察它。
第二天一早,沙泥蜂要出門捕獵了。它飛得很快,我幾乎跟不上它,隻好放棄。我打算“守株待兔”,也不知道等了多久,沙泥蜂用腿緊緊夾著毛毛蟲的脖子飛回來了。它掀開封住洞口的石板,把毛毛蟲放進去,又把洞口封了起來。
沙泥蜂的記性非常好。它經常四海為家,但是無論它離開多久,總能準確記得回家的路。即使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挖洞,第二天也能背著獵物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家。
沙泥蜂為孩子們準備的食物通常都是夜蛾的幼蟲,那些身體不大也不小、顏色發灰的毛毛蟲也是沙泥蜂最喜歡的食物。有時候,沙泥蜂會在洞裏準備五條毛毛蟲,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再在蜂房裏麵產卵。這樣一來,小家夥一出生就有足夠的食物吃了。[5]
有一次,我意外發現一些毛毛蟲的體形居然是沙泥蜂的十五倍。我親眼看到過兩次沙泥蜂捕殺毛毛蟲。沙泥蜂飛快地把自己的刺紮進毛毛蟲的身體裏,一擊即中,動作十分迅捷,一看就是久經沙場的獵人。[6]
為了清楚地看到毛毛蟲被攻擊的部位,沙泥蜂拖著毛毛蟲回洞的時候,我一把將毛毛蟲搶了過來。我找來一根細針,在它的各個節上試探。當針尖刺進它的第五、第六節段時,它一動不動。但刺其他部位,毛毛蟲有明顯的掙紮反應。顯然,剛才沙泥蜂刺進去的部位也是第五或者第六節段,這正是毛毛蟲的要害。
此外,我還做了一個沙泥蜂和其他膜翅目昆蟲的螫針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其他昆蟲隻攻擊毛毛蟲的第五、第六節,而沙泥蜂則從毛毛蟲的第一節段到最後一個節段挨個刺了一遍。毛毛蟲身體上有多少個神經節,它就會刺多少下。可見,沙泥蜂十分了解自己的獵物,簡直就是個毛毛蟲專家![7]
閱讀賞析
觀察人物時,我們常常需要調動多種感官,同樣的,在寫作時也需要我們從多個角度對人物進行細節描寫。本文中,作者從聲音的角度寫沙泥蜂的亮相,用“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出場方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時,聲音描寫還能渲染某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感情,這使得這種描寫方式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也頗為常用。
在前麵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了解到細節描寫的訣竅在於對目標進行細致的觀察,尋找目標的典型特征。本文的開篇,法布爾寫道“春天來了,我又要開始觀察了”,可見觀察的行為是長期存在於他的科研工作中的。正是因為他日積月累的觀察和實驗,才能從無數現象中總結出不同昆蟲的生活習性,也因為他對自然和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讓他對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閱讀延伸
1.分析本文是如何開篇的?這樣的開篇方式有怎樣的好處?
2.閱讀全文,歸納總結本文共介紹了沙泥蜂的哪些特征。
3.本文前半部分寫沙泥蜂挖洞建巢的習性,這對於後文寫它是“毛毛蟲專家”有什麽作用?
[1] 細節描寫 為了具體表現沙泥蜂洞口的窄小,作者用鵝毛管與它作比,從而用精煉的文字完成對沙泥蜂洞穴基本形態的描述。
[2] 聲音描寫 這一段中,作者從沙泥蜂翅膀震動的聲音入手對它們進行描寫。對於讀者而言,這一幕也是沙泥蜂的首次亮相,作者采用“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式,增強了沙泥蜂出場的懸念感,讓讀者對沙泥蜂的真實麵貌充滿好奇,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
[3] 動作描寫 真實再現了沙泥蜂重複搬運沙粒的過程,通過動作描寫讀者了解到沙泥蜂挖洞需要無數次重複的往返工作,也印證了前文作者所說這是一項“枯燥的工作”。
[4] 神態描寫、動作描寫 在作者的筆下,找到合適石板的沙泥蜂似乎也變得快樂起來,好像怕晚一會兒自己的小窩就要有危險似的,馬上把窩保護起來。寥寥數筆表現出沙泥蜂膽小、顧家的性格,呼應了前文提到的沙泥蜂需要安全感的特點。
[5] 細節描寫 作者詳細介紹了沙泥蜂幼蟲的食物以及成蟲如何準備食物,沙泥蜂為了讓孩子們衣食無憂,既要挖洞又要準備食物,可見它們為生存和繁衍付出了太多。
[6] 對比、動作描寫、比喻 作者將毛毛蟲和沙泥蜂的體形進行比較,揭示出二者懸殊的體形差距。緊接著筆鋒一轉,用沙泥蜂敏捷的捕獵手法顯示出它們的技藝熟練,更加突出了沙泥蜂十分擅長捕獵毛毛蟲這一事實。可以說,用久經沙場的獵人來形容沙泥蜂再合適不過了。
[7] 點題 點題即緊扣標題、點出題意,根據點題句出現的位置不同,形式上可以分為開篇、篇中、篇末和篇尾點題。此處作者總結前文對沙泥蜂所做的研究,得出沙泥蜂是毛毛蟲專家的結論,篇尾回扣標題,使得文章結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