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思考
千辛萬苦,終於尋回史密斯,不料樂極生悲,暴風雨摧毀了他們容身的“壁爐”,更糟糕的是,他們失去了最珍貴的火種,那可是他們用唯一一根火柴點燃的火種!看來接下來,他們要為“火”抓破腦袋了……
閱讀批注
回去的路走得輕鬆許多,大家輪流抬著史密斯,在沙地上飛快地走著,好像急切地想要史密斯看看他們發現的住處一樣。
可當大家回到“壁爐”時,卻被眼前的景象嚇壞了——
前一天的暴風雨已經把這裏弄得麵目全非,海水湧上來了一層厚厚的海藻和海草,它們覆蓋在“壁爐”前,壁爐中所有的東西都被狂風和雨水衝刷得一幹二淨。一種不祥的預感掠過彭克羅夫的腦袋,他衝進洞穴,發現他們最珍貴的東西——火種沒了。還未燃盡的木柴泡在水中,好像在宣告著他們剛剛升起的希望又一次化為灰燼。[1]
不用再說更多了,每個人都明白現在的處境。為了安慰大家,記者斯皮萊說道:“說真的,我覺得這是小事一樁,大家也不用太傷心。”
“可我們沒有火了,現在連火種都沒有了。”彭克羅夫痛苦地喊道。
“放心吧,隻要有聰明的史密斯在,就沒什麽可怕的,他會有辦法生火的。”斯皮萊繼續說道。
“可是,用什麽生火呢?”
大家都沉默了。此時,史密斯還沒有完全清醒過來,安靜地躺在擔架上,好像在閉著眼睛沉思一樣,彭克羅夫為他蓋上了一件衣服。他們都相信史密斯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在人們眼中他是智慧的化身。[2]等待史密斯醒來的時候,哈伯和納布出去撿了很多石蟶回來當作晚餐。
到夜幕降臨時,天空刮起了東北風,風向一轉,空氣也變得寒冷起來。沒有火堆取暖,彭克羅夫心急如焚。他找來一些幹燥的青苔,用兩塊卵石相互擊打,雖然有了零星的火星,但青苔並不容易被點燃。彭克羅夫又使用了鑽木取火的方法,將兩塊幹木頭相互摩擦,幹了一個小時,木頭倒是熱了,可是卻沒有火星出現。彭克羅夫大汗淋漓,氣得把木頭扔到了一邊。[3]
“野人鑽木取火的方法根本不好用。”他生氣地說,“再這樣磨下去,我的兩條胳膊都要起火了!”[4]
其實,人類的祖先確實是使用這種方法取火的,但並不是所有木頭都能鑽出火星。看來,彭克羅夫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哈伯拿起彭克羅夫扔掉的兩塊木頭,更加用力地摩擦起來。彭克羅夫看著這個小夥子賣力的樣子,忍不住笑了起來,帶著嘲諷的語調說道:“孩子,使勁摩擦吧!”
“我是在摩擦。”哈伯回答,“但我並不是想取火,是想讓身子暖和些。”
沒有辦法獲得火種,大家隻能盼著史密斯早點兒醒來。第二天是3月28日,早上八點時,史密斯睜開了眼睛。他看到大家都圍著他坐在一起,用微弱的聲音問道:“咱們是在小島上還是在大陸上?”[5]
大家看著他,很意外他會首先關心這個問題,斯皮萊認真地回答他:“我們至今一無所知,史密斯先生。”
“好吧,我現在全身一點兒力氣都沒有。”史密斯繼續問道,“你們弄到了火種,對吧?”
聽到這個問題,大家都默默地低下了頭,不說話了。片刻之後,還是彭克羅夫打開了話匣:“之前我們點著了火,但是現在,什麽都沒有了!”然後,彭克羅夫將怎麽找到一根火柴,生了火,留了火種,昨天晚上“壁爐”又是怎麽被暴風雨侵襲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史密斯。
“沒關係,大自然中沒有火種,我們就自己製造火柴生火。”史密斯聽完後說道。
“自己造火柴?化學火柴?”
“沒錯,化學火柴。”
“這並不比鑽木取火容易。”彭克羅夫半信半疑地說道。雖然抱有懷疑,但他還是選擇相信史密斯的智慧。[6]
天氣變得晴朗起來,海麵上升起了一輪火紅的太陽,照射在懸崖的岩石上,散發出了金色的光芒。[7]史密斯向四周看了一下,扶著同伴的胳膊,坐在了一塊石頭上。哈伯把一些石蟶和海藻遞了過來,說道:“我們隻有這些東西可以吃了,史密斯先生。”
接過食物,史密斯虛弱地說道:“謝謝你,孩子。這就夠了……至少夠今天早上吃的了。”史密斯把石蟶捧在手裏,用手指一點兒一點兒地往嘴裏送,雖然食物並不精美,但史密斯吃得津津有味,一邊吃,他還把用貝殼裝來的溪水送到嘴裏。
周圍一片安靜,大家一言不發地看著他。史密斯填飽了肚子,稍微有了點兒力氣,聲音也大了些:“所以,朋友們,你們現在還不知道我們是在荒島還是大陸上,是嗎?”
“是。”哈伯答道。
“沒關係,明天就會知道的。”
“不管是在荒島還是大陸,您認為我們被風暴扔到了什麽地方?”斯皮萊問。
“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但我猜測,應該是在太平洋的某塊陸地上。”史密斯分析道,“離開裏士滿時,天空中刮的是東北風,如果風向一直沒變,那估計我們已經飛到了太平洋的洋麵上,落到了一個小島上。所以,我們要做好長期打算。”
“長期打算?”
“沒錯,”史密斯說道,“在我們觀察這是不是一個小島之前,我們無事可做了。”
“怎麽會沒事可做?我們有事可做啊。”彭克羅夫說。
“什麽事?”
“取火。”這是他一直惦記的一件事。
“當然,我們會取火的。”史密斯說,“彭克羅夫,你先別著急,我們會有火的,放心吧。”對於火的問題,史密斯再次表現出了他的自信。這之後,他們開始商量接下來的分工:史密斯和斯皮萊去考察一下這個地方到底是荒島還是大陸;而納布、彭克羅夫和哈伯則需要去樹林中,撿一些幹柴火,如果能抓到可以吃的動物,就盡量抓一些回來。[8]
就這樣,在上午十點鍾的時候,納布、彭克羅夫和哈伯一起出發了,他們帶上托普,滿心期待地走入森林之中。三人登上了陡峭的河岸,來到河流拐彎的地方,彭克羅夫停下來,問納布和哈伯:“咱們是先打獵還是先撿柴火?”
“先打獵吧。”哈伯指著在地上活蹦亂跳的托普說,“你們看,托普已經迫不及待要去尋找獵物了。”
“那我們就先去打獵吧。”
他們從一棵樹上折下三根比較粗大的樹枝,隨著托普往前走。不過,他們走了很久都沒有發現獵物,就上次抓住的鬆雞也沒有見到。“難道又要挨餓?”正在大家都開始不抱希望時,托普突然朝著灌木叢跑去,在灌木叢中,伴隨著托普的叫聲,出現了一陣怪異的聲音。[9]
“托普發現了什麽?”納布一邊問著,一邊循著聲音的方向向灌木叢跑去,彭克羅夫和哈伯也跟著衝了進去。
他們一跑進灌木叢,就看到托普正在跟一隻野獸搏鬥,這隻小狗正咬著一隻野獸的耳朵。這隻野獸有四條腿,長得很像豬,深褐色的鬃毛看著非常硬,喜歡讀書的哈伯認出了這種動物——水豚。
這時,納布握緊手中的粗樹枝,準備給水豚致命一擊。可是轉瞬之間,水豚掙脫了托普的利齒,轉身向哈伯的方向跑去,他差點兒把哈伯撞一個跟頭,然後消失在叢林中。
“該死的東西!”說著,彭克羅夫隨著托普追著水豚跑去,跑了很久,費了很大的力氣,他們才抓住這隻水豚。
“太棒了!”彭克羅夫發出了屬於勝利者的歡呼,“現在好了,隻要有燃燒的火,我們就可以把它啃得隻剩骨頭了!”[10]
扛起水豚,彭克羅夫看了看太陽,估摸著已經是下午兩點鍾了,他們開始往回走。回去的過程並不是那麽順利,多虧有托普帶路,他們才找到來時的林間小路,見多識廣的彭克羅夫感慨著狗是人類的好幫手,幫助大家順利地走回到“壁爐”附近。[11]
在離“壁爐”五十米遠的地方,他們幾乎同時停住了步伐。
“你們看,煙!”彭克羅夫招呼著納布和哈伯。
果然,一縷輕煙從岩石叢中緩緩升起。站在劈劈啪啪直響的爐火前,他們都驚呆了。[12]
“勇士們,我們有火了!”看到三個人震驚的樣子,斯皮萊滿意地說,“沒錯,這是真正的火,現在,我們可以把你們的獵物架上爐子,美味的食物能讓我們飽餐一頓了!”
“可是,怎麽生的火呀?”彭克羅夫還是一臉茫然。
“太陽,”斯皮萊回答道,“我們利用太陽生的火,這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禮物。”
史密斯告訴彭克羅夫,他和斯皮萊把手表上的玻璃片取了下來,兩個玻璃片中間放點兒水,用一點兒黏土把它們粘到一起,做成一個放大鏡。然後用它把陽光聚焦到幹燥的青苔上,不一會兒,青苔就燃燒了起來。[13]
大家仔細地聽著史密斯的講述,對這位工程師也更加佩服了。
火已經有了,玻璃片也不需要了,它們被重新安到了史密斯和斯皮萊的手表上。有了火,就可以吃到熟食了,他們一邊自製了一個用來燒烤的架子,一邊把水豚洗淨,放在通紅的火堆上,像烤乳豬一樣烤了起來。因為有火,“壁爐”裏也暖和了起來。
飽餐一頓後,他們在溫暖的火光中酣然入睡。
經過一夜酣睡,第二天,3月29日,大家都感覺精神飽滿。他們從“壁爐”中走出來,準備進行一次“遠征”——爬上最高的山頂看看,這到底是小島還是大陸。[14]
大家吃昨天剩下的烤水豚,又裝了一部分在身上,準備路上吃;同時,彭克羅夫把火種小心翼翼地安頓好。[15]這之後,他們出發了。
一路往前走,史密斯觀察著路上的情況。他發現山下有一條深隙清晰可見,雨水已經把它衝刷成一條寬闊的峽穀。“我們處在火山地帶。”史密斯告訴大家,這條裂縫很可能是因為流動的火山熔岩而形成的,其中還有些紅色的岩石。
在通往山頂的林間小路上,他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動物,羚羊、野雞和一些叫不上來名字的鳥兒……在距離山頂三百多米的地方,一個深深的洞穴出現在大家眼前,那是火山噴發時流出岩漿的火山口。繼續往上爬,每走一步,都可以看到熔岩上越來越多的不規則的條紋,頭頂上的火山口就開得越大。等到他們爬到山頂,無數的星星閃現在頭頂上。[16]
已經是傍晚了,朝著海邊望去,一條深色的雲帶嵌在西邊的天空之上。海岸線上,水和天已經連成了一片,根本沒法分辨哪裏是天空,哪裏是海水。而在天邊的一角,隱約出現了一點兒亮光,它隨著烏雲的移動而若隱若現,那是一鉤細小的新月。在烏雲移開的瞬間,史密斯看見月牙在海麵上搖曳,那是月牙的倒影,史密斯猛地抓住哈伯的手,語氣沉重地說:“我們是在小島上!”[17]
轉瞬間,月牙淹沒在流動的烏雲之後。
當天晚上,五個人選了個山腰上的平地,搭營露宿。
這是一個難眠的夜晚,當知道自己身處荒島時,大家都變得心情沉重。所以第二天起床時,他們都感覺頭腦昏沉。[18]草草吃過早飯,他們又踏上了考察火山的道路。
大家發現,這是一座已經熄滅了的火山,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死火山”。火山口距地麵足足有三百多米,形狀像一個倒漏鬥形,上寬下窄。熔岩流順著山坡流下去,形成了堅固的岩石。走在路上,他們還發現了很久以前留下的熔岩流動的痕跡。
早上八點,他們終於爬到了火山口的頂峰。
“大海!周圍都是大海!”他們喊道。終於確定了這就是一個小島的事實!
大家站在山頂一動不動,目之所及,看不到一塊陸地,也看不到一艘小船,在一望無際的海麵上,這座島仿佛成了大海的中心。[19]
“所以我們真的是在一座荒島上。”斯皮萊失望地說,“不過,這個島大概有多大?”
在茫茫的大海中,一座島嶼確實顯得太過渺小。不過,史密斯還是仔細地觀察了一下小島四周,然後說道:“朋友們,我想這島的周長應該有一百六十多千米。我想我是不會弄錯的。”
“麵積呢?會有多大?”
“這很難估算,島的形狀很不規則。”
為了對島嶼有個大體的印象,斯皮萊一邊觀察著海岸線,一邊把島嶼的輪廓畫了出來。在斯皮萊的筆記本上,這個小島如同一隻躺在太平洋上的怪獸。[20]
與此同時,他們也有一個意外發現——在火山和東海岸之間,有一個小小的湖泊臥在那裏,湖邊長滿了綠樹。
“島上的湖泊,應該是個淡水湖吧?”彭克羅夫問。
“當然是淡水湖,”史密斯肯定地回答,“因為湖水是從山裏流進去的。”
閱讀賞析
史密斯的回歸給夥伴們帶來了極大安慰,而史密斯也通過自己的真才實學為大家解決了眼下最為棘手的問題——自製火種。在本章中,對於史密斯自製火種的過程,作者僅用三言兩語進行了概括性描寫,而不惜筆墨詳細描述的是彭克羅夫的言談舉止,比如他事先對生火的不樂觀態度,各種並未奏效的嚐試以及見到火之後無以言表的震驚和激動,這樣的詳略安排可謂巧思滿滿,解決了彭克羅夫的疑慮,實際上也就是解決了讀者的疑慮,史密斯博學睿智這一“人設”的可信度大大提升。
同時,落難者們在史密斯的帶領下,對“是小島還是大陸”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進行了探索。在這次關乎命運的“遠征”之前,史密斯冷靜地分析與預判,有條不紊地安排行動,讓大家倍感安心,折服於他的領袖風範;“遠征”途中更是展露了他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曆;在“遠征”的尾聲,也就是爬上小島最高的山峰之後,他們得到了一個不得不麵對的答案——這是一座徹頭徹尾的孤島。即便如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史密斯會帶領大家一路披荊斬棘,創造美好生活。
閱讀延伸
1.史密斯的博學多識和領導力是怎樣體現出來的?
2.史密斯為什麽如此重視“小島還是大陸”的問題?
[1] 象征 象征,是借用某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來暗示某個事理,以表達情感或揭示深意。畫線句借“未燃盡的木柴泡在水中”來象征他們心中的希望破滅,之前所有的努力化為灰燼,表達了落難者們的失望與痛心。
[2] 敘述、鋪墊 簡單的敘述交代了夥伴們對史密斯的信任和欽佩,也是為史密斯展現自身能力,領導夥伴們在荒島自力更生做鋪墊。
[3] 動作描寫 從前文中我們就已經領略到彭克羅夫對“火”的重視程度,這並非他不信任史密斯,而是他半生經驗所致。這段動作描寫反映出彭克羅夫是個不折不扣的行動派。
[4] 誇張、幽默 對日常感受的誇張描寫非常生動有趣,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緊張沉重的氛圍。
[5] 語言描寫、懸念 “小島還是大陸”?這是劫後餘生的史密斯最關心的問題,因為這關乎落難者們的命運。也許讀者也已經預感到了:隨著史密斯的歸來,這一懸念將很快得到揭示。
[6] 對話 對於難倒一眾夥伴的“火種”問題,史密斯表現得輕鬆又自信,看來他要大展身手了。彭克羅夫的疑慮又何嚐不是讀者的疑慮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7] 環境描寫、襯托 在找到史密斯之前,作者對於環境的描寫多是為了烘托或緊張或沉重或令人迷惘的氛圍;現在,史密斯的回歸一掃夥伴們多日以來的陰霾心情,此處的環境描寫讀來充滿生機和活力,襯托出了久違的輕鬆氛圍。
[8] 對話 如果說從前文的描寫中,我們還不能具體地感受到史密斯對夥伴們來說究竟為何如此重要,那麽這段對話則首次正式地反映出了史密斯出眾的學識和傑出的領導能力。他認真誠懇地詢問境況,利用知識冷靜地分析情勢,有條不紊地布置任務。他充沛的學識、冷靜的頭腦和自信的態度,無疑讓夥伴們吃了一顆大大的“定心丸”。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9] 懸念、想象 凡爾納擅設懸念,文中信手拈來的懸念設置比比皆是,再小的環節、再不突出的片段,在凡爾納充滿想象的筆下,都展現得栩栩如生。
[10] 場麵描寫 場麵描寫重在渲染氛圍,作者在描寫捕獵水豚的場麵時,綜合運用了多種手法,如遠近景切換、外貌特寫、動作和語言描寫、轉折等,避免了平鋪直敘的枯燥,展現出一場人、狗與野獸激烈角逐的場麵,畫麵感十足。
[11] 敘述 我們都知道,狗是人類的好朋友,荒島求生,大家“各顯神通”,小狗托普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捕獵、帶路,稱得上是個得力幫手。
[12] 神態描寫、動靜結合 雖然大家都很信賴史密斯的能力,但當貨真價實的“火”擺在眼前時,他們仍然震驚不已。火“劈劈啪啪直響”和人被驚呆的神態,一動一靜,直擊讀者的心。這不單純是火,更是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13] 白描、呼應 斯皮萊出於職業習慣保留下來的手表派上了大用場,博學的史密斯利用手表鏡片做了隻放大鏡,太陽光線透過放大鏡,會聚成一個點狀的小光斑,小光斑溫度急劇升高,當它使物體達到燃點時,物體就會燃燒。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交代了史密斯自製火種的過程,讓我們看到了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14] 敘述 自3月20日大家乘氫氣球逃離以來,一路飽經磨難,波折橫生,驚險連連,如今有了火,有了食物,有了史密斯,他們終於睡上了第一個安穩覺,麵對陌生未知的一切,也不再萎靡沉重、憂慮重重,而是“精神飽滿”地去“遠征”,說明他們此時對於現狀是抱有樂觀態度的。
[15] 呼應 從發現沒有火柴,到找到唯一一根火柴,再到暴風雨撲滅火種,彭克羅夫的心情隨之起伏最大,對待火種,膽大敢闖的水手彭克羅夫始終小心翼翼,如今史密斯利用放大鏡原理自製了火源,火種從此不成問題,但彭克羅夫仍然沒有絲毫掉以輕心,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嚴謹與可愛。
[16] 移步換景、想象 作者運用移步換景的手法帶領讀者領略了小島的地貌風貌:因流動的火山熔岩而形成的山體裂縫,各種各樣叫得上來名字和叫不上來名字的動物,火山噴發時流出岩漿的火山口……為我們展現了一幕幕充滿神秘色彩和科學幻想的想象空間,頭頂閃爍的群星更是為這個想象空間渲染了浪漫的氣息。
[17] 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動作描寫 在“小島還是大陸”這一重要問題揭曉的時刻,作者首先用一段環境描寫渲染了神秘的氣氛,接著在烏雲移開的瞬間,“月牙的倒影”這一細節被史密斯發現,他一向冷靜睿智,但此時“猛地抓住”的動作和“語氣沉重”的語言,傳神地反映出史密斯此刻的複雜心情。
[18] 對比 前一天“安穩的酣睡”和如今“難眠的夜晚”“心情沉重”,早上醒來“精神飽滿”和第二天感到“頭腦昏沉”,巨大的落差令人唏噓,真實地反映了“遠征”前後大家的心態對比。
[19] 場麵描寫 如果說大家一直以來對於可能降落在陸地還懷有一絲僥幸心理,那麽如今,這是一個孤獨的小島的事實就擺在眼前,使幻想徹底破滅,看來,落難者們不得不為接下來嚴峻的生存考驗做“長期打算”了。
[20] 呼應、想象 在海難中,斯皮萊僅保留下了手表和筆記本,手表已在獲取火種時派上了大用場,筆記本在這裏也有了用武之地,斯皮萊用它畫出了小島輪廓。在作者的想象裏,小島像一隻怪獸橫臥太平洋,這一方麵是因為它形狀怪異,另一方麵也反映了人物心理:對落難者們來說,這個小島就像個怪獸一樣,是未知的,充滿挑戰的,不是輕易就能馴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