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書的人,須知古書有種種作偽的理由。第一,有一種人實有一種主張,卻恐怕自己的人微言輕,不見信用,故往往借用古人的名字。《莊子》所說的“重言”,即是一種借重古人的主張。康有為稱這一種為“托古改製”,極有道理。古人言必稱堯舜,隻因為堯舜年代久遠,可以由我們任意把我們理想中的製度一概推到堯舜的時代。即如《黃帝內經》假托黃帝、《周髀算經》假托周公,都是這個道理。韓非說得好:

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複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顯學》篇)

正為古人死無對證,故人多可隨意托古改製。這是作偽書的第一類。

第二,有一種人為了錢財,有意偽作古書。試看漢代求遺書的令和諸王貴族求遺書的競爭心,便知作假書在當時定可發財。這一類造假書的,與造假古董的同一樣心理。他們為的是錢,故東拉西扯,篇幅越多,越可多賣錢。故《管子》、《晏子春秋》諸書,篇幅都極長。有時得了真本古書,因為篇幅太短,不能多得錢,故又東拉西扯,增加許多卷數。如《莊子》、《韓非子》都屬於此類。但他們的買主,大半是一些假充內行的收藏家,沒有真正的賞鑒本領。故這一類的假

書,於書中年代事實,往往不曾考校正確。因此莊子可以見魯哀公,管子可以說西施。這是第二類的偽書。大概這兩類之中,第一類“托古改製”的書,往往有第一流的思想家在內。第二類“托古發財”的書,全是下流人才,思想既不高尚,心思又不精密,故最容易露出馬腳來。

(《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