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指出國民黨曆史上的反動思想,目的隻是要國民黨的自覺。一個在野政客的言論是私人的言論,他的錯誤是他自身的責任。但一個當國的政黨的主張便成了一國的政策的依據,便是一國的公器,不是私人責任的問題了。一個當國專政的政黨的思想若含有不合時代的反動傾向,他的影響可以阻礙一國文化的進步。所以我們對於國民黨的經典以及黨中領袖人物的反動思想,不能不用很誠實的態度下懇切的指摘。過去曆史上的錯誤是不用諱飾的;但這種錯誤思想,若不討論個明白分曉,往往可以有很大的惡影響;個人的偏見可以成為統治全國的政策;一時的謬論可以成為教育全國的信條。所以我們要明白指出國民黨裏有許多思想在我們新文化運動者的眼裏是很反動的。如果國民黨的青年人們不能自覺地糾正這種反動思想,那麽,國民黨將來隻能漸漸變成一個反時代的集團,決不能作時代的領導者,決不能擔負建立中國新文化的責任。

孫中山先生在“五四運動”以後曾有很熱烈的讚歎新文化運動的話,(中略)中山先生在此時雖然隻把新文化運動看作政治革命的一種有力的工具,但他已很明白地承認“吾黨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賴於思想之變化”。今日的國民黨到處念誦“革命尚未成功”,卻全不想促進“思想之變化”!所以他們天天摧殘思想自由,壓迫言論自由,妄想做到思想的統一。殊不知統一的思想隻是思想的僵化,不是謀思想的變化。用一個人的言論思想來統一思想,隻可以供給一些不思想的人的黨義考試夾帶品,隻可以供給一些黨八股的教材,決不能變化思想,決不能靠此“收革命之成功”。

十年以來,國民黨所以勝利,全靠國民黨能有幾分新覺悟,能明白思想變化的重要。故民國七八年之間,孫中山先生還反對白話文,而八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山先生便命他的同誌創辦《星期評論》和《建設》雜誌,參加新文化運動。這便是國民黨的“思想之變化”。十三年的改組,便是充分吸收新文化運動的青年,這又是國民黨的“思想之變化”。八年的變化使國民黨得著全國新勢力的同情。十三年的變化使國民黨得著革命的生力軍。這是曆史的事實。

現在國民黨所以大失人心,一半固然是因為政治上的設施不能滿人民的期望,一半卻是因為思想的僵化不能吸引前進的思想界的同情。前進的思想界的同情完全失掉之日,便是國民黨油幹燈草盡之時。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