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曾經有一個員工,女孩子,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突然跟我提出離職。她工作能力很強,態度認真,大家也都很喜歡她,所以當我接到她的離職報告後,感到很驚訝。馬雲老師講過,公司的優秀員工離職,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錢沒給夠,二是心裏受委屈了。

按照這個思路,我就問她,是有別的公司給了她更高的薪水嗎?她說不是。我又問她,是有什麽事情讓她覺得委屈了嗎?她說也沒有。我就鬱悶了,接著問她:“那你為什麽想要離職呢?”

她說:“家裏人覺得我在咱們這樣的創業公司,太不穩定了,他們很擔心。於是在家鄉的國企給我找了個工作,每月也能有5000塊,我要回去了,對不起。”

我沒有覺得她對我或者公司有任何需要抱歉的地方,因為企業和員工之間本來就是互惠互利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係,並不存在誰對誰有恩情,誰對誰有虧欠。我隻是覺得她的決定並不明智。

所謂“穩定”,其實最不穩定

我們必須知道,不確定性是產生財富自由的重要培養皿,因為風險與收益是一對孿生兄弟。不管是工作、事業,還是投資,隻有蘊含了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伴隨而來的風險才能為利潤與收益帶來空間。沒有不確定性,沒有風險,持續穩定,那麽相應的也就不存在收益。

我在投資比特幣的時候,當時很多人認為比特幣根本是完全不值錢的概念,是破玩意兒。當時我全倉加杠杆十幾萬美金,全部投入了比特幣,在力求穩定的人來看,這完全是瘋子的行徑,因為這樣一種虛無縹緲的概念,連實體都見不到的比特幣,怎麽可能值這麽多錢呢?可事實是,比特幣讓我得到了第一桶金,實現了財富自由,我投資100元一枚的比特幣在其一枚6000元時全部套現。試想一下,如果比特幣是穩定的,是沒有風險的,那麽至少我不會成為現在的樣子。

所謂踏實,所謂安心,是工業社會的安全網,往往給依賴其成長的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我的節目有一位女聽眾,30歲出頭的年紀,在一家外企公司做人力資源工作。在她看來,現在的工作毫無發展空間,但是穩定。目前月收入稅前5000元,每月給父母夥食費和還房貸就已經花掉3000元,結餘1500元作為自己的日常花銷,無存款,屬於月光族。她很迷茫,希望能實現財富自由,可又不知道如何走下去。

這就是所謂“穩定”的代價,她已經工作快8年了,稅前收入也隻達到了北上廣一個大學畢業生起跳的水平。即便她在物價低一些的二三線城市生活,這樣的收入還是很難讓她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實工作本身最不重要的價值就是“穩定”,因為絕大多數的企業抗風險的能力都是比較弱的,而絕大多數工作崗位風險很大。這不是觀點,而是事實。風險是一直存在的,所以還是要看行業給予的收入、收入的上升空間,以及自我提升的空間。即便是美國標普500指數的公司,大概每過二三十年都會來一次大的洗牌,幾乎換掉一大半,更何況我們平常工作和創業的這些公司?公司的風險自然要大得多得多。

而且,所謂國企穩定,也是個偽命題。這裏隱含著一個假設,那就是國企因為實際控製人是國家,當它麵臨問題的時候,國家不會坐視不管,會進行兜底。所以個人無論多差都不會被辭退,工資照拿,福利照領,這就是所謂的穩定。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提升國有企業的效率,減輕國家負擔,曾經有過一輪大麵積的國企減員增效,公司裏不少員工的家長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下崗再就業的。而進入2016年的經濟新常態之後,新一輪的淘汰落後企業、淘汰高能耗企業的產業結構升級也已經展開,很多鋼鐵廠等傳統能源型企業同樣開始新一輪的減員增效。即便是很多效益很好的國有企業,也早已拋棄了過去“大鍋飯”的思路,實行競爭激烈的末尾淘汰製,能者上,庸者下。過去那種幹多幹少都能留下來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即便進入這些國企,不斷學習、不斷向上的壓力也一點都不比“不穩定”的創業公司小。

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有義務為個人兜底,包括國家。

拋棄穩定,勇敢地追求自我

雖然我們知道“穩定”是個偽命題,並不存在,隻有承認不確定、認同不確定,最終擁抱不確定的人才可能獲得自我提升,實現自我價值。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困難會阻礙我們拋棄穩定,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曾經有一位微博粉絲跟我說,他是1991年生人,快要研究生畢業了,很想創業,但家裏負擔很重。他雖然很認同我所說的價值觀,自己也每天在寫策劃書,研究商業案例,用僅有的一點錢去炒股,鍛煉自己的財商,可是家人都不理解,甚至鄙視不去找穩定工作的他。“你又不是孫宇晨”是他的父母和周圍的人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使得他不得不藏起心中的夢想,在失落中苦苦摸索。

其實他說的“你又不是×××”這個事情,在我的生活中也無數次出現過。我記得自己剛回國創業的時候,因為沒有工作經驗,當時投資人就說:“你從來都沒有工作過,你怎麽能看好自己的一家公司呢?”我當時就反問投資人:“我們知道的很成功的創業者比如馬克·紮克伯格、比爾·蓋茨,也是沒有工作一天就開始創業的呀!”然後他們就跟我說相同意思的話,你又不是馬克·紮克伯格,你也不是比爾·蓋茨,你怎麽能成功呢?所以當我看到這位迷茫學生的這句話時,不僅似曾相識,而且感同身受。

每個人都會被別人用相同的方法和方式來否定,但這並不能阻礙我們真正去實現我們的夢想。所有負能量的打擊,我們都可以把它忽略,因為這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我覺得,對於他來說,現在買股票去投資,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的錢也並不多,有限的資金給他帶來的增值空間也不大。但是他還很年輕,還手握高學曆,真的可以試一試去北上廣深杭的互聯網公司中打拚。

工作是否穩定並不重要,但是實現一個較穩定的現金流還是必要的。一個較穩定的現金流,能夠讓他在行業以及人生的選擇中處於一個遊刃有餘的狀態,然後向一線城市的互聯網行業進行轉型。有上進的強烈欲望會使他的年輕更有價值。

但需要注意一點,而這點也是很多家庭困難的同學需要注意的,千萬不要覺得家庭困難是一種包袱。首先他不能去資助家庭,因為這會把他拖垮,如果邊界沒有劃分清楚,雙方都會非常痛苦。對於那些不斷破壞邊界、不斷索取的家人,即便他們是至親,我們也需要勇敢地說出“不”字,勇敢地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在家庭沒有帶來很多麻煩的前提下,也不要依賴家庭給予的過多幫助。就像我自己從2012年開始創業,家裏並沒有幫上忙,絕大多數情況還是得依靠自己打拚。

對於像他一樣的年輕人來說,需要拋棄對於“穩定”的追求,無視周圍人的不解和阻攔,勇敢地擁抱不確定性。到一線城市去,到互聯網行業去,實現人生價值的第一步,才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我們身處互聯網時代,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就是變化。當時代的洪流襲來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妄圖找到一塊固定的島嶼,過上與世無爭的“穩定”生活,因為潮汐和海浪不會給你這樣的機會。潮汐起伏不定,海浪翻滾無情,島嶼注定將被淹沒,“穩定”的生活將注定被打破。我們隻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救生筏,在潮汐起伏中順流而下,在海浪翻滾中隨波向前,逐漸奔向美麗新世界。

從現在開始,放棄對於“穩定”的執念,開始正視“不確定性”的正確性。接受它、擁抱它、享受它,我們才能在互聯網時代走得更遠,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