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久了,加上在湖畔大學、長江商學院和長安俱樂部的學習社交活動,我逐漸結識了不少已經有一定資本積累的人。作為一個從四線小城走出來的創業者,我逐漸發現了一個規律:所謂的富人,他們的思維與“窮人”的有很大的區別。兩者處境的不同,可以理解為是富人或者窮人思維指導的結果。

窮人還是富人,核心是一種精神狀態

我曾經跟同事談過自己對於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思考,同事當即就反駁了我,說:“宇晨,你怎麽能煽動階層對立呢?你讓我們這些窮人怎麽跟你好好工作啊?”當然,他是開玩笑地說。

其實,這裏所說的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絕不是要煽動階層對立,並不是在強調社會存在富人精英和窮人“屌絲”兩個階層嚴重對立。實際上,所謂是窮人還是富人,核心是兩種思維模式的差別。這是觀念問題,換句話說,隻要一個人“三觀”、思維方式改變了,擁有了富人的思維,那這個人就是富人,就是精英。從這個層麵來說,人人都可以是精英,人人都可以是富人。隻要一個人擁有了正確的思維方式,他就擁有了成為一個富人或精英的最大的可能性,哪怕他現在並不是。

窮人思維是一種單變量思維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擁有窮人思維的人,非常傾向於用單一變量、單一價值來思考問題。這點類似於小學生隻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無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或者更多變量的題目一樣。

擁有窮人思維的人,在看待他人並解釋他人的成功和失敗時通過的是單變量思維。無論成功也好,失敗也罷,理由就是一個。過年回家的時候,與一些以前的朋友見麵,他們得知我入選了湖畔大學,就向我詢問馬雲老師的情況。在他們中的一些人看來,馬雲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運氣太好,趕上了互聯網大爆發的好時候,當時其他的巨頭又看不上電商,所以“運氣好=成功”。

運用這個解釋模型幾乎可以解釋一切現象,我隔壁鄰居張三在單位平步青雲,是因為給他單位領導送了禮,所以“送禮=成功”;李四在畢業兩年後迅速升職加薪,成為了同時入職的同事的領導,那是因為會溜須拍馬,所以“拍馬屁=升職加薪”;王思聰投資創業業績突出,是因為王健林厲害,所以“老爸厲害=創業投資業績好”。

可是,當我們真的按照這套邏輯去指導自己的行為的時候,就會發現事實似乎與邏輯不符,因為更多時候出現的情況是給領導送了禮,職位還是原地不動;溜須拍馬使盡渾身解數,升職加薪還是沒有自己的份;父親很有錢,自己幹啥啥不成。

真理不能說服對手,但是現實會。

任何一個以單變量方式去理解世界的人,當他用單變量邏輯指導他行為的時候,就隻能失敗。

現實的狀況是,這個世界不是個單變量社會。即便以最為負麵的思路去解釋他人的成功或失敗,例如這裏窮人思維所想到的負麵原因,如送禮、溜須拍馬等等,也隻可能占到他人成功整體原因中很少的比例。那麽他人成功了,究竟是因為什麽呢?

絕大多數人的成功是無法用陰暗的單一變量的窮人思維模式進行解釋的。令人驚訝的是,大家通常意義上認為的陰暗方式的成功,如果追根溯源,一般都與陰暗方式的因素沒什麽關係。這個事實的確足夠殘酷,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因為,承認了這一點,就等於承認了別人成功是因為有能力,而自己沒有成功是因為自己無能。

良藥苦口利於病,真話往往都是很難聽的,但是能夠聽到真話、接受真話並按照真話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就是走向成功的開始。越早認識到社會的競爭沒有那麽簡單,沒有那麽陰暗,才有可能摒棄窮人思維,走上正確的道路。

承認多變量,適應多變量,擁有富人思維

窮人思維還有一個表現,他們會打著公平的旗號,實質上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行為和政策。因為擁有窮人思維的人自信感空前低下,所以他們要求去掉其他所有的競爭維度。但這個社會的殘酷性就在於,即便是真的砍掉所有競爭維度,保留窮人思維所認為的對他們最有利的維度,他們都很可能無法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因為整個社會是多變量的,競爭維度也是多變量的。

富人思維的核心就是承認多變量,承認多維度競爭,承認變化的速度,知道在一個生態係統中的競爭優勢是創新。

要適應係統的變化,所謂“沒有房子沒法在一起”的問題就是這樣。我曾經遇到過為數不少的男性,經常將自己找不到配偶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沒有房子,事實上這個社會很多時候並非如此。我個人交往過的一些女生並不看重房子,而且還是在我沒有錢的時候交往的。之所以他們認為是沒有房子造成了自己的單身狀態,是因為擁有窮人思維的男性無法接受尋找異性伴侶本身是個非常複雜的多維度競爭,所以他們隻能把這個問題簡化變成沒房子。這樣雖然心裏能好受些,但卻永遠失去了認真分析原因,繼續戰鬥,最終獲得勝利的可能。

另外教育問題也很典型。對於窮人思維的人來說,他們總想著“一招鮮吃遍天”,不想創新不想變,所以擁有窮人思維的人就想指望讀著書就能改變命運。換言之,仿佛隻要一個人在大學讀了4年,國家和社會就欠了他的債,就應該給他一份高薪工作。他不僅不需要繼續讀書或者學習,就單靠著這4年,企業就應該給他5位數的月薪。不管工作是什麽,能給企業創造多大的價值,企業和社會都需要為個人大學4年的教育埋單、還債。仿佛讀書改變命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一項就可以解決一生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僅僅因為受了4年的高等教育,就覺得所有人都應該為他埋單,這毫無疑問是非常荒謬的。我們都知道獲得價值的前提是能夠為別人提供價值。對我這樣的創業者來說,是否雇傭一個年輕人成為公司的一員,必然是這個員工能不能給公司帶來良好的收益,不管是在前端開發、後端開發、社區運營、產品UI、市場推廣還是公司治理方麵,隻要應聘者在一項上能夠展現出他的專業程度和能力價值,我就可以考慮雇傭他,但這原因絕對不會是因為他在大學裏麵讀了4年書。

如果僅僅因為他是一個北大畢業的校友,我就讓他成為了公司的一員,這樣的情況就類似於我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一個人拽著我說:“宇晨師兄,我是你的師弟,這是我的畢業證和學位證,請你給我5000塊。”我當然不會顧及任何校友情誼,還會認為他的腦子有問題。這個比喻看似荒唐,但現實中擁有窮人思維的人就是這樣要求企業、國家和社會的。在他們看來,自己在大學讀了4年書,畢業之後卻找不到工作,社會要負責,社會害了他。反過來,一些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找不到工作,也認為自己的待業狀態是因為沒有讀大學造成的,所以社會要為他解決。可是,在社會上養活自己是個複雜競爭,主要體現於你為他人提供的價值,跟你讀沒讀大學、是否接受過高等教育,又有什麽關係呢?

對於絕大多數的私營企業來說,是沒有學曆要求的。以我所創立的“陪我”APP為例,我們篩選選拔員工的核心是兩點,第一,是否具備這個崗位所需求的專業知識。第二,對移動互聯網的理解程度如何。而這兩個核心指標,是任何學校都不會教授的。

這個社會遠比大家想象得複雜,摒棄窮人思維,承認多變量和複雜競爭,承認一個社會中的因果關係是複雜的因果關係,是獲得提升的先決條件。

是窮人還是富人,核心在思維。擁有富人的思維,哪怕一貧如洗,也前途遠大;擁有窮人思維,就算腰纏萬貫,也毫無發展。

隻要選對了路,走得慢一些,又有什麽關係呢?

真正利己的方式

是讓自己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不斷汲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