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晨

Q: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你喜歡這樣的狀態嗎?

A:從2012年到現在,我的每一天都是在工作中度過的。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同,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財富自由之後,並不會變成一個天天享樂、想著周遊世界、每天打遊戲的人。不僅僅是我,很多更成功的人,包括我的老師馬雲,我的校友巴菲特,他們每天都在工作,工作是他們的樂趣。

我從周一到周日都在工作。當然,我非常喜歡現在的狀態。雖然在工作,但每件事情都是我真正想幹的。工作讓我的幸福感很強,工作於我是一種享受。如果一個人能將自己每天在做的事情,有效地調整成為愉快的狀態,那麽他就在接近財富自由了。

Q:我是一名曾留學美國的大學畢業生,95後,金融專業,對金融興趣濃厚,現在在一家私募基金的公司裏實習。但父親希望我可以腳踏實地做實體,開一家餐廳。我很迷茫,該如何開啟自己的職場生涯呢?

A:你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

沒有所謂的實業,隻有各行各業。即使是做實業也會涉及到金融融資,行業並無高低之分。

職業生涯重要的是興趣。私募基金是要在本質上判斷一個公司的好壞,而判斷一間公司好壞的最好方式是自己經營公司。所以,你可以先追隨自己的興趣,在金融行業工作一段時間,如果日後有機會嚐試創業,金融行業的從業經曆也能提升你對創業過程的理解。

Q:我是女生,在三線城市從事紋繡師,工作月入8000+,但每個月開銷都要1萬多,花錢學美術、學英語等。這樣下去根本存不住錢,如何多賺錢呢?

A:我們知道,直男很省錢,女生愛花錢。所以存不住錢很正常。至於賺錢,建議你來一線城市。年輕的人到了一二線城市,機會更多,賺得肯定比現在更多。更換生活的城市是一個開源、增加機會的過程。然後需要節流,因為從三線城市到大城市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次投資,所以要積累本金,摒棄不必要的花銷。紋繡師學美術很重要,那麽英語就先放一放,國內市場已經夠大了。

Q:我在昆明從事餐飲業,5萬元的存款如何能夠實現快速增值?

A:我覺得5萬塊錢存款,第一可以吃,先改善自己的夥食,通過品嚐自己餐館的飯菜改善自己的生活。第二還可以吃,提升自己的業務,品嚐其他優質餐館的特色美食,不斷提升自己餐館的飯菜質量。提升自己的行業地位,遠遠比用5萬存款投資要賺得更多。

Q:如何創業?

A:問得太大了,可能我在下本書中會全方位闡述。不過,我現在有三個體會:第一,定下來創業,那就是一輩子要幹的事業。第二,要堅持,創業中會碰到很多困難,員工跟別的公司跑了,女朋友跟別人跑了……都是可能發生的,即便如此,也要堅持。第三,要積累,團隊和夥伴都是慢慢積累而來的,創業是馬拉鬆長跑式的過程,千萬不要急。

Q:我2016年3月來京,月薪5000+,遇到了深愛的人,她對我也是。無奈她一直有一個感情平淡的北京土著男友,我是插足者。女朋友的母親極力反對我們在一起,因為那個北京男孩有北京戶口和房子。她忍受不了兩方麵的壓力,要和我分開。我可以不顧一切實現這份愛情,我覺得她是我人生的最終目的。財富自由是手段,早一點實現財富自由,就早一點有底氣。我的想法對嗎?

A:婚姻的本質是指尋找家庭的合夥人,這種合夥關係不僅僅意味著感情契合,也意味著經濟、地位、觀念的契合。結婚還是要謹慎。要知道,絕大多數中國人可能連合夥開公司的經曆都沒有過,而合夥開公司的難度要遠低於合夥組建家庭,因為家庭中兩個人不僅始終要待在一起,家庭破產清算(離婚)的難度也相當大,很多時候各執一詞,無章可循。

對於你現在的狀況來說,彼此的感情固然很重要,但是同時就像拆解公司的日常運營一樣,能不能把這件事情真正做好也非常重要。我們研究一個項目的時候,首先要判斷是否值得去做,確定要做的前提下,還要考慮可行性,如果可行性太低的話依然無法操作。

目前來看,你還是先收心,好好處理下自己的人生。在北京打拚,5000+的月薪並不高。你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提升自己在北京這個城市的整體競爭力。

關於財富自由,我認為財富自由並不是一種手段,財富自由本身就是一種目的。財富自由通過精神自由實現,財富自由保障自己的精神自由,最終個人真正完成獨立。相對應,結婚並非一個目的。人生的目的並不在於為一個人活著、為另一半活著或者為實現一份愛情,相反我認為一個人實現自己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真正獨立,再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才是最終的目的。愛情其實是這兩個獨立靈魂的一種結盟。

我是這麽理解財富自由和愛情的。

Q:如果說財富自由的前提是精神自由,可以理解為思想自由和人格獨立。那麽麵對碎片化的信息、眾說紛紜的觀點和偏理論化的教科書框架時,如何形成一套完善的思想體係?如何留住觸及本質和適用普遍性的思想精髓?如何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和做事風格?

A:現在是一個廣告。

這就是我做音頻節目《財富自由革命之路》的初衷。在一個信息爆炸化的時代,有碎片化的信息,有眾說紛紜的觀點,有偏理論的教科書框架,所以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實際的、正確的對精神自由和財富自由的指引思想。其實我做這個節目都是為了解答這個問題。

該節目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思想體係,把我對精神自由的觀點放在案例中,仔細解剖,讓你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後形成自己固定的思維習慣和做事風格。通過形成這種好的思維習慣和做事風格,最終實現財富自由。趕快訂閱這檔節目,相信我們可以一起成長。

Q:我出生於1990年,沒有學曆,沒有家庭背景。職業是建築工,做這份工作有五六年了,感覺不喜歡這個行業,也沒有做出什麽成績。現在很是迷茫,不知道我的未來在哪裏,以後要往什麽方向走。我應該怎樣跳出這個狀態?

A:不要自卑,和你一樣,我也沒有任何家庭背景。實現財富自由和你是否有學曆和家庭背景無關。胡潤和福布斯富豪榜前100名的富豪中,很多人都沒有學曆和家庭背景。

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學曆和家庭背景都不是保證成功的必要因素。隻有敏銳的商業嗅覺才是真正實現財富自由的核心價值。沒有學曆沒有家庭背景並不是你實現創富的阻礙。核心是你對建築行業的了解,對行業理解的敏銳程度和對行業的熱愛,這些決定了你在行業的發展趨勢。

如果你對移動互聯網產品非常熱愛,可以考慮來北上廣深杭,加入互聯網行業,“互聯網+建築”,或許是你的一片新天地。

Q:你是怎麽觀察、學習和分析整個經濟形勢並投資的?平時應該觀察和注意那些新聞和消息?

A:我自己對整個經濟形勢的觀察是通過出國留學、國內學習、創業工作、日常交流等方式學習得出,沒有一定之規。我覺得平時養成關注商業信號、財經新聞、科技發展新聞的習慣非常有必要。這不僅僅可以提升對整個行業和整個國家社會的判斷,而且那些看起來很大的問題,其實都會落到個人的每一個生活細節中,對自己的人生路線判斷有很大的幫助。

Q:我1994年出生,從事編程工作,有2萬元存款。對於我這樣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怎樣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是通過將本職工作踏實地做到最好,還是多做些兼職,或者多參與一些社交?

A:年輕真好,比我小4歲的你從事互聯網的編程工作,這非常好。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我的建議是,不要兼職,不要參加太多社交。目前應把本職工作做到最好。多參加技術活動,完成技術的積累。程序員和醫生一樣,核心競爭力是技術,這比其他任何都重要。你現在存款有2萬元,可以大量參加技術性的培訓課程以及參加技術活動。

在公司中,我盡可能協調一切資金和資源鼓勵公司的技術人員參加技術沙龍和技術論壇等活動,盡可能提升他們在本職工作上的專業程度。這對於你來說也意義重大,千萬不要做太多兼職,以免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Q:我認同“房子是投資品”的觀點。可是對於”80後”而言,房子除了投資,還捆綁了很多社會和情感屬性。例如,要靠房子給下一代提供戶口和教育;追求生活品質的人,有了自己的房子才可以安心去經營,買喜歡的家具,搞喜歡的裝修等等。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剛需”。你對於像我這樣在一線城市買不起房,或者買房需要承擔巨大壓力的”80後”上班族有什麽建議?

A:房子是“剛需”的現象會漸漸消失的。好比以前我們覺得女人裹小腳是道德的,但現在恰恰相反,對於裹小腳的剛需也早已經消亡了。

在北京買房,如今是一個大概300萬以上的投資事項,而且是一個年化回報不到10%-15%的投資機會。很遺憾,如果沒有300萬以上的資產,先別想這件事情是最好的。

至於買房要承擔巨大壓力,核心原因還是婚姻。拿我自己來說,我會找一個不是太看重房子的女人結婚,她覺得買房租房都一樣,那麽觀念就跟我非常一致。戶口和教育其實也跟房子沒太大關係,我也沒有北京戶口,但目前已經有不少可以替代傳統上與戶口綁定的教育模式出現,這些都是可以考慮和實踐的。

另外戶口所綁定的各種福利保險其實也都是很微弱的,在我看來遠遠不如自己來購買的保險好。擔心生病的話可以購買正常的商業保險,它可以保障一個人患病之後所需的治療費用,這完全不會成為壓力。

房子問題需要平心靜氣地思考。希望你也可以找到和你有一樣想法的另一半,這樣才會更加快樂。很多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實踐,為租房的人設立專門的公寓。簡明的風格、漂亮的家具、舒心的體驗,對於可能因更換工作而變換居住地點的上班族來說更加實用。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創業機會。

Q:我目前在二線省會城市做培訓老師,有房貸,月薪4000到6000元。我覺得人這一輩子缺少的就是機會,例如你可以進入湖畔大學與那麽多優秀的人在一起學習,最終通過自己的奮鬥,成為一位優秀的人,我就不能。沒有機會該怎麽辦?該怎麽努力發現機會並抓住機會呢?

A:與你的想法不同,我認為人一輩子並不缺少機會,事實上,並不是我們看不到身邊的機會,因為機會不是追尋來的,而是等來的。隻要你個人經曆、能力及格局都準備好了,機會是主動找上門來的。正所謂“花有清香,蝴蝶自來”。

我被馬雲的湖畔大學錄取就是這樣,湖畔大學一期學員最終隻錄取了36位,而我是其中唯一的一名”90後”。很多人都納悶,比我家境好、學曆好、背景好、經曆好的創業者那麽多,我為什麽能抓住這個機會呢?

雖然我是”90後”,但是我很早就開始創業了。在北大期間我發起了“西學社”社團;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時,做了“留美三人行”的新媒體視頻節目。還投資了特斯拉股票、比特幣等等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之後我回國創業,創立了“陪我”APP到現在。

正是因為我有了前麵這幾年留學和創業的種種經曆,我才會有資格成為湖畔大學受邀入學的創業者。

湖畔大學的入學過程需要提供創業者及公司的各種資料數據,這也是考驗執行力的時候,所以當機會找上門來時,你還得有強效的執行力去完成。據我所知,不少個人素質和公司實力都要遠強過我的創業者,就是因為在執行力上的缺失,喪失了被錄取的資格,而我就成了幸運的“漏網之魚”。

夯實自己的基礎,等待機會到來,機會到來時,用強大的執行力抓住。如果機會沒來,多想想自己是不是沒有準備好。與其拿著放大鏡找機會,不如趕緊開幹,讓自己變得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