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和前任分手一個多月後,發現前任把跟我有關的東西都刪了,空間我也進不去,雖然知道兩人不適合,不可能複合,可還是難過。這是要老死不相往來的節奏麽……大叔你覺得會有可能什麽時候就聯係了麽,一輩子不聯係的可能有多大?”
“秋葉老師,我想知道在大學如何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為人處事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秋葉哥哥,我是XX體育學院的本科大四應屆畢業生,體育教育專業,希望在上海找個工作,最好在閔行區,工資大概4500左右。”
別奇怪!這是2015年3月10號晚9點我在微博私信裏收到的三個問題,我的很多業餘生活時間,就用在回複這樣的問題上,沒有做任何別的事情——所以我覺得你們不應該叫我秋葉,請叫我大白。
這樣開場可能讓大家都有點出乎意料,可我的微博微信私信每天就是被類似的問題疲勞轟炸。
選擇哪個專業?決定和誰談戀愛?如何和那些談不來的室友做朋友?考研報哪個大學?準備到哪裏就業?
我的一部分粉絲是把自己生活中的麻煩,都變成給我的提問,隻因為他們沒有辦法自己為自己拿主意。
對這樣的朋友,我很想說——前任刪了你的聯係方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大腦不會思考了!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即便是願意思考的人,不同的人思考的質量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能很快通過思考獲得行動方向,有的人卻是越想越亂不得不到處求助於人。
這是為什麽呢?
讓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小芳是一名大四的學生,她看到同學們都紛紛開始準備實習或者考研,陷入了思考:“考研?就業?我也必須行動起來。但是我該考研還是該就業呢?我不太想讀研究生,這樣我是不是也要找個單位實習一下,那樣我就要花很多時間去準備簡曆了。要不我問下別人的意見……哎,我不去考研真的好嗎?……”
請問小芳是在思考嗎?
看到這樣的問題,你們是不是也很熟悉?我們糾結一些事情,想了很多理由,有支持的,有反對的,但是我們想了很久,卻依然沒有答案。就算是我們選擇了一個答案,也很難有信心堅持自己的想法。
我把這種情況叫大腦在空轉。凡是不指向一個結論,或者不能引導行動的思考,都是空轉。
小芳在嚐試思考,也希望思考,但她的思考是被動的、無效的。她甚至連一個具體的念頭都沒有,就是圍繞著問題不斷在糾結,沒有辦法圍繞問題形成一個具體的想法,更談不上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或者行動決定。
再繼續看小芳的故事。
小芳坐在校園的圖書館裏準備實習的簡曆,她邊寫邊想:
師兄說實習能提前接觸社會,很有用的,可小宇說實習完全浪費時間,被老板當廉價勞動力用,他們說得好像都有道理,我都不知道簡曆怎麽寫好了,哎,明天的事情好多啊……上午有四節課必須要上……我還得準備選修課大作業……我寢室的小燦最近談朋友天天晚上聊電話吵死人了……我最近似乎又胖了點,得下決心減肥了……要是能像小韓一樣,怎麽吃都不胖,直接做女漢子就好了……冬天上晚自習真是冷,手又凍了……為什麽我總是輕易受天氣和別人的影響不能堅持目標呢?……明天社團還有一個會……我怎麽又餓了……
小芳現在的思考過程似乎質量高了一點,她開始試圖分析不同渠道的信息,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她在思考過程中缺乏一個整體的框架,隨時會被各種想法、念頭和場景打斷思考過程。
如果你隻是知道很多事實,但缺少思考的框架,你越是請教更多人,越會發現自己被越來越多的信息或者事實所包圍和困擾,難以決策和行動,你反而會更依賴你信得過的、有思考能力的人的判斷。
關於大四要不要實習的話題,假如小芳同學是這樣歸納和思考的:
有了這個框架,小芳就很容易做出決定,如果決心考研的話,就不去實習,專心複習。
如果不準備考研的話,那麽她就應該通過實習積累工作經驗,至於她擔心的劣勢和威脅,隻要仔細想想,也可以做出結構化應對辦法。
我們上麵用的兩個思考框架,一個叫SWOT分析,一個叫問題對策,這些分析方法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框架是讓思考變得有條理的工具,好的框架可以幫助我們整合事實,快速得到結論。這也是我們在《學會獨立思考:學習篇》這本書中為大家分享很多思考框架的初衷。
有些人會認為一個好的思考者是天生的,事實是思考的能力是可以訓練和培養的,和其它學科學習一樣,需要你付出艱苦的努力。
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就好像學騎車,學遊泳,也許一開始很擔心學不會,但是很快你就發現自己能學會。當你反複利用一些思考框架解決特定問題的時候,你的思考能力還能不斷進步。
高效的思考者並非在思考過程中不會遇到阻礙,也不是不會被打斷,而是經過練習他們學會了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去應對各種局麵。《思考的藝術》這本書指出了會思考的人和不會思考的人之間的區別。
把上表的“好的問題”改成“好的數學題、好的議論文”,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我們原來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考方式。怪不得有些人更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原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家就在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思考訓練。
那些更依賴別人的參考答案的同學,付出的代價就是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啊。
互動練習
案例:
我的專業如果學曆高就業就有優勢,我又是女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性別歧視”。另一方麵,我也在準備考研,同樣是壓力山大,感覺前途渺茫。曾一次又一次地問過自己,就業與讀研哪樣適合我。可是心中的答案像六月的天氣一樣多變,讓我很是痛苦。我想自食其力,但又想學習新東西,開闊眼界。各種矛盾,各種困惑,讓我每天晚上都失眠。我該如何抉擇?我該如何知道什麽是自己想要的?什麽是適合自己的?大叔,可以給我點建議嗎?
怎麽才能真的一棍子打醒自己?想好好地創業試試,卻連一份策劃都寫不出來。想做好組織者,卻老是偷懶,自己又膽怯。大四了,依舊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麽?事務所可以學到東西但很累,銷售或市場可以接觸更多的人,但壓力太大。我不想跳來跳去,但又做不了決定。我太弱了是吧?
問:
如果你是這位女同學,你如何用SWOT分析自己在大學該不該考研?如果要考研該如何一步一步準備?試試用問題對策表寫出你的想法?把你的分析發長微博@秋葉或@西安黃鑫,有意思的我們會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