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和體育鍛煉一樣是可以訓練的,但是就像跑步一樣,很多人一開始興致勃勃,很快就沒有然後了……

這是為什麽呢?因為累嗎?和跑步一樣,堅持是蠻累的。但是和跑步不一樣的是:跑步似乎是你下了決心就可以開始的,但是批判性思維似乎很燒腦,不能簡單非黑即白來判斷問題。

而人的心理天生就傾向於喜歡簡單化的答案,全世界都一樣。

不信?那我先講一個故事讓你們分析一下。

小明的家庭條件不錯,父母是當地的公務員,且有一定的人脈和影響力。小明一進大學,爸爸就通過關係找到學院的老師,一起吃了飯並送了禮物,希望能夠對小明的學習和生活多多關照。

學院的老師和小明爸爸建立關係後,也開始在學習和工作中有意識幫助小明,他很快被指定為班長,遇到困難時老師會更多指導他如何做,在工作中小明表現也的確不錯,老師又讓他加入學生社團,並很快成為一名部長。

在知道小明某門考試成績可能不理想的情況下,小明爸爸又主動聯係了老師,確保了小明這門功課及格,當然小明因此拿到了獎學金,順利從入黨積極分子成為預備黨員。

小明自己也非常努力,在學習、社團、實習工作中表現也的確不錯,老師們也非常高興把更多的榮譽給小明同學,在畢業的時候,借助父親的人脈,加上大學四年積累的漂亮經曆,小明在爸爸安排下去了一家非常難進的大國企上班,待遇也不錯。

如果你沒有學習批判性思維,也許你的分析模式是這樣的:

靠,又一個拚爹的,這個社會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如果你學過批判性思維,也許你的思考層次會複雜一點點,現在請進入思考時間:

1.小明爸爸的行為是道德的嗎?

2.如果你認為小明爸爸做得不對,那麽他錯在哪裏?

3.那又假如你有這樣的一個爸爸,你會拒絕他的幫助和安排嗎?

4.如果你不會拒絕,你又認為他這樣做不道德,那你有資格批評他嗎?

顯然小明得到了一個相對不錯的結果,但是整件事情也損害了其他的人公平競爭機會。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別人頭上,我們很可能會在微博上加以譴責,但回過頭,也許我們內心深處會抱怨為什麽我的爸爸不是小明爸爸?

你看,上麵的問題很可能讓你已經陷入了一個“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道德困境。

你看,如果要回答清楚這樣的問題,就需要用到批判性思維。但一涉及批判性思維,思維的複雜程度馬上大大提高,俗稱進入“燒腦”模式。

可生活中很多問題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或者你很難得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這些問題需要你自己慢慢去思考,批判性思維不會簡單告訴你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如果你要麵臨很多艱難的選擇,批判性思維會幫助你決定哪一個最不壞。

不僅僅如此,一個人如果想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主見,也必須形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因為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家庭、同學、社會、文化的影響,這些影響會造成不是我真正想做某件事,或者我真正認為這樣做是合適的,而是我覺得我做這樣的事情會被我周圍的人更加認同。

如果萬一我周圍的人認同的信念和我個人的想法不同,我就會陷入糾結。批判性思維會幫助我更好地梳理我和周圍人之間的想法差異,從而讓我更好找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準則,使自己活得更從容。

看起來批判性思考能力是如此有用,但讓人吃驚的是,很多人會主動放棄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訓練機會。這是怎麽回事?

在一場心理實驗中,研究員給一批學生幾道很難的題目去做,這些學生在嚐試解題過程中倍感困難而不得不放棄。但是這個實驗的亮點在於:當研究員再次給他們提供不是那麽難的題目時,他們不會再真正努力求解,而是很快放棄了。

當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沒有馬上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他往往就會放棄對這個領域的堅持。批判性思維聽起來高大上,但訓練辛苦,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增加自己大腦思考的負擔,而且成效不能立竿見影,有些小事你認真了還被身邊的人笑你瞎較真,所以大部分人會主動放棄對批判性思維的練習。

其實類似的道理也不僅僅停留在學習批判性思維上,本書作者秋葉大叔學英語的經曆,其實就是類似的。當秋葉老師在大學學英語聽力和口語遭遇挫折後,在內心深處就放棄了征服英語的努力,隻是裝著在學習而已,這種內心處於消極狀態的學習效率很差,一直到今天秋葉大叔的英語能力都很差。

不過一個人不去學批判性思維模式,那麽人還是要思考的,那他更可能會養成消極的依賴性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輕信或者盲從模式。

如果你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再看看本節開頭的例子,你猜大部分人會選哪個答案?

A.自己看書查資料,搞清楚我是小明應該怎樣做合理?

B.大叔,你能不能告訴我這種情況我該怎麽做?

好了,現在的問題是,你到底準備艱苦練習,還是輕輕鬆鬆做一個裝睡的人?

互動練習

學習批判性思維,首先就得訓練自己用不同角度去思考別人會如何認識這個問題,避免自己的思考陷入狹隘。請試著填寫下表,了解你和你周圍的人在對大學談戀愛問題認識上的差異。

把你的調查結果發長微博@秋葉 或@西安黃鑫,好分享我們會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