蛺蝶科中多是中等身材,常在花間往來,有時集在樹枝上,有時在河邊砂礫間徘徊的蝶。這科有一種應該特別說明的特征,就是:前肢退化,爪闕如。屬於蛺蝶科的,現在已經知道的,全世界共有五千多種。現在把這科內有特性的兩三種蝶,簡略地介紹一下:
小紫蛺蝶
小紫蛺蝶(Apatura ilia f. substituta)是兩翅張開達68毫米左右,中型的美麗蝴蝶。雌有橙黃色的翅;雄的翅是黑褐色,中室是橙褐色,此外再加黑色、橙色及黑褐色的斑紋。有時靜止在柳葉上,誇耀似的將兩翅開合不停。這好像要將美色來引誘雌蝶。若鳥及其他動物近去,立刻豎起翅膀,做準備飛翔的姿勢。它們翅上的黑褐色,能因太陽光線的方向,變成各種紫色閃光,直到頗遠處都能看到。雖沒有人看見這種蝶吸食過花蜜,但知道它們也要舔食糖汁的。因為曾有某采集家用糖汁誘捕蛾類,而連這種蝶也捉得了。那麽究竟吃什麽度日呢?答案是:好像是吸收樹幹的液汁,但最喜歡的還是動物的腐肉,貓、狗、鼬鼠等屍體的肉汁,是常食的佳肴。據哈蒙斯博士說:用臭氣熏天的牛酪,可將這種小紫蛺蝶誘來。它們有時集在牛糞、馬糞和別的獸糞上。若炎熱的夏天,也有在森林中小河邊喝水的。有時,靜靜地停在高高的樹梢頭,等待同類飛近來。若雌雄相遇,就立刻飛起跟了去。我們若利用它們這種特性,將網引誘,倒可捕獲許多。現在大都會附近,這種蝶逐漸減少。像倫敦、柏林、巴黎等地方,隻能在博物館看它們的標本,野生的很難遇到。它們的幼蟲,綠色、頭部有兩隻長角,要吃柳樹的葉子。
赤紫蛺蝶(Hypolimnus missppus)是熱帶和半熱帶地區的蝶,我國南部一帶常能看到。它們雖從東洋一直分布到阿非利加,但不論哪處,數目總不多。這蝶有趣的地方,就是雌雄異形:雄蝶兩翅張開,隻60毫米,但雌蝶卻大得多,有90毫米左右。雄蝶呈橙色的翅,上麵散著白色的斑點,雌蝶是紫藍色,前翅前緣及翅端的大半是黑色,斑紋是白色及黑色,脈和外緣也是黑色。雄蝶的色彩和斑紋大概相同,但雌蝶呢,即使是一母所生,色彩和斑紋也大大不同。這事卻苦了采集家,有時竟錯誤加上各異的學名。它們的色彩和斑紋要這樣變化,的確好像另外有某種理由。就是:這種雌蝶和一種樺紋斑蝶很相像,在野外看到,簡直難以分別。若製成標本,容易辨別,樺紋斑蝶的雄蝶後翅有臭腺,而它們隻有黑紋。樺紋斑蝶也是我國閩廣一帶最普通的蝶,能滲出一種毒液,從各種動物的追擊中逃出。而赤紫蛺蝶的雌蝶,就模仿它們,也想同樣逃出食肉性動物的虎口,這就是赤紫蛺蝶的色彩和斑紋有種種變化的原因。它們的幼蟲,專吃一種雜草馬齒莧的葉,所以倒是一種益蟲呢!
赤斑蛺蝶(Aroschnia leveana)是當春雪融淨後,就在森林道上,或飛或止的小蛺蝶。所以它們是蛺蝶中最早出來的一種。兩翅張開有三四十毫米左右。翅黑色,分布在我國北部一帶。這種蛺蝶的特點就是:它們的色彩和斑紋,因生長時的溫度高低而變化。這種蝶每年發生兩回,四五月裏出現的,翅黑色,上麵有橙色斑點散布著,這叫作春型(forma levana),七八月裏出現的,翅全部黑色,上有八字形的白條,這叫夏型(forma prorsa),像這樣變換色彩的,叫作氣候的二型。第一回蝶是由越冬的蛹所羽化,而這種蛹,便是夏蝶所產的幼蟲所化的。當初被它們的換形術瞞過,連采集家都認為是兩種蝶,替它們各自取了一個學名。最初揭破這個秘密,發現春型、夏型原來是同一種的人,是德國道爾夫馬矣斯台爾氏。那位有名的華斯蒙教授是這樣說明的:春型是祖先形,而夏型是因氣候變化而來的後得形。大概當冰河時代,這種蝶全是春型,後來,冬季縮短,氣候漸漸暖起來,夏型方才發生。所以有一個有趣的實驗:我們如其把應該成夏型的蛹捉來,放在冰箱裏,那麽它就化成春型了。反之,要將春型改成夏型,雖不是不可能,但手續比較麻煩。而且,還可由增減溫度,人工地造成種種中間型的赤斑蛺蝶來。可見自然界是有種種變化的,現在還在不斷地進行。
赤斑蛺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