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事情講得既嚴峻又具體,按照我上麵說過的老子的思維節奏,又要平平心氣來仰望一下他的精神燈塔了。
這次,他要換一個角度來描述道。原文是——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這裏有一個重要而複雜的字:“樸”。這個字,在老子哲學中有特殊地位。大家一定記得,在第十九章裏有“見素抱樸”的說法;在第二十八章裏有“常德乃足,複歸於樸”的句子,這個“樸”就帶有歸結性的意義。到了這一章,“樸”的地位更高了,幾乎成了“道”的代稱。
那麽,應該怎麽理解這個“樸”?明代釋德清在《老子道德經解》中說:“樸,乃無名之譬。木之未製成器者,謂之樸。”現代陳鼓應取義較近,說“樸是沒有雕琢的木”。但是,漢代的王逸在注《楚辭》時,把樸說成是大木頭:“條直為材,壯大為樸。”而現代高亨則認為“樸”是樹根。
這種種說法,都離不開木:無名之木、未製之木、未雕之木、壯大之木,直至樹根。我認為,老子比較看得上的,是無名之木、未雕之木。但他倒不怎麽在乎木,而在於無名、未雕這兩個特性。
因此,當我在老子的論述中看到這個“樸”字時,腦子裏出現的是這樣一個概念:一種無名、未雕的存在。但這樣一個概念不適合出現在翻譯中。為了譯文能保留老子文句的凝練美,我在另一個譯本中仍然讓這個“樸”字單獨出現,打一個引號,表示這是一個“單字命題”。但這麽一來,似乎留給了現代譯文一個未化的硬塊,所以有的研究者就用了“真樸”這個詞,有一點解釋的成分。但是,“真樸”在古今漢語中都顯得生疏,因此我就用了很普通的“質樸”一詞。我希望讀者明白,這很像形容詞,卻更靠近名詞,是指一種質樸的存在,也就是前麵說的那種無名、未雕的存在。
老子認為,道,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因此,他喜歡用“樸”來映襯道。
在這一章,老子還說,道不僅“樸”,而且“小”。這個“小”,我翻譯成了“幽微”,是指道“不顯大形、細滲暗處”的特點。
對此,老子又做了一個說明,道像普降甘露一般滲灑天下的時候,對民眾來說,不必分配,有一種“自均”功能,也就是自然地均衡、公平。
自然地均衡、公平,這正是“道法自然”的結果。大道以一種最自然的方式滲透處處、滋潤萬分,因此不僅目標是自然,方式也是自然。就像旭日明月、春風化雨,天下萬物對它們的獲取和分配都是“自均”。天下萬物都能“自均”,這也是“無為”的理由之一。
做了這麽一番解釋,就可以進入翻譯了——
道,永遠是無名、質樸、幽微的,但天下沒有誰能讓它臣服。相反,侯王如果能夠守住它,萬物將會自動服從。
天地相合,降下甘露,民眾不必分配,也能自然均勻。
創造之始,就有了各種名稱。既然有了名稱,就該知道限度。有了限度,就可以避免危殆。
道為天下所歸,就像川穀歸於大海。
這一章,老子對道的特性羅列了六項:一、無名,二、質樸,三、幽微,四、萬物服從,五、自然均勻,六、天下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