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不少名句,由於言詞簡約,讓後人產生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每一種理解都很深刻。這種奇特現象,應該歸功於他引導的等級。引導在高處,連岔道都有風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這一章的句首:“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一句,至少有以下五種解釋:

一、天下都知道美為什麽美,那就醜了;都知道善為什麽善,那就不善了。(較普遍的解釋)

二、天下萬物,兩端生於一致,因此有了美就必有醜,有了善就必有不善。(王夫之的解釋)

三、把美和善誇耀得天下皆知,那麽,醜和不善一定就會緊跟著來了。(範應元的解釋)

四、為什麽人們能夠知道美之為美,善之為善?因為有醜和不善的存在,產生了對比。(陳懿典的解釋)

五、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陳鼓應的解釋)

這些解釋都很有意思,除了王夫之是在整體上論述這句話的哲學背景外,後麵幾種似乎都顯得過於平穩,把我們初次讀到這個句子時的心理衝擊力大大降低了。

老子這句話,從語氣看,是在極言從美到醜(惡)、從善到不善的急劇轉化。老子喜歡這種近距離的強烈反差,因此如果拉回到尋常思路,雖然在邏輯上合理,但不符合他的“斷言結構”。

我想保持他強烈反差的“斷言結構”,也就是偏向於“當天下都知道美那反而就醜了”的說法,但必須找到走向反麵的原因。我認為,原因就在“美之為美”這四個字。“天下皆知美”,已經很誇張;如果進一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問題就來了。所謂“美之為美”,也就是美為什麽稱為美的理由、標準、定位、訣竅。這麽複雜的問題如果“天下皆知”,那一定是有一種通行天下的規範。當美有了“天下皆知”的規範,那當然就是醜了。美是這樣,善也是這樣。

這裏出現了兩條界限。

第一,有美、有善,當然是好事,但不必去設定它們的成因和規範;

第二,即使設定了,也不要推行天下。

如果無視這兩條界限,美和善都會變質。

直到今天,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糊塗的,總以為要張揚美和善,就必須做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殊不知,美的起點是天性和創造,善的起點是良知和大愛,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因此,不可能出現天下共規。如果出現了,那一定已是反麵。

我的翻譯就是這樣來的:“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的定位,那就醜了;都知道了善的定位,那就惡了。”這裏的“定位”,也可以更換成“規則”、“訣竅”。

接下來,老子就要進一步展現他相反相成的“斷語結構”了。這些短句都很精彩,應該能夠背誦——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二十四個字,幾乎用不著闡釋。需要說明的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湖南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書甲、乙本中,原先通行的“高下相傾”作“高下相盈”。有些研究者認為,應該是“盈”,通行本改為“傾”是為了避開漢惠帝劉盈的名諱。一個“傾”字,表示高下之間互相依賴;一個“盈”字,則表示高下之間互相包含。兩種意思都很好,但我本人更願意選擇的,倒是互相依賴。為何依賴?因為從高,我們更能知道下;從下,我們更能知道高。由此,我的翻譯是:“高和下,互相證明。”

另外,在這二十四個字之後,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中還有“恒也”兩字,意為“永遠是這樣”。我在翻譯時,考慮到語勢,選擇了帛書之前的通行本。

既然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之間,都是互相生成的,那麽,人就不要根據它們的表麵差異去胡亂折騰了。你要無中求有嗎?你要難中求易嗎?你要短中求長嗎?你要在高下前後之間整一個勝負輸贏嗎?老子說,它們本是一體的兩麵,又在時時轉化,實在犯不著人去橫加幹預。這就出現了下一段話——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是老子對自己思想的鄭重概括。由於出現在前麵一連串相反相成的聯句之後,其實也就說清了“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理由。高亨在《老子正詁》中說這兩段文意不相連,我的意見正恰相反,是緊密相連的。我對這段話的翻譯是:

因此,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讓萬物運行而不去創始,讓萬物生長而不去占有,有所作為也不要自恃,有了功績也不要自居。隻要不自居,功績也就不會失去。

為什麽“無為”?因為自然在“為”。為什麽“不言”,因為自然在“言”。那也就是說,“無為之事”,是自然在做的事;“不言之教”,是自然在講的課。既然如此,人們哪裏還說得上創始、占有、自恃、自居?隻要不是這樣,它總在。

這裏又出現了“聖人”這個概念。老子把“無為”、“不言”的人稱為“聖人”,表明他所說的“聖人”是遵循自然的人,是效法天地的人。顯然,這與人們所熟悉的儒家的“聖人”標準,有很大區別。

陳鼓應在《老子注譯及評介》中就此說了一段話,我很讚同,且引述如下:

儒家的聖人是典範化的道德人;道家的“聖人”則體任自然、拓展內在的生命世界,以虛靜、不爭為理想生活,鄙棄名教,揚棄一切影響身心自由活動的束縛(甚至包括倫常規範在內)。道家的“聖人”和儒家的聖人,無論對政治、人生、宇宙的觀點均不相同,兩者不可混同看待。

老子被後世道家奉為“無上先師”,因此他說的聖人符合陳鼓應所論述的道家聖人範疇,也可以說是道家聖人的最早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