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席卷了“德”、“仁”、“義”、“禮”這些流行的大概念後,又要返回到道上來了。這次,他要給道一個新的代稱,那就是“一”。這個“一”,給天、地、神、穀、萬物、侯王都帶來了很好的氣象,避免了各種危難。最後總結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關係,進一步展示了道。
原文是——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以一個“一”字來提領世界,提領天地大道,實在是氣度非凡。這種觀念認為,世界本是一體,起於一,歸於一,萬千線頭都綰結於一。把世界歸於一體,天就清了,地就寧了;如果不歸於一體,就會天崩地裂。“一”是最小的一位數,最小的數居然能收納世界,可見低賤是高貴的根基。
翻譯如下——
從來所謂“得一”,是這樣的:
天,得一而清明;
地,得一而安寧;
神,得一而顯靈;
河穀,得一而充盈;
萬物,得一而滋生;
侯王,得一而天下公正。
推而言之,
天不清明,怕是要崩裂;
地不安寧,怕是要地震;
神不顯靈,怕是要消失;
河穀不充盈,怕是要枯竭;
萬物不滋生,怕是要滅絕,
侯王不公正,怕是要敗政。
由一聯想,
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根。
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不就是以賤為本嗎?難道不是?
因此,過多的美名就會失去美名,
不願要琭玉的高貴,寧肯要落石的堅硬。
歸於一,很容易導致侯王獨尊,但老子的引導恰恰相反,要侯王由“一”而領悟“正”。這是因為,“一”是一種沒有旁支、沒有添加的單純,這種單純裏沒有“邪”,隻有“正”。老子認為,走在“正”路上的侯王不僅不會獨尊,反而謙卑起來。他說,曆來侯王唯恐人們把尊榮和“不正”聯係在一起,總是以卑辭自稱,例如“孤”、“寡”、“不穀”等等。“不穀”的說法可能大家不太熟悉,這也是帝王們故意用的一個自貶之詞,因為“穀”在古代有“善”的意思。連帝王們都不得不如此,可見自處低下是長存之本。歸一,就是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