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全文,又叫《道德經》。這一章,他真的要把“道”和“德”連在一起講。這是他論道係列的新篇章。

先看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前麵兩行是一個完整的長句,如果用現代語文習慣來表述其間的邏輯,可以倒過來說:為什麽世間萬物都那麽尊重道和德呢?因為它們都是由道生成,由德養育,才成形成勢的。

由道生成,由德養育,這種說法就牽涉到道和德的性質和功能了。

首先,道和德的內容是高度一致的,因此麵對萬物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承接和延續。

其次,它們的地位和形態有點區別。道是創建,德是守護;道是啟悟,德是實行;道傾向動態,德傾向靜態;道橫貫千裏,德打理院落。

再次,道麵對宇宙天地,德麵對人生人倫。陳鼓應說,德是經驗化、人生化的道。

總之,道和德,為體為用,互為表裏,互相生成,誰也離不開誰。我與陳鼓應的看法略有不同,認為道並沒有把任何與人生有關的內容都交給德,道也明確參與人生,建立了人間大道。

老子在這一章中,又說了道和德備受尊重的原因,那就是不命令萬物,隻尊重自然。

這樣,道和德在養育萬物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一種默契、一種共識,當然,也可以說是形成了一種“道德”,那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把它稱為“玄德”,也就是深遠的玄秘之德。這種“玄德”,後來也成了中華文化的默契和共識。

這一章的譯文是——

道生萬物,德育萬物,並使它們成形、成勢。

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尊道貴德,因為它們從不給誰下令,一切出於自然。

於是,滋生萬物,養育萬物,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護之。

生成了萬物而不占有,養育了萬物而不自恃,執掌了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稱為“玄德”。

這一章的原文,還有一個詞語上的說明。文中講到萬物有一個成長過程,其中出現了一個惹眼的字“毒”。這裏的“毒”,就是“熟”。高亨說,“毒”也應該讀作“熟”,兩字在古代某些場合因為音近而通用。前麵那個“亭”字也一樣,因為音近而與“成”通用。這一來,文中的“亭之毒之”也就成了“成之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