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嶽恒山向東南逶迤而下,在山西東北部撒下了五座山峰,五峰拱衛連綿,圈出一塊三百平方公裏的地方,這便是國內外聞名的五台山。
山區以台懷鎮為中心,分成台懷、台內、台外三個層次,像三個漸大的同心圓。在這個奇妙的同心圓內,由近而遠,在山頂、穀底與密林中分布了五十七座紅牆黃瓦的大小寺院,這裏曆來是海內外佛教徒朝聖的地方。那披著青鬆與白楊的岡巒,那映著鮮花與綠草的山泉,那陣陣的鬆濤和著悠悠的鍾聲,那綠茸茸的草地襯著古廟琉璃瓦上的夕陽,那從山穀裏吹來的習習涼風,使這塊小盆地的溝溝窪窪裏,到處都有美的色彩與旋律,形成一個遊覽與避暑的勝地。
遠在東漢永平年間佛教傳入我國時,有兩位從印度來的和尚,雲遊中國後,看中了這座山,便上書皇帝,說釋迦牟尼在經書上說,文殊菩薩的道場原來就在中國的五台山。於是皇帝便恩準在此修廟,從此曆代香火相傳,極盛時廟宇竟達三百多處,地方誌上有此記載。
至於這山的風光之美,氣候之好,又別有一段傳說故事。說當年文殊初到此山時,酷暑難熬,風沙蔽日。有人說,東海龍王那裏有一塊“歇龍石”,隻要借來鎮山,便可玉宇澄清,暑氣永消。於是文殊便去龍宮,指名要那塊歇龍石。老龍王說,隻要你拿得動,便拿去。這文殊就施展法力,口中念念有詞,一塊偌大的青石便縮成一粒小丸,飛入他的袍袖,帶回五台山。
可是那外出的小龍王回來時,發現丟了歇龍石,怒氣衝天,便追到五台山區,四處尋找。它將巨尾一掃,就把五個峰頂都削成了平台;利爪亂刨,在山頂上翻起無數黑石,至今這些石塊還遍布滿山,人稱“龍翻石”。當然文殊自有對付它的辦法,一聲咒語,便飛起兩座山,將這條惡龍鎮壓在山下。現在五台山北麵的繁峙縣境內有一處秘魔崖,便是小龍王的被囚之處。製服了小龍王之後,文殊將清涼石安放在一個山坡上,蓋起一座清涼寺,從此這五台山真的成了一個清涼世界。
這自然是傳說,但這個美麗的傳說,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和改造自然的威力。去年八月,我曾專程去造訪過那塊清涼石,它高與人齊,如炕麵之大,麵青色,有雲紋,人坐其上,頓生涼意。這麽大的物體卻安安靜靜地躺在一座大寺廟的院中,真不知它是怎樣來的。
五台山的絕妙之處,是氣候清新涼爽,所以又名清涼山。去年,正當酷暑季節,我們一進五台山,便立即被摟進了一個清涼的懷抱裏。這裏多的是青鬆、白楊,在台懷穀地南端有一寺,叫鎮海寺,寺前寺後遍植古鬆。這些鬆也長得奇,孤高的幹子直指天穹,到頂上又橫生出枝葉。深深的綠,濃濃的蔭,在這濃蔭的庇護下,陣陣鬆濤,將人們身上的汗、心中的熱,滌**得一幹二淨。
在穀地北口有一寺,叫碧山寺,這裏是白楊的世界。寺門前,有一片深幽的白楊林,它們一出土便密匝匝地擠在一起,細枝闊葉交錯連理,風來枝搖葉動,將一輪烈日的熾焰篩成一縷縷的絲,一點點的亮,給人一種愉悅的清涼。這兩寺之間還有南山寺、顯通寺、梵仙山、黛螺頂等,皆無寺不樹,無山不林,四圍遠接天際的山頂高坡上全是層層的白楊、茫茫的勁鬆和如氈似毯的草叢。整個小鎮,連同穀裏的人、車、馬、房,還有那幾十座寺院,一起被淹在這冷綠的大盆裏,哪還有一絲的暑熱能偷存下去?
除樹多之外,這裏的水也不少,台內各山各寺就流淌著泉水四五十處,清涼河水環繞台懷流過。說它是河,倒不如說它是一匹飄動的錦緞。這河很淺,卻寬。它不咆哮,也不喊叫,隻是在穀底穿樹林,繞古寺,一路輕輕地歌唱著流去。人們在兩岸的各處寺廟遊覽時,總要在這清涼河上穿行,這河水給人們一種涼意。
台懷鎮口有一泉,名“般若泉”,泉眼圓亮如鏡,水質沁涼宜人。清康熙、乾隆先後十五次上五台山,都是專飲此水。現據化驗查明,其中含有七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是一種極好的礦泉。顯通寺大院裏有一泉,依山勢從上落下,流過院心,又一直淌到寺外的石板路上,亮亮的,像一條項鏈。
你若來到這裏,可以蹲下來,引頸親吻一下這來自地心的清涼,也可以像孩子一樣,雙手提鞋,赤足踏行在清波洗漱著的石板街上。一種無名的涼意會爬上你的雙腿、你的腰身,慢慢地彌漫了你的全身,直至心田。濃蔭已將烈日從天空隔去,清泉又將新涼從地下送來,好一個清涼世界。
五台山的清涼,自然不是那塊清涼石的魔力,實因地勢高,暑氣很難爬上它的山腰。它的五個台頂都在三千米左右,其中北台高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華北的最高峰。我們遊完台懷鎮各處後,乘上一部輕車,在這幾個台頂之間飛馳,感到兩肋生風,通體透涼。
路是極險的,左曲右彎,常常將碰壁而猛折,似落溝又急轉。這時樹也沒有了,林帶已落到了身下,成了山的圍裙。坡上有五光十色的山花,山頂有朵朵飄浮的白雲,有的雲朵飛過來,攔住車的去路,闖進車廂纏住我們的胳膊和腿腳,臉上也給抹了一層輕輕的濕意。坐過飛機的人,在那個封閉的空間裏,哪能體驗到這種神仙般的滋味。
這時從車窗裏看出去,盡是一座座連綿平緩的山頭,要知每個台頂都有上百畝油綠綠的平灘,這是絕好的高山牧場。附近幾省的騾馬牛羊,每年盛夏都要趕來這裏避暑放牧和進行交易,人稱“騾馬大會”。這裏既有山地起伏的旋律,又有草原遼闊的情感,如果在山頭上靜坐一會兒,看山下的廟、眼前的雲,聽林間的泉,沐浴那習習的風,就會得到一種特殊的、美的享受。從這數千米高的台頂到那飛鳥盤旋的穀底,從台懷鎮這一點圓心,到周圍三百平方公裏的山川,這是多麽大的一個清涼世界啊!
自然除了好山好水之外,在這個清涼世界裏還有好看的,那便是廟宇。到底是在佛家的聖地,這裏的廟不但多,而且大得驚人,無論哪座寺院,動輒左右連院,前後數殿。一座顯通寺,竟占地一百二十畝,有殿堂四百餘間。塔院寺有一座大白磚塔,高達二十一丈。還有一座木塔是放經書的,能轉動,另有一座殿將它裹在其中,取高處的書時,要到二層殿上伸手去拿。金閣寺裏有一尊菩薩,高二十七點七米,他一人就占了兩層殿,要看他的臉麵也得上二層樓去。而這裏許多寺又都修在半山上,鑿坡為級,凡一百零八個台階,披雲掩綠,形若天梯。
第二個可看的,便是這廟宇內外的奇景。台懷鎮最高處的菩薩頂上有一座殿,名滴水殿,它那琉璃瓦的屋簷,別說陰雨天,就是晴天,也淅淅瀝瀝地往下滴著水珠;顯通寺裏有座銅殿,是用五十噸銅鑄成的;又如無梁殿,殿無一木,全磚到頂;明月泉,泉如碗口,可鑒星月;寫字崖,崖本無字,水流則見;千佛洞,洞內怪石,如人髒腑;等等。在台外,還有兩件國寶,就是如今全國僅存的兩座唐代建築,曰佛光寺、南禪寺,在這兩座寺廟裏,你可以欣賞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廟宇建築和佛像彩塑。
當盛暑難熬時,來這個清涼世界裏,參觀古建築群,遊覽好山好水,增長曆史文化知識,聽取美麗的傳說故事,實在是一件快事。
去五台山,有南北兩路。南路從太原市轉五台縣城至台懷鎮,凡九十公裏,一路山勢較緩,是在不知不覺中漸漸登山的。北路從山西省繁峙縣的砂河鎮,經鴻門崖天險,隻四十六公裏,坡陡路險,天氣亦變化無常。我們登五台山是在去年八月裏,從南路上山北路下山的,當我們沿著急速下降的公路,落到砂河鎮時,便又渾身汗津津的,我們從清涼世界又回到了炎熱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