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學的時候,學的都是太陽係裏有九大行星,除了前文提到的八大行星以外,最外層還有冥王星。但冥王星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踢出行星範疇,降格為矮行星(Dwarf planet)。

很多人對於冥王星被踢出行星的行列表示反對,但根據行星的定義,冥王星被踢出去一點都不冤,為什麽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冥王星太小了,還不如月亮大,它的質量是月球的六分之一,體積是月球的三分之一。如果你體重是100斤的話,到冥王星上旅遊,踩在體重秤上,隻會顯示六七斤重,一蹦就能蹦幾十米。

但個頭小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不然比冥王星大的月亮怎麽不是行星呢?作為行星,有幾個要求:第一,它公轉軌道的核心必須是一顆恒星,太陽係裏的行星都繞著太陽公轉。月球是繞地球公轉的,所以月球不是行星。第二,該星球必須是球形的,譬如很多彗星其實是繞太陽公轉的,隻不過公轉軌道是很扁的橢圓,但彗星大多是大石塊,自身引力不夠強,沒有把自己塑造成球形,因此彗星也不是行星。第三,這顆星球在自己繞太陽運動的軌道上必須是最大的。冥王星的問題就出在這裏,在冥王星繞太陽運行的公轉軌道附近,有一個天體非常密集的盤狀區域叫柯伊伯帶(Kuiper belt)。也就是在冥王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附近還有很多天體,而在這些天體中,冥王星並不是最大的。離冥王星比較近的,是海王星軌道之外的鬩神星(Eris),鬩神厄裏斯是古希臘神話裏的糾紛和爭吵之神,喜歡在敵對勢力中散播謠言,就叫她挑撥離間之神吧。連挑撥離間之神的質量都比冥王星大,而且這一區域中跟冥王星大小差不多的矮行星還有很多,例如鳥神星和妊神星。如果把冥王星納入行星範疇的話,行星就不止九個了,估計到十五六個都沒問題。

綜上,因為冥王星不是自己地盤裏最大的,而且有很多天體跟它的大小差不多,都夠不上行星的資格,所以冥王星被踢出了行星之列。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學校裏學習的一些常識省去了很多信息,導致我們對於太陽係的基本認知有問題。比如,我們小時候聽到九大行星的概念,就以為太陽係裏挺空的,但其實太陽係裏的星辰多如牛毛。

冥王星被踢出了行星行列,太陽係裏隻剩下了八大行星。但最近,天文學家們相信,冥王星的位置再往外,應該真的有第九大行星。

原因是找到了一些軌道非常奇怪的小行星。2003年有一顆叫Sedna的小行星被發現。它距太陽非常遠,大概有1000億千米,公轉周期極長,大概是1萬年,且軌道極其狹長。除了Sedna以外,還有一堆類似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的軌道都很狹長,還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特點,就是它們的軌道盤麵都跟原本八大行星的軌道盤麵有一個傾斜的角度。這就奇怪了,為什麽那麽多大軌道的小行星,會有一個共同的傾斜角度呢?在研究了所有可能性之後,天文學家們覺得隻有一種可能,就是在小行星的外麵還有個挺大的行星存在。因為這個大行星的引力比較顯著,所以影響了這批小行星的軌道,讓它們發生了軌道傾斜。

根據計算,這顆第九大行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5~10倍,公轉周期大約是1萬年,但目前還沒有被找到。真要找到它,大約還要10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