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走到2020年1月27日。

我想起自己曾經寫過這麽一段話:橫跨青春的歌最動聽,附著回憶的東西最動人,一起看的電影最銘心,陪伴許久的人最珍貴。

每一個少年,在年少時都會有一個偶像。開心時看著他,失落時看著他,從他身上汲取力量。他仿佛一直在努力,用他的方式激勵著我們。而我們也早已經習慣,看著他在舞台上或者在球場上,揮灑著自己的汗水和熱血。這種習慣讓我們覺得,隻要他還在,我們就好像也不會老去。

我的偶像是科比。

附著回憶的東西最動人,陪伴許久的人最珍貴。

他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

但時間最無情,悄然帶走那些人,帶走我們的習慣。

曾經每年出一張專輯的人,不再唱歌了;曾經一起看電影的那個人,不在身邊了。

而這一天,在一場飛行事故中,科比離開了。

我的回憶,就此缺了一塊。

這是那天夜晚邊流淚邊寫的。

2002年,科比24歲,自在如風,三連冠最後一年。那年我剛剛接觸籃球。說實在的,那時並沒有那麽喜歡他。我那時還小,還不知道這個人會陪伴我很多年。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沙克東遊,同韋德一起奪冠。一時間人們都唾棄他,恨他,湖人隊也一同跌入穀底。那時的我,不知道為什麽,很想看看這個人會怎樣打碎所有的質疑。

我不知道科比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有沒有在深夜糾結掙紮過。

但是踏上球場的他,用不可思議的表現征服了質疑他的人。

連續4場50+,三節62分,接著就是不朽的81分。

我突然熱愛上這個人了。

因為他在球場上沒有放棄過,並且一次次地創造了奇跡。

那年是2006年。

然後就是不朽的2010年奪冠,黃綠大戰。

我在電視機前大氣都不敢出,我想象著科比一次次戰勝自己的傷病,一次次從痛苦中站起來,一次次徹夜苦練,就是為了這次奪冠。隔著屏幕我都能看到科比的眼神裏帶著火,他奪冠後跳上場邊解說台,構成了一幅永恒的畫麵。

在屏幕這頭的我淚流滿麵,給朋友打電話的時候發現他也在哭。

我終於明白我們為什麽會哭。

我們長大了,我們懂得了生活有多難,隧道有多黑。我們會放棄,我們會絕望,這個從我懵懂時就出現的男人,居然沒有放棄,居然連一點放棄的念頭都沒有。

他是多麽倔強、多麽偏執。

後來他敗給了傷病。

跟腱斷裂。那時候所有人都說,如果隻有一個人可以從這種傷病中恢複過來,那隻有科比了。我們花了三年,或許科比自己也花了三年,才坦然接受了這個結果。

2016年,科比退役。

在退役的那場球賽中,他得了60分,其中的偉大不用贅述。這個視籃球為生命的人,在自己即將告別籃球的時候,用了自己的全力,做了英雄般最偉大的退幕。

這是一個從未放棄的人啊。

手指傷了就兩個手指纏在一起,脫臼了直接掰回來繼續戰鬥;全世界都與他為敵的時候,他從不退縮,生生要把所有人的不看好打回去;他研究所有的進攻技術,但不僅僅是進攻,他的防守也沒有一次鬆懈過。

是的,人們說他太英雄主義。

那又有什麽辦法呢?那可是科比啊,他所做的一切讓我們相信他能夠在球場上創造奇跡。他偏執,他古板,他不追求效率,也不追求麵麵俱到,這麽一個球員或許再也不會有了。他就是這麽戰鬥著、戰鬥著、戰鬥著,直至在戰鬥中再也舉不起那把刀,才瀟灑地離開球場。

我記得我在堪培拉每天熬夜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看他的集錦,看他默默地練習,投進一個球、一百個球、一萬個球、十萬個球。

“淩晨四點的洛杉磯。”

“總有人會贏的,為什麽不能是我呢?”

這兩句印在了我心裏。

是他教會我,要去戰鬥,哪怕命運一個轉彎把我們斬落馬下,哪怕要麵對全世界的噓聲。

即使有時他知道自己的身體支撐不住了,也從來沒有放棄過。

2020年的1月,眼淚止不住。

再見了。

這次是真的,再見了。

我不知道你的偶像是誰,但偶像離開的時候,如同身邊一直陪伴的朋友離開了。

失去了很重要的朋友,那種滋味我想我們都明白。

三個月過去了,我仿佛回到了正常生活,可喜歡看NBA的習慣改不掉,還是會刷到有關你的消息。

隻是那些消息,都來自他人對你的紀念,卻不是來自你自己的了。

這三個月來,我逃避著所有關於你的消息。

看到了就往下滑,收藏夾裏你的視頻也不敢打開,怕自己看著難過。

直到今天,我才想明白,那些關於你的視頻,都是我的動力。

我不能把你留給我們的動力拒之門外。

R.I.P.

我會永遠記得你。

記得你給過我的動力。

記得你說:“總有人會贏的,為什麽不能是我呢?”

人已經走遠,曼巴精神永在。

(《橫跨青春的歌最動聽》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