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有哪座城市像羅馬這樣,獨有千秋;也從未有哪座城市像羅馬這樣,將自己的過往保存得如此完好。身處羅馬,你走過的橋,可能就是西塞羅和愷撒當年出行經過的橋;你駐足仰望的神廟,可能已有1900多年的曆史;你步入的教堂,可能有上百位教宗先後在此做過彌撒。此外,羅馬城內還有諸多名勝古跡:許願噴泉、萬神殿、羅馬鬥獸場、聖彼得大教堂以及西斯廷禮拜堂等。你還能一睹墨索裏尼時期的法西斯宣傳材料,而這些材料大部分都完好無損。羅馬人甚至還將納粹占領時期的蓋世太保總部保留了下來。羅馬是一座曆盡磨難的城市:遭受過多次特大洪水、火災、地震、瘟疫以及各路敵軍的侵襲。我們不禁感歎,這些古跡和資料能夠幸免於難,堪稱奇跡。
我8歲時第一次來到羅馬,從那時起我就發現,從沒有哪座城市像羅馬這樣,將自己的過往毫無保留地和盤托出。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對羅馬的迷戀竟絲毫未減,於是多次故地重遊。在過去的15年裏,我幹脆定居羅馬,以便仔細地研究它,認識它的每一塊磚。我特別想寫寫羅馬的過往——羅馬2500餘年的曆史,看看究竟是怎樣的過往造就了今天的羅馬。
但是,這裏有個難題。羅馬的過往是一個宏大的主題。這座城市曾經曆過多次滄桑巨變,無數個羅馬曾輪番登上曆史的舞台,以至於每個時代的羅馬人都與其他時代的羅馬人截然不同。那些試圖講述羅馬曆史的書籍,不是長篇累牘,就是倉促收尾,因為羅馬的曆史實在太長,發生的事件實在太多,它們隻能草草了事,泛泛而談。寫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可以說是我的主業,而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清晰而強有力的結構。於是,我便開始思考,羅馬的曆史該用怎樣一種結構來架構呢?我實在不想將羅馬的曆史記成無休止的流水賬。突然,我有了一個想法:何不將注意力集中在羅馬城的幾個重要時刻——促成其改變並為其提供新方向的時刻。顯然,淪陷的時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羅馬人會沮喪地發現,羅馬的曆史總是充斥著淪陷。
“七”似乎是個不錯的數字,七座山丘,七次淪陷。我開始構想如何像講故事一樣寫下每一章。首先,我們會看到大隊敵軍朝羅馬城攻來,我們會好奇這隊敵軍究竟是何方神聖,是何原因讓他們大動幹戈。我們姑且按下不表,轉而來看這座城市在戰爭前的樣子,也就是它在和平時期的樣子。我們仿佛看到一張從羅馬寄來的巨型明信片,從這張明信片上了解羅馬城的外觀、窮人和富人的財產構成;了解是什麽讓他們眾誌成城,又是什麽讓他們四分五裂;了解他們用什麽裝飾自己的家,用什麽清潔自己;了解他們以什麽為食,對性有著怎樣的看法;了解他們的信仰是什麽,有著怎樣的人生觀;了解他們的預期壽命有多長,怎樣打發時光;了解男人和女人怎樣相處。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出此時的羅馬跟上一張名片中的羅馬有何不同。以此類推,如同連點成圖遊戲一樣,我們終會看到羅馬城曆史的全貌。最後,讓我們回到淪陷的現場,來看敵軍是如何攻破城池,他們又在此地有何作為以及這次淪陷又是如何改變羅馬城的曆史進程。
在過去的15年裏,我一直在為撰寫這本書收集資料。撰寫此書實乃樂事一件,我因此更加了解這座城市。盡管它確有種種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依舊愛它如初。自我8歲時第一次來到這裏至今,它對我的吸引力竟絲毫未減。在這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整個世界看上去都不堪一擊,但是羅馬的過去卻有讓我為之一振的東西。羅馬人一次次化險為夷,一次次東山再起,又一次次築造新的偉大豐碑。和平與戰爭將今天的羅馬塑造成一座非凡之城。
2017年,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