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一臉困惑地看著城牆外浩浩****的士兵。起初他們以為這些士兵是前來替斯提裏科尋仇的蠻族舊部。雖然他們後來意識到了這些士兵的真正身份,但是他們依然從容不迫。100年前,君士坦丁一世一氣之下將羅馬騎兵團和羅馬禁衛軍解散。100年後,羅馬城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市。盡管如此,羅馬人依然鎮定自若,他們篤信帝國不會見死不救,況且羅馬城還是整個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如果援軍不到,那麽後果不堪設想。我們先來看一下,城中都有哪些人。亞拉裏克打了城中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不給他們留下一點兒逃跑的時間。除了一些富得流油的地主,被困城中的人還包括那個時代的名人,例如斯提裏科的遺孀賽妮娜、格拉提安皇帝的遺孀和霍諾裏烏斯皇帝的妹妹加拉·普拉西狄亞。
然而援軍並沒有如期而至。霍諾裏烏斯皇帝根本不敢輕舉妄動。不列顛行省的君士坦丁三世不久前被擁立為皇帝,駐紮在阿爾特的軍隊不久前越過阿爾卑斯山,準備伺機入侵意大利半島。霍諾裏烏斯皇帝擔心一旦發兵救援羅馬城,君士坦丁三世就會乘虛而入,取而代之。至少有80萬人被困城中,羅馬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城市執政官將麵包的配額降到原先的二分之一,隨後又降到原先的三分之一,人們饑腸轆轆。在過去的800年裏,羅馬人一直走在對外擴張的路上。太平日子過了這麽久,他們早已習以為常。不過那時的羅馬人怎麽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會淪為任人宰割的魚肉。麵對眼前的情景,羅馬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的第一反應便是找替罪羊。斯提裏科的遺孀賽妮娜因選擇站在比尼安夫婦一邊而淪為眾矢之的。羅馬富人莫不對她恨得咬牙切齒。於是他們在沒有任何證據的前提下指控賽妮娜是引來敵人的罪魁禍首,並將她活活勒死。他們天真地以為,隻要勒死賽妮娜,亞拉裏克就會見好就收。可是亞拉裏克根本不是為賽妮娜而來,他覬覦的是羅馬城的財富和羅馬帝國廣袤的國土。亞拉裏克在城外按兵不動。格拉提安皇帝的遺孀和她的母親慷慨解囊,救濟嗷嗷待哺的羅馬人。吃不上飯的人實在是太多,她們的救濟食品也不過是杯水車薪。饑荒暴發,接著是瘟疫。根據彼時法律的規定,人死後必須埋葬在城外,這直接導致羅馬城中屍體擋道,臭氣熏天。
有關羅馬城被圍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過去的幾十年對羅馬帝國來說可謂多事之秋,然而這一消息卻猶如晴天霹靂。奧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又名希波的奧古斯丁,北非希波裏吉訶主教,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起初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身在伯利恒的哲羅姆更多的是幸災樂禍。在他看來,羅馬人是罪有應得,他們現在挨餓何嚐不是平時太過奢侈浪費的報應。被圍困城中的羅馬人此時生不如死。異教徒史學家佐息末這樣寫道:“……城中儼然已經淪為人間地獄,食不果腹的人們甚至開始易子而食、易妻而食。”[4]城中的貓和老鼠已經被人們吃光。城中的高層被逼無奈,隻好派使者前去同亞拉裏克談判。羅馬人企圖通過威脅和恐嚇讓亞拉裏克知難而退。使者告訴亞拉裏克,羅馬人全民皆兵,隨時準備殺出城來。通過下麵一段描寫使者與亞拉裏克交鋒的文字,我們可以一窺後者的個性。文中的亞拉裏克與800年前的蠻族首領布倫努斯在個性上如出一轍,兩人都極為囂張,因此這段描寫的可信度有多高,我們不得而知。
使者威脅說羅馬全民皆兵,亞拉裏克回道:“草越密,越好割。”話音剛落,他便衝著使者狂笑起來……他告訴使者撤軍的條件是上繳所有金帛、日用品和蠻族奴隸。其中一位羅馬使者反問道:“把這些都上繳給閣下,那我們的人還能剩下什麽?”亞拉裏克冷笑道:“靈魂。”[5]
在這個內外交困的時刻,羅馬城高層的所作所為十分耐人尋味。他們決定求助古代諸神。佐息末這樣寫道:
羅馬城的城市執政官龐培安努斯偶然間接見了幾個從托斯卡納來羅馬城的人。這幾個托斯卡納人向龐培安努斯繪聲繪色地描繪了他們當時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城池的。他們聲稱當地的居民向古代諸神獻祭,感動了諸神,諸神召喚來了閃電和雷把蠻族趕跑。與這些托斯卡納人的談話結束後,龐培安努斯便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按照大祭司的祭祀書準備獻祭工作。[6]
不久後,龐培安努斯就打起了退堂鼓。龐培安努斯就獻祭一事向主教英諾森烏斯請教後,後者居然點頭應允。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意識到獻祭異教神會給他帶來了數不盡的麻煩。事態的發展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異教徒和基督徒各執一詞,雙方都不想承擔後續獻祭失敗的責任。據異教徒佐息末記載,根據古代傳統,元老院議員負責向卡比托利歐山和市場上的異教神像獻祭,但是他們卻對獻祭不抱任何希望。而據基督徒作家蘇祖門記載,元老院議員已經向諸神獻祭,但是沒有喚來閃電和雷把蠻族嚇跑。
無奈之下,羅馬高層隻好再派使者前去同亞拉裏克談判。使者帶回的談判結果是:亞拉裏克跟布倫努斯一樣要求他們破財消災,不同的是,亞拉裏克所求的贖金是布倫努斯的數倍。亞拉裏克要求羅馬人繳納2200千克黃金、1.3萬千克白銀、4000件絲綢長袍、3000床紅色羊絨被和1.3萬千克胡椒。他還要求羅馬人把城中所有的蠻族奴隸都交給他,尤其是原拉達蓋蘇斯麾下的哥特俘虜。除此之外,他還要求羅馬帝國的高官們把兒子交給他當人質。羅馬人別無選擇,隻能一一照辦。為了湊齊天價贖金,羅馬城高層自然而然地打起了富人的主意,他們打算向後者征收緊急稅。不明所以的羅馬富人旋即將財產隱藏起來。走投無路的龐培安努斯做了一件讓佐息末心寒的事:
參與這場交易的人徹底被心魔所控製。為了湊齊贖金,他們打起了諸神雕像的主意……他們不僅搶走了雕像,而且還將其中的金銀雕像熔化成金水和銀水。英勇之神維圖斯的雕像亦沒有躲過此劫。它們就這樣被毀了,一如羅馬人的英勇和無畏。[7]
熔化的雕像湊齊了差額。贖金如數奉上,羅馬得救了。可是羅馬人的麻煩還在後麵。下一年,也就是公元409年,羅馬城又橫遭一係列的變故,且又無一例外地居於下風。亞拉裏克接過贖金和歸還的哥特戰俘,打算率領部眾撤往托斯卡納時候,卻發現霍諾裏烏斯皇帝不僅拒絕同他締結和平條約,而且拒絕遞交人質。公元409年秋,亞拉裏克再次率眾向南進軍,圍住羅馬城。這一次,他沒有像上次那樣為難羅馬人,而是號召他們團結起來一同反抗霍諾裏烏斯皇帝。食不果腹的羅馬人為了活命也隻好聽之任之。元老院於是擁立東羅馬的阿塔羅斯為新帝。身為貴族的阿塔羅斯,其實早有不臣之心。
擁立新帝後,羅馬人得以暫時反客為主。阿塔羅斯、亞拉裏克和他的西哥特部眾將拉韋納團團圍住。霍諾裏烏斯皇帝正在打算逃走之際,東羅馬帝國的援軍適時趕到。既然已無性命之虞,霍諾裏烏斯皇帝便開始複仇。他命令非洲總督截住往羅馬城運送食物的船隻。不到一年的時間,羅馬城就暴發了兩到三次大饑荒。隻不過這一次的饑荒是拜自己人所賜。商人們囤積居奇,哄抬穀物的價格,從中牟取暴利。佐息末曾這樣寫道:“這樣一來,饑腸轆轆的羅馬人甚至覺得隻要能活命,吃人肉也未嚐不可。他們在戰車競技場上撕心裂肺地號叫著,‘我要買人肉,你們開個價’。”[8]
在同霍諾裏烏斯皇帝簽訂和平條約之前,亞拉裏克並不打算就此作罷。公元410年,他辭別傀儡皇帝阿塔羅斯,獨自率軍向北,打算直接與霍諾裏烏斯皇帝談判。可是還沒來得及同霍諾裏烏斯皇帝談判,他本人就遭到偷襲。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亞拉裏克在拉韋納外等候談判通知,突然被身邊一個名為紹魯什的西哥特人偷襲,後者極可能是跟他爭奪酋長之位的老對手。紹魯什是否受霍諾裏烏斯皇帝指使,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亞拉裏克看來,霍諾裏烏斯皇帝就是幕後主使,雖然他本人並沒有被紹魯什傷到一根毫毛。同年8月,他再次兵發羅馬城。不同的是,他這次終於入城了。至於西哥特人是如何穿過高聳的奧勒良城牆的,基督教史學家索卓門這樣寫道:“悲憤交加的亞拉裏克決定折回到羅馬城。他違背諾言,將它占領。”[9]西哥特人並不需要大費周章地破牆而入、深挖隧道或者攀爬雲梯。羅馬城中有人將門主動打開,西哥特人隻消大搖大擺地走進城中。
至於引狼入室的人到底是誰,隻有普羅科匹厄斯(約公元500—565年在世,拜占廷帝國史學家)在150年後給出過答案。但是他給出了多個答案。根據普羅科匹厄斯的記載,一籌莫展的亞拉裏克突然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從軍中精挑細選出300位無胡須的西哥特青年,這些青年個個有勇有謀、出身良好。他隨後派了一隊使者前往羅馬的元老院,讓使者代為轉達:他為議員們的英勇無畏所深深折服,不日停止圍城,為表誠意,特獻上300位年輕奴隸。議員們欣然接受,絲毫不覺得有詐,坐等城外的西哥特人卷鋪蓋回家。
但是在約定撤軍的那一天,亞拉裏克召集軍隊,嚴陣以待。他們守在薩拉裏安門附近,此地是他們最初安營紮寨的地方。這300位哥特青年根據約定的時間來到薩拉裏安門內集合,趁守衛不備將他們統統殺死。殺死守衛後,他們便打開門把亞拉裏克和他的部隊迎入城中。[10]
或許普羅科匹厄斯本人也覺得故事情節太過牽強,於是他給出了另外一個答案:
但是有不少人並不認同亞拉裏克通過裏應外合占領羅馬城的說法。這部分人認為讓亞拉裏克得逞的關鍵人物是一個名叫普羅巴的羅馬婦人,她本人不僅極有名望,而且腰纏萬貫,在整個貴族階層頗吃得開。看著街上到處是挨餓受凍的羅馬人,她心生憐憫。羅馬人開始互相殘殺。台伯河和港口全都被亞拉裏克的部下封鎖,羅馬人沒有一絲逃出生天的機會,心灰意懶的普羅巴於是命自己的仆人將城門打開。[11]
第二個版本似乎比第一個版本的可信度要高一點,但是依舊疑點重重。極有可能是因為普羅巴平時樹敵過多,她的敵人蓄意造謠誹謗她。她的全名是安妮齊婭·法勒托妮亞·普羅巴,出身羅馬望族安尼畿家族,她曾公開反對擁立阿塔羅斯為皇帝。她奉行基督教的苦修主義,並在家中養了一小群修女。有些人懷疑她意欲學梅拉尼婭散盡家財。即使普羅巴在這件事上是無辜的,我們還是能從普羅科匹厄斯的第二種說法中一窺整個事件的真相。開門的人隻是出於一個簡單的原因:羅馬人苦圍城久矣。
公元410年8月24日晚,那是一個盛夏的夜晚,亞拉裏克手下的西哥特士兵從薩拉裏安門蜂擁而入。他們跟公元前387年的高盧士兵一樣,也是邋遢至極。至於西哥特士兵進城後發生的事情,記錄者們隻在一件事上達成一致,即西哥特士兵對羅馬城的占領僅持續了3天。這些記錄者無一例外是基督徒。至於西哥特士兵進城後的其他細節,他們則看法不一。看過他們每個人的描述後,你甚至會懷疑他們描述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
一位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史學家蘇格拉底在30年後曾對此事件進行記錄。他聲稱多名元老院議員遇害,城中的大部分建築被焚。一個世紀後,普羅科匹厄斯則聲稱大部分羅馬人被西哥特士兵所殺。兩年後,身在伯利恒家中的哲羅姆對此事件的描寫則頗有末世論的意味。他聲稱亞拉裏克率部下進入羅馬城之前,城中絕大多數居民已死於大饑荒。
▲這幅創作於19世紀的畫作描繪了亞拉裏克率軍進入羅馬城的場景。
饑民已經喪失理智,開始互相殘殺,以求活命。母親甚至連懷中嗷嗷待哺的嬰孩也不放過。一夜之間,摩押變為荒蕪;一夜之間,摩押高牆倒塌。神啊,異教徒進入你的產業,汙穢你的聖殿,使耶路撒冷變成荒堆,把你仆人的屍首,交與天空的飛鳥為食;把你聖民的肉,交與地上的野獸。在耶路撒冷周圍他們的血如流水,無人埋葬。誰能揭示那夜的屠殺?多少淚水才能撫平那夜的痛楚?一座高高在上的古城轟然倒塌,街道屋舍間了無生機,屍如山積。[12]
奧羅修在8年後也曾記錄過此事件。身在西班牙的他描寫了另外一番景象。他聲稱西哥特人此次入城並沒有大肆屠戮羅馬人,而且此次事件完全可以作為弘揚基督教仁愛的典範。奧羅修聲稱亞拉裏克曾竭盡全力護羅馬人周全,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羅馬人。
(亞拉裏克)命令手下不能傷害在基督教堂避難的人,尤其是那些供奉著聖彼得和聖保羅的教堂;他允許自己的手下隨心所欲地掠奪城中的金銀財寶和藝術珍品,但是禁止他們殺人放火。[13]
奧羅修隨後講了一個西哥特軍官企圖打劫一個在教堂內避難的老修女的故事。老修女找出教堂中所有的金銀,放在這位西哥特軍官麵前,並警告說,這都是聖彼得的聖盤,如果他將這些據為己有,那麽上帝將會懲罰他。這位西哥特軍官隨後下令“立即將所有金銀器皿送還聖徒教堂。那位老修女則加入一列由西哥特士兵押送的基督徒隊伍中。據說存放這些擄來的金銀器皿的房子距離聖徒教堂有很長一段距離,路程相當於整個羅馬城直徑的一半。負責押送這些金銀器皿的西哥特士兵人手一個器皿;他們將手中的器皿高舉過頭頂,看到的人無不驚訝。那列基督徒隊伍由兩列手持長劍的西哥特士兵押送;羅馬人和野蠻人走在一起”。[14]
繼奧羅修後,基督教史學家索卓門也對此事件進行過描述。他講了另外一個西哥特軍官的故事。這位西哥特軍官用刀抵住一位美貌女基督徒的脖子,意欲非禮。女基督徒高昂著頭顱寧死不屈,他大為震驚,遂將刀收回。
因為在她心中,貞潔勝於生命,除了她的丈夫,她不會跟任何男人發生性關係。在她的拚死反抗下,西哥特軍官沒有得逞。深受觸動的西哥特軍官帶她來到一座供奉著聖彼得的教堂,給了看守教堂的士兵們6枚金幣,並命令他們替她的丈夫保護她。[15]
這些天差地別的描述源於基督徒對此事件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以哲羅姆為代表的基督徒讚成亞拉裏克屠城說。就哲羅姆本人而言,他對趕他出羅馬城的富人頗有微詞,自然把此事件視為上帝對羅馬人驕奢**逸和信奉異教的懲罰。在他看來,羅馬人被屠戮實屬罪有應得。與之相反,還有一部分基督徒出於更大的政治意圖而支持亞拉裏克的懷柔說。異教徒認為羅馬人關神廟、熔神像,觸犯諸神,才遭此劫。為駁斥異教徒的指控,這一部分基督徒不得不向前者證明西哥特人在得到上帝的指示後棄惡從善,而這一切要歸功於聖彼得和聖保羅向上帝稟報此事。
動機不純的說教到此為止。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麽?考古學不屬於宗教範疇,因此考古結果要可靠得多。鑒於羅馬城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居住,大範圍的考古開掘並不現實。目前的考古發現頗有意思。在羅馬鬥獸場周邊挖掘出不少那個時代的人類遺骸,可以看出當時是匆忙下葬。彼時的羅馬人十分抵觸將死人埋在活人周圍,甚至頒布法律嚴禁將屍體埋在城內。亞拉裏克圍城期間羅馬人卻一反常態將死人埋在城內,可見此事給他們帶來的恐懼有多大。
那麽城中到底發生了什麽?市中心的很多建築物都毀於亞拉裏克占城那個時期,其中包括古羅馬廣場上的艾米利大聖堂及其附近的元老院和和平廣場。艾米利大聖堂基本被燒成了灰。據記載,元老院和和平廣場是西哥特人攻擊的目標。城中多處豪宅也未能幸免於難。瓦萊裏家族在西裏歐山上的一棟豪宅被毀,後直接被廢棄。高登提烏斯在西裏歐山上的豪宅被毀後被改造成馬廄、工廠和貧民房。150年後,普羅科匹厄斯在他的書中提到羅馬帝國史學家塞勒斯特(公元前86—公元前34年在世)的故居也在亞拉裏克占城期間差點被燒毀。值得一提的是,塞勒斯特故居距離薩拉裏安門不遠。前者曾去過羅馬城,發現塞勒斯特的故居依舊沒有修好。
所幸受損的建築物並不多。可見,奧羅修的描述更接近於現實。根據這些被損毀的建築物,我們甚至可以還原當時的場景。入城前,亞拉裏克囑托手下的西哥特士兵進城後要安分守己。這符合他謹言慎行的個性。若羅馬城在他手中被毀,那麽這座城市就失了作為籌碼的價值,他也就沒機會以此來要挾西羅馬帝國。長時間的圍城,讓一部分西哥特士兵在入城後變得異常興奮。於是,他們幹脆放火燒掉薩拉裏安門附近的幾棟住宅,其中就包括塞勒斯特故居。
隨後西哥特士兵便向市中心進發,意圖尋找要害之處並將其毀掉。元老院會成為他們的靶子完全是因為作為城中統治階層的元老院議員總是出爾反爾,一會兒支持霍諾裏烏斯皇帝,一會兒支持阿塔羅斯,一會兒又倒戈霍諾裏烏斯皇帝。反複無常的元老院議員最終惹怒了西哥特人,所以他們幹脆一把火燒了元老院。不遠處的艾米利大聖堂之所以被燒完全是因為距離元老院太近,至於和平廣場被燒的原因,那就不言而喻了。在過去的300年裏,和平廣場內珍藏著提圖斯皇帝(公元79年6月23日—81年9月13日在位)的寶貝。公元70年,他在鎮壓猶太人起義時擔任羅馬軍的主將,攻破耶路撒冷聖殿時擄掠的七扡枝大燭台(8)和其他無數珍寶。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西哥特人將羅馬城劫掠一空,滿載而歸。他們在離開之前似乎還心有不甘,於是又放火燒掉了羅馬的幾棟豪宅。
總而言之,相比同時代其他被占領的城市,羅馬城的損毀情況不是那麽嚴重,那些城市都被付之一炬,**為寒煙,城中的居民皆淪為奴隸。相比之下,羅馬城的遭遇不值一提。但是我們也不能太低估羅馬城的創傷。奧羅修和索卓門故事中的西哥特軍官根本就是杜撰的。考古學家曾挖掘出大量記錄亞拉裏克占城後重建工作的銘文。可以看出羅馬尚存恢複元氣的實力。同時也說明西哥特人當時焚毀的建築遠不止上文提到的那些,隻是羅馬人後來做了完善的修複工作,我們才沒有注意到。
至於羅馬淪陷期間西哥特人的暴行,我們可以在一些書中找到蛛絲馬跡。據《教宗史》記載,野蠻人擄走900千克重的銀聖體盒,他們都是些巧取豪奪之徒,根本不配成為基督徒。奧古斯丁在北非布道的過程中多次提到自己對羅馬陷落的看法。在此基礎上,他寫成了著名的《上帝之城》。他曾提到他的會眾中有不少是從羅馬城逃出來的難民。要是羅馬城淪陷是子虛烏有之事,那麽這些羅馬人根本不會淪為難民。奧古斯丁還在書中為羅馬淪陷期間的暴行辯護,甚至還含沙射影地指責受害者是咎由自取。這種說法在現代人看來十分刻薄。
羅馬城淪陷期間,不少被困的富人基督徒的遭遇也被人記錄下來。這些基督徒都信奉苦修主義。比尼安在西裏歐山上的豪宅被西哥特人糟蹋得麵目全非,原本價值連城,現在一文不值。安妮齊婭·法勒托妮亞·普羅巴的豪宅也幾近被毀,西哥特人還將她養的修女全部擄走。在普羅科匹厄斯看來,如果為西哥特人開門的人是普羅巴,那麽他們簡直就是忘恩負義的小人。最後,我們要講的是瑪塞勒的遭遇。眾所周知,她是羅馬城第一個奉行苦修主義的基督徒。公元410年,她已是一個年邁體衰的老嫗。哲羅姆在一封寫給普林奇皮婭的信中提到瑪塞勒的遭遇,而後者是瑪塞勒的好友。哲羅姆寫這封信的目的很明顯是把瑪塞勒的事跡傳揚出去。在同一封信中,他還極盡誇張之能事,描寫食不果腹的羅馬人如何互相殘殺,與之相對的則是沉著冷靜的瑪塞勒如何舍己救人。哲羅姆筆下瑪塞勒舍己救人的故事可要比羅馬人自相殘殺的故事真實得多。他在信中提到一夥兒西哥特士兵闖入瑪塞勒家中索要黃金:
她扯著自己的破衣爛衫讓西哥特士兵看,證明自己沒有私藏任何金銀財寶。他們根本不相信她會安於貧窮,於是直接將她打趴在地。據說她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安危,掙紮著爬到那些人的腳邊,聲淚俱下地求他們不要將你(這裏指普林奇皮婭)帶走。你那麽年輕,後麵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她已經是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16]
幾天後,瑪塞勒便駕鶴西去,空留下千瘡百孔的房子,再也不會有人花費心力去修繕。事發時,一個名為伯拉糾的不列顛人(公元360—430年在世,基督教修道士兼神學家)也身在羅馬城,他的說法或許是最有說服力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思想被認為是異端,遭到了奧古斯丁派的強烈反對。他在一封寫給一位羅馬婦人的信中描述了當時的情景:“人們都嚇得瑟瑟發抖,緊緊地擠在一起:家家都有死掉的人,恐懼籠罩著每一個人。奴隸和奴隸主抱作一團。死亡麵前,眾生平等。”[17]
三天後,西哥特人離開羅馬城,揮軍向南,羅馬人如釋重負。亞拉裏克本打算借道西西裏島去非洲,但是他沒能渡過墨西拿海峽。或許是因為他在羅馬城中不慎感染瘧疾,兩個月後,他便命喪科森紮。羅馬城大仇得報。直到今天,人們依舊沒有找到他的墳墓,但是尋墓之旅毫無疑問會繼續下去。倘若有人找到了亞拉裏克的墓,隻怕也隻能在墓裏找到些不值錢的陪葬品。根據日耳曼人的習俗,戰利品越多,效忠的部下就越多,權力也就越大。既然戰利品關乎權力,那麽把戰利品悉數陪葬顯然不會是他們的作風。
西哥特人的戰火並沒有燃燒太久。亞拉裏克的內弟阿塔烏爾夫在他死後接替他的位置,率領西哥特人撤出意大利半島,向高盧進軍。他本打算在迎娶公主加拉·普拉西狄亞(9)後,在納爾博納建立自己的朝廷,但是天不遂人願。據說阿塔烏爾夫送給普拉西狄亞的聘禮就是亞拉裏克當年在羅馬城中掠奪來的原屬於耶路撒冷聖殿的那些珍寶,這進一步證明了希姆萊尋墓簡直是枉費心機。公元418年,西哥特人終於完成亞拉裏克的心願,同西羅馬帝國訂立條約。西羅馬帝國根據條約將阿基坦地區贈予西哥特人,作為他們的永久居住地。幾十年後,也就是公元452年,西哥特人作為羅馬人最堅定的同盟,與羅馬人在特魯瓦附近並肩作戰,共同擊退匈王阿提拉和他的軍隊。此役就是大名鼎鼎的沙隆之戰,亦稱特魯瓦之戰,被看作歐洲曆史上影響較大的戰役之一。又過了幾十年後,在經曆了西羅馬帝國的第三次傾覆後,西哥特人自己建立了一個王國,領土包括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他們逐漸同半島上的羅馬貴族融合,並最終皈依天主教。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西哥特王國滅亡。一小部分死裏逃生的西哥特人定居在今西班牙北部的阿斯圖裏亞斯自治區的山區裏,他們後來在當地成立過一支小規模的遊擊隊。這支遊擊隊很可能就是後來點燃收複失地運動星星之火的人。
羅馬城並沒有**為寒煙,但是城中屍骸滿地,滿目瘡痍,商業凋敝,人民流離。數不清的人死於饑荒,活著的人流落他鄉。根據公元419年羅馬城發布的豬肉供應清單顯示,城中的人口不到亞拉裏克占城前的一半。羅馬城的聲譽也同樣遭到重創。公元410年後,當羅馬的學童再次背誦維吉爾的《埃涅伊德》時,朱庇特的預言就顯得十分空洞和蒼白了。
以文明自居的羅馬城被身處北非的奧古斯丁·希波徹底拉下神壇。羅馬的淪陷給了他靈感,他開始猛烈抨擊羅馬帝國的道德根基。他將羅馬早期的曆史事實(從提圖斯·李維寫的布倫努斯占領羅馬城開始)一一列舉出來,並指出羅馬帝國與之前的帝國並無不同,它存在的根本目的並不是向全世界散播文明的種子,而是滿足最低級的統治欲。維愛人要是有機會聽到這番高論,肯定會拊掌擊節。在他看來,天堂裏的聖城耶路撒冷才是永恒之城。俗世的城市不可能永恒,羅馬城也概莫能外。
不過,事態沒有發展到難以挽回的程度,羅馬城稱得上幸運。不久後,羅馬城便以驚人的速度從這場災難中複蘇過來。公元411年,越過阿爾卑斯山的君士坦丁三世猝然長逝。霍諾裏烏斯皇帝如釋重負,立即從拉韋納動身來到羅馬城。他在城中舉辦各類競技比賽,號召流離在外的羅馬人回家,不少人回到羅馬城定居。公元414年,羅馬城的穀物已經供不應求,城市執政官亞比努斯上表霍諾裏烏斯皇帝,要求增加對羅馬城的穀物供應。亞拉裏克占城後,羅馬城的人口雖然減半,但畢竟還是西歐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城中的絕大多數建築傑作安然無恙。公元418年,奧羅修甚至曾抱怨過羅馬人的言行舉止一切如舊,就像什麽都沒發生過一樣。
可很快,這個美好的假象便被無情地戳破了。
(1) 科森紮市是科森紮省首府。
(2) 斯提裏科的父親為汪達爾人,而汪達爾人為古代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
(3) 狄奧多西一世的次子。
(4) 基督教中使徒多為殉教者。
(5) 這一官職最初負責法務工作。
(6) 他曾說服教會將每年的12月25日定為聖誕節,而這一天原本是羅馬的冬至節。
(7) 賽妮娜本是狄奧多西一世的侄女,被收為養女後,嫁給了將軍斯提裏科。
(8) 猶太教神殿中的一個重要標誌物。
(9) 霍諾裏烏斯皇帝的妹妹,此次亞拉裏克圍城的戰利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