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博賽納湖上有一座名叫馬爾塔納的小島,位於羅馬城以北120千米處。這座呈新月形的小島為私人所有,不對公眾開放。看管人是島上的唯一居民,負責看管島上的幾座房子,打理島上的幾處花園。要是你實在想滿足好奇心,又不差錢的話,不妨就近從馬爾塔納港租一條船,環島一遊。屆時你可以一睹島上的岩石海岸和鬱鬱蔥蔥的樹木。

公元535年,這座小島變得聲名狼藉。據說,小島上的房子和花園也在這一年灰飛煙滅。幾級石頭台階散落在小島的岸邊。同年4月底,東哥特王國的攝政女王阿瑪拉遜莎被帶到這裏軟禁起來。她很可能就是踏著這幾級台階登上這座小島的。島上的斷壁殘垣極有可能是當年用來軟禁她的房子的廢墟。幾周後,一條滿載東哥特人的船從博賽納湖的岸邊出發,駛向這座小島。至於島上的阿瑪拉遜莎有沒有看到這條船,我們不得而知。作為曾經統治意大利半島、西西裏島和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長達8年之久的攝政女王,阿瑪拉遜莎必定對當時的政治時局洞若觀火。如果當時她恰好看到了這條船,那麽她肯定能猜到船上的東哥特人此行的目的為何。不錯,船上的東哥特人的確是來取她性命的。可悲的是,她隻猜中了開頭,卻未猜中結尾。她做夢都沒想到她的死會成為自己母國滅亡和意大利半島戰火四起的導火索。羅馬城就是這場戰火的中心。公元537年3月,阿瑪拉遜莎去世還不到兩年,東哥特人便將羅馬城團團圍住,誓要收複失地。

東哥特人挺進意大利半島的征程道阻且長,他們和自己的近親西哥特人是名副其實的難兄難弟。在阿瑪拉遜莎斃命的150年前,東哥特人曾短暫地登上曆史舞台。彼時西哥特人的先祖還駐紮在多瑙河邊,正拚命地向羅馬帝國搖尾乞憐,企圖在帝國的版圖上謀得一塊小小的避難所,逃離匈人的魔爪。東哥特人的先祖則收拾行囊前往歐洲中部謀生路,日子並不好過。當亞拉裏克的西哥特部眾沿途侵略地中海沿岸的城市時,東哥特人不得不向盤踞在匈牙利平原上的匈人俯首稱臣。東哥特人為匈人當了約60年的仆從,和平時替匈人種莊稼囤軍糧,戰時替匈人上戰場殺敵。

匈人建立的帝國在公元5世紀50年代分崩離析,身為仆從民族的東哥特人翻身當主人。東哥特人與東羅馬帝國比鄰而居,居住在今天的保加利亞和前南斯拉夫。東哥特人的民族融合之路與西哥特人別無二致,不同的部落通過通婚、雜居逐漸形成一個足以震懾東羅馬帝國的民族。他們以暴力索取東羅馬人的食物和金帛。公元5世紀80年代,東哥特人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奉狄奧多裏克為唯一的國王。為了與西哥特人區分開來,東羅馬帝國當局將居住在帝國北部的這部分哥特人稱為東哥特人。彼時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是弗拉維·芝諾(於公元474—475年及公元476—491年兩度在位)。這個在自家門口壯大起來的民族令芝諾皇帝甚為忌憚。狄奧多裏克深知自己已成為芝諾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心裏總不免惴惴不安。東羅馬帝國最擅長使手腕讓哥特人自相殘殺,這一點狄奧多裏克心知肚明。狄奧多裏克害怕芝諾皇帝會趁自己根基未穩大舉進犯。當然,狄奧多裏克最怕芝諾皇帝暗中聯合有異心的族人將自己趕盡殺絕。

公元488年,芝諾皇帝和狄奧多裏克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狄奧多裏克率領東哥特族人遷往意大利半島。在芝諾皇帝看來,意大利半島就是一塊肥肉。12年前,也就是公元476年,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最後一個皇帝羅穆路斯·奧古斯都,並將其圈禁在那不勒斯。奧多亞克是一位日耳曼裔雇傭兵首領,先受命於西羅馬帝國,後宣稱效忠於東羅馬帝國的芝諾皇帝。值得一提的是,奧多亞克的軍隊在公元476年已經是蠻族的天下。芝諾皇帝鼓動狄奧多裏克把奧多亞克取而代之,並任命狄奧多裏克為意大利半島的總督。狄奧多裏克跟80年前的亞拉裏克一樣,率領滿載著族人的車隊向意大利半島進發。他們橫穿巴爾幹半島,與擋住他們去路的格皮德人廝殺,後穿越利安阿爾卑斯山脈,抵達波河平原。奧多亞克並不好對付,狄奧多裏克將他圍困在拉韋納達3年之久,才換來共治意大利半島的權力。不久後,狄奧多裏克便設慶功宴將奧多亞克誘殺,收編其餘部,建立東哥特王國,定都於拉韋納。在接下來的33年裏,狄奧多裏克成為整個意大利半島真正的統治者,並不斷壯大自己的統治版圖。他治下的東哥特王國繁榮穩定,蒸蒸日上。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絲毫不遜色於任何一位羅馬皇帝。

可是狄奧多裏克大帝膝下無子,隻有兩個女兒。相比羅馬人,日耳曼人男尊女卑的觀念較為淡薄,更能接受女性統治者,但也僅此而已。狄奧多裏克竭盡所能地培養自己的兩個女兒,送她們接受最好的教育,早早給她們物色良人。阿瑪拉遜莎精通哥特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她的丈夫尤塔裏克是一位東哥特高階武士。成婚不久後,他們兒子阿塔拉裏克呱呱墜地。尤塔裏克本是狄奧多裏克大帝屬意的攝政王人選,最終卻不幸英年早逝。公元526年,她的父親狄奧多裏克大帝崩殂。阿瑪拉遜莎的政治才幹是有目共睹的。她替幼子代政8年,維係著同心懷叛意的哥特貴族的表麵平和。她的表弟狄奧達哈德更是蠢蠢欲動。公元534年,她年僅14歲的兒子阿塔拉裏克夭亡。她知道自己大難臨頭,作為東哥特王國的攝政女王,她的統治地位已經搖搖欲墜。

禍不單行。拜占廷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扭轉頹勢,國力在查士丁尼大帝(公元527—565年在位)的治下達到空前強盛,於是他決心收複西境。公元533年,他派手下猛將貝利撒留遠征汪達爾王國(今突尼斯)。貝利撒留不費吹灰之力便將汪達爾王國收入拜占廷帝國的囊中。查士丁尼大受鼓舞,打起了東哥特王國的主意。

接下來要講述的事主要源於拜占廷曆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在《查士丁尼戰爭史》(以下簡稱《戰爭史》)中的記載。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普羅科匹厄斯其人。我們在上一章曾提到,普羅科匹厄斯認為羅馬城破的罪魁是300位無胡須的西哥特青年。好在《戰爭史》記載的都是當代史,大部分史實他都親身經曆過,因此要可信得多。他起初在君士坦丁堡當律師並教授修辭學,後得到查士丁尼的賞識,被任命為貝利撒留將軍的私人秘書,隨軍西征汪達爾王國和東哥特王國。公元542年,普羅科匹厄斯奉命回到君士坦丁堡,奉旨撰寫《論查士丁尼時代的建築》,在書中不厭其詳地描寫查士丁尼下令建造的宏偉建築,字裏行間滿是對皇帝本人的諂媚與恭維。查士丁尼很受用,破例給普羅科匹厄斯升了官。可是普羅科匹厄斯生活的年代,正是多事之秋,戰亂頻仍。他私下寫作《秘史》發泄他對查士丁尼大帝和狄奧多拉皇後的不滿,揭露拜占廷帝國權勢階層的腐朽和墮落。

普羅科匹厄斯在《秘史》中將查士丁尼描述成一個“詭計多端、兩麵三刀、精於算計、口蜜腹劍”的偽君子,說他“熱衷於挑撥離間、製造事端,以暗殺和掠奪為樂”。不過,與對狄奧多拉皇後的評價相比,他還算給查士丁尼留情麵。根據普羅科匹厄斯的記載,狄奧多拉皇後在嫁給查士丁尼大帝之前曾是君士坦丁堡名噪一時的娼妓:

她目中無人、不知廉恥,是個人盡可夫的娼婦。有人拿鞭子打她,她也不忘跟打她的人調笑。她可以當眾寬衣解帶,脫得一絲不掛。[1]

普羅科匹厄斯在《戰爭史》中對貝利撒留讚不絕口,但是在《秘史》中卻毫不留情地批評他和他的妻子安東妮娜,並把安東妮娜描寫成一個水性楊花、陰險狡詐的女巫。值得一提的是,安東妮娜是狄奧多拉皇後的閨中密友。相較於《戰爭史》和《秘史》中描寫的其他同時代的帝國將領,貝利撒留給讀者的總體印象是有智謀、有魄力、不貪腐。

普羅科匹厄斯描寫了阿瑪拉遜莎在兒子死後如何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她任命自己的表弟狄奧達哈德為東哥特王國的共治者。狄奧達哈德本來在托斯卡納占山為王,向來熱衷於鳩占鵲巢,因此名聲不好。她冒險這麽做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與表弟共治東哥特王國不僅可以堵住眾人的悠悠之口,名正言順地繼續攝政,還可以借此打壓那些心懷不滿的政敵。事實證明阿瑪拉遜莎失算了。普羅科匹厄斯聲稱阿瑪拉遜莎曾暗中逼狄奧達哈德發誓絕不染指東哥特帝國。如果普羅科匹厄斯所言屬實,那麽隻能說明狄奧達哈德違背了自己立下的誓言。狄奧達哈德在成為共治者後立即發動政變,將阿瑪拉遜莎押離拉韋納,囚禁在馬爾塔納島上。幾周後,阿瑪拉遜莎在島上被他的人暗殺。

根據普羅科匹厄斯的記載,阿瑪拉遜莎與查士丁尼交好,是後者堅定的盟友。查士丁尼聽聞她的死訊後,暴跳如雷,當即命令貝利撒留做好進攻東哥特王國的準備。查士丁尼真正的意圖可能更陰險。他的妻子狄奧多拉皇後與狄奧達哈德的妻子古德莉娜曾暗中通信。普羅科匹厄斯在《秘史》中聲稱狄奧多拉皇後利用古德莉娜慫恿狄奧達哈德處死阿瑪拉遜莎,並保證拜占廷帝國絕不插手此事。普羅科匹厄斯甚至還給狄奧多拉皇後的這一行動賦予合理的動機,即她擔心美貌與智慧並重的阿瑪拉遜莎會搶走她的丈夫。雖然這個故事的可信度不大,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窺得一些真相。真正希望阿瑪拉遜莎死的人更可能是查士丁尼。阿瑪拉遜莎一死,他就師出有名,可以光明正大地出兵攻打東哥特王國。他之所以需要師出有名是因為東哥特王國在理論上是他的領土,東哥特王國的國王在理論是他任命的總督。很可能在他眼裏,狄奧達哈德要比阿瑪拉遜莎好對付得多。

事實證明狄奧達哈德的確要比阿瑪拉遜莎好對付得多。狄奧達哈德並不符合好戰的日耳曼人對帝王的期待。在那個完全靠拳頭說話的年代,日耳曼人認為淵博的學識無助於激發他們的好戰本性。狄奧達哈德本人不僅精通柏拉圖哲學,而且熟讀拉丁文學,他甚至自封哲學王。日耳曼人的這種偏見不無道理。公元535年,貝利撒留占領西西裏島。公元536年,他率軍登陸意大利半島,費了一番周折占領那不勒斯。士兵順著那不勒斯城牆外的一條高架渠偷偷溜進城中,在城中燒殺搶掠後離開。眼看城池陸續失守,身在羅馬城中的狄奧達哈德畏首畏尾,沒有任何反擊動作。如果任由事態發展下去,意大利半島將比北非的汪達爾王國更容易收複。忍無可忍的東哥特人很快便發動政變,毫不猶豫地割斷了這位哲學王的喉嚨,推舉勇猛好戰的維蒂吉斯為新王。

史書對維蒂吉斯的記載跟對亞拉裏克和布倫努斯的記載一樣少。史書上僅記載維蒂吉斯出身東哥特貴族,曾擔任狄奧多裏克大帝的貼身侍衛,還曾率領東哥特軍隊征服巴爾幹半島西部地區。維蒂吉斯稱不上是成熟的軍事謀略家,但是他在登極之初製定的戰略戰術卻堪稱老辣。貝利撒留率軍在意大利半島南部埋頭作戰,查士丁尼以銀彈攻勢鼓動法蘭克人的職業軍隊穿越阿爾卑斯山脈攻擊東哥特王國,以期對維蒂吉斯進行兩麵夾擊。維蒂吉斯決定先擺平法蘭克人。他率大軍揮師北上,隻留下幾千東哥特士兵駐守羅馬城,寄希望於城中羅馬人的忠心赤膽。可是城中的羅馬人基本是西羅馬帝國的遺民,他們並不想同那不勒斯人一樣遭受戰爭的**。於是貝利撒留在遺民們的歡呼聲中率軍入城。精明的羅馬人還成功勸退了守城的東哥特士兵。公元536年12月9日,東哥特士兵陸續從羅馬城北的弗拉米尼亞大門撤出,貝利撒留的軍隊則從城南的阿西納裏安門入城。羅馬人難得辦事如此幹淨利落。兵不血刃,羅馬城重新回到了羅馬帝國的懷抱。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

▲這幅創作於19世紀末的畫作描繪了貝利撒留率軍進入羅馬城的場景,出自愛德華·奧利爾於1890年創作的《卡塞爾繪本世界通史》。

但是事情遠沒有羅馬人想的那麽簡單。國王維蒂吉斯速戰速決,同法蘭克人簽訂和平條約。當他得知貝利撒留的軍隊隻有區區之眾時,立即揮軍南下,直搗羅馬城。維蒂吉斯率領的東哥特部眾與一個世紀前亞拉裏克率領的西哥特部眾並不相同,前者是一支嚴格意義上的軍隊,軍人的妻兒皆定居在意大利半島的中部和北部。但是,兩者又有很多相似性。東哥特人的行軍方式依然分為步行、騎馬和乘戰車。他們手中的武器種類也同樣花樣繁多。出身貴族的統帥同樣裝備精良遠勝普通士兵。當然,他們也跟一個世紀前的西哥特人一樣,通身惡臭,虱子滿身。他們也同樣人多勢眾。普羅科匹厄斯聲稱維蒂吉斯的軍隊總共有15萬人。雖然這一數字有誇大之嫌,但是可以肯定東哥特軍在數量上遠超貝利撒留的羅馬軍。公元537年3月,也就是羅馬人開城迎接貝利撒留3個月後,東哥特人兵臨羅馬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