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東哥特人麵前的羅馬城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假設有一位羅馬人乘坐時光機從公元408年亞拉裏克洗劫前的羅馬城穿越到公元537年的羅馬城,他/她一定會為眼前的景象痛心疾首。整個羅馬城變得空空****。據估算,公元530年羅馬城的人口隻有公元408年人口的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原本繁華熱鬧的大街變得冷冷清清,原本擠滿人的公寓也變得空空****。這些公寓二層以上已經無法住人,到處都是腐爛的木頭、塌陷的樓梯、漏雨的屋頂,鳥兒成群結隊地來這裏築巢。羅馬人無奈之下隻好在地麵上紮帳篷。城中的很多建築物直接被廢棄。
羅馬城也不複往日的國際範兒。曾經遊人如織的街道如今變得空空****。公元537年,城中大部分羅馬人隻會講通俗拉丁語,這是意大利語的雛形。其中有一小部分羅馬人可能會講一點兒哥特式德語。那個但凡是個羅馬人就會講拉丁語和希臘語的繁華時代早已一去不複返了。到公元537年,隻有極少數受過最高等教育的羅馬人才會講希臘語。當貝利撒留率軍進駐羅馬城時,一些羅馬人正在惡補希臘語語法,他們覺得自己的所學肯定能派上用場。早在一個多世紀前,拜占廷帝國宣布拉丁語不再是官方語言。所以到公元537年,拜占廷帝國的高官幾乎人人都隻會講希臘語。
羅馬城在此期間還經曆過一場浩劫。我們在上一章結尾曾提到羅馬城在遭到亞拉裏克洗劫後迅速恢複過來,好似什麽都沒發生過一樣。關於後來的這場浩劫,我們先從卡比托利歐山講起。卡比托利歐山上那座曾占據著羅馬城天際線長達1000年之久的朱庇特神廟現在已成為一片廢墟,廟頂的青銅瓦片早已不見蹤影。我們還可以從古羅馬廣場的狀況來一窺那場浩劫的慘烈。廣場上數不勝數的雕像而今隻剩下光禿禿的底座。公元455年6月,也就是亞拉裏克攻陷羅馬城的40多年後,羅馬城再次淪陷。這次攻陷羅馬城的人叫蓋薩裏克,他帶領一支由北非的汪達爾人組成的職業軍隊在城中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瘋狂洗劫。除了在城中肆意屠殺和破壞,他們還將朱庇特神廟廟頂的瓦片全都搶走,將古羅馬廣場上的雕像全都裝車拉走。17年後,羅馬城再遭劫難。西羅馬帝國的實權將軍裏西默將身在羅馬城的西羅馬帝國皇帝安特米烏斯(公元467—472年在位)殺死。羅馬城也在這次內戰中跟著遭殃。看著滿目瘡痍的羅馬城,大部分羅馬人選擇用腳投票,棄城而逃。
羅馬城如今的慘狀,責任不隻在戰爭。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羅馬城中的居民是罪魁禍首。公元458年,馬約裏安皇帝(公元457—461年在位)頒布多項法令來保護羅馬城中的古跡,旨在禁絕城中居民拆除古建築挪作他用的行為。可惜,這些法令並沒有對他們起到真正的約束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馬約裏安皇帝是羅馬帝國最後一位頒布法令保護羅馬城中古跡的皇帝。在城中官員的默認下,當地居民明目張膽地拆除古建築。一些“不合時宜”的古建築被居民濫用,連馬約裏安皇帝本人都覺得無傷大雅。在維蒂吉斯圍城前的幾十年裏,薩卡拉大道兩側的青銅大象早已破舊不堪,高架渠中的水也已被排掉用作他途,公共建築物上的裝飾物失竊如家常便飯。用來存放救濟口糧的糧倉以及古羅馬廣場上造型優美的拱形柱廊也已千瘡百孔。它們之所以沒被拆掉完全是因為它們已成為私人所有物。
考古證實了這一點。亞拉裏克從羅馬城撤出後,龐貝劇院和馬塞勒斯劇院之間的一座土窖變成垃圾場,這裏堆放著倒塌的柱廊、圓柱和搶來的鋪路石。這個地方甚至一度被用來儲藏搶來的大理石。除卻飽受人禍的**,這個地方也難逃天災的毒手。此地曾多次發生地震,沒了石頭和金屬箍加固的建築物一觸即潰。到公元5世紀末,城中多處民房和公寓淪為垃圾場,公園和廣場淪為荒地。貝利撒留直接下令騎兵在城中的荒地上牧馬。羅馬城的慘狀竟無意間催生了一個新行業。一時間城中石灰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大理石柱、底座、雕像以及房屋牆體加工成灰泥售賣。
與意大利半島上的大部分城市相比,羅馬城還算幸運。城中的居民還可以使用高架渠運水,可以跟先輩一樣在浴場中洗浴。遊客依然會驚歎於城中巧奪天工的建築。在東哥特王國擔任要職的學者卡西奧多魯斯曾寫道:“羅馬城是當之無愧的人間瑰寶,是一座令人賞心悅目的建築森林。浴場建得有行省那麽大,鬥獸場巍峨高峻,萬神殿的穹頂肅穆華麗,幾乎相當於一座城那麽大。”[2]羅馬城也變得比以前宜居。瘧疾依然是城中居民的頭號殺手。隨著城中人口的減少,街上不複往日繁華熱鬧的盛況,好在麻疹一類的流行病不再猖獗。
羅馬城依舊不乏守護者。你一定想不到狄奧多裏克大帝是其中最堅定的守護者。他在位30年,隻去過羅馬城一到兩次,在帕拉蒂尼山上的舊宮殿裏隻住過六個月,卻是過去的兩個世紀以來在此居住時間最長的帝王。他曾特意撥款修葺這座舊宮殿,如此看來他那六個月住得並不舒服。他還命令工匠修葺卡拉卡拉浴場、艾米利大聖堂、圖密善皇帝的舊田徑場以及維斯塔神廟等其他城中建築,用掉兩萬五千塊瓦片。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一百多年前維斯塔神廟中便不再有維斯塔貞女。他還命人清理和維修城中的下水道係統和高架渠係統,並派遣一名建築師專門監督城中古建築的維護和保養。
狄奧多裏克大帝不僅是羅馬城古建築的守護者,還是城中古老傳統的捍衛者。他恢複口糧配額製,向城中居民分發100萬公斤小麥和一定配額的豬肉。他還下令恢複傳統表演項目,雇用雜技演員開創出一種十分經濟的表演方式:通過引逗或驅使野生動物進行相鬥而達到娛樂目的,而不必將它們殺死,這便是鬥牛表演的雛形。狄奧多裏克大帝本人對這類表演項目深惡痛絕,但是為了給羅馬人找點兒樂子,他願意做出一部分妥協。他極力推崇元老院,把元老院的地位推向新的高度。貨幣和官方銘文上都有“SC”和“Res Publica”的字樣,前者是“元老院法令”的首字母縮寫,後者的意思是“共和國”。這些字樣將“羅馬共和國依然存在”這個已經延續了500年的謊言繼續圓下去。他甚至把羅馬稱為“不可戰勝的羅馬”,他這話怕是有些言過其實,畢竟羅馬都淪陷過兩次了。
狄奧多裏克大帝所施仁政的收效如何?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兩萬五千塊瓦片對於羅馬城中日漸崩壞的建築傑作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當然,恢複古羅馬時代的頭銜和稱號並不意味著羅馬城就能恢複往昔的榮光。羅馬的權貴階層依舊是發揚傳統的中流砥柱,但是公元6世紀的這幫權貴要比他們的前輩寒酸不少。從公元408年穿越而來的權貴基督徒一定無法麵對眼前“禮崩樂壞”的局麵。元老院議員的數量從先前的2000名縮減為現在的50到80名,其中大部分議員還不得不為了達到規定的財產資格而疲於奔命。公元455年,汪達爾人將羅馬城洗劫一空,城中的名門望族紛紛逃往西西裏島或君士坦丁堡,他們在城中的豪宅或關或毀。因此,等到公元6世紀,安尼畿家族不僅在羅馬城中一家獨大,還發展成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家族。安尼畿家族的不少成員在高盧和君士坦丁堡擔任要職。我們在上一章曾提到出身安尼畿家族的貴婦普羅巴曾因引狼入室放西哥特人入城而被責難。
羅馬的權貴日漸沒落,羅馬的傳統風俗也隨之式微。在亞拉裏克圍城的十幾年後,也就是公元424年,一位元老院議員為舉辦比賽不惜一擲千金。汪達爾人圍城後,羅馬再也無人能支付得起昂貴的比賽花銷。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王國,原產於北非的野生動物一並落入汪達爾人手中。到公元5世紀末,羅馬的權貴連花銷最少的比賽也辦不起了,所以他們也懶得費心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羅馬鬥獸場中的座位上了。羅馬共和國時期設立的許多官階也隨之消失,其中就包括專為籌辦比賽而設立的官階。公元523年之後不再有執政官主持比賽,公元534年後不再有執政官。
羅馬城的古建築每況愈下,但是不妨礙新建築拔地而起。在這一時期,羅馬人建起幾座富麗堂皇的教堂。建於公元5世紀30年代的大聖母堂雄偉壯觀,阿文提諾山上的聖撒比納教堂美輪美奐,兩座教堂幾乎在同一時間完工。西裏歐山的聖斯德望圓形堂也建於公元5世紀,完工時間稍晚於前兩座教堂。在東哥特王國的統治下,羅馬人過了40多年的太平日子,使徒教堂周邊也新建了不少修道院和招待所供朝聖者使用。公元500年前後,羅馬人在聖彼得大教堂前為朝聖者建起一座大型公共廁所。
富麗堂皇的基督教堂崛地而起,預示著基督教的發展勢頭方興未艾。從公元408年穿越而來的那位權貴基督徒欣喜地發現羅馬人都不再信仰異教,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羅馬的基督教已經實現統一。實際上,羅馬的基督徒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分裂。從公元498年到506年,羅馬的基督教會為教宗人選舉棋不定,各教宗人選背後的牽扯的利益關係錯綜複雜,稍有不慎便會引起階級對立,甚至國際衝突。與此同時,基督一性論和基督二性二位說之爭甚囂塵上,拜占廷帝國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對立和撕裂。兩派基督論學說就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爭論不休,相持不下。拜占廷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公元491—518年在位)發布《聯合敕令》企圖彌合兩派的裂隙,並支持勞倫蒂烏斯擔任教宗,原因是後者願意配合他的宗教政策。羅馬平民對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插手宗教事務的行為心懷不滿,認為這種行為是對羅馬教宗至高權威的挑戰。羅馬城的權貴階層和高階神職人員選擇支持勞倫蒂烏斯,而貧民階層和低階神職人員則選擇支持西瑪克,階級矛盾徹底激化。就連羅馬的戰車隊也分裂為兩派,支持西瑪克的平民組成綠隊,支持勞倫蒂烏斯的貴族組成藍隊。貴族先發製人,派奴隸攻擊西瑪克的支持者,並把這些支持者全部趕出市中心。街頭暴亂如家常便飯,神職人員無端被殺,修女被趕出女修道院,被羞辱暴打。這場曠日持久的暴亂甚至還對羅馬城中如火如荼的教堂建設造成了影響。被趕出羅馬市區後,西瑪克便著手在羅馬郊區建設新教堂,賈尼科洛山上的聖潘克拉齊奧教堂就是其中的代表。西瑪克還為同樣位於郊區的聖彼得大教堂建造了一座大型樓梯、一座噴泉和一座公共廁所。
狄奧多裏克大帝一直謹小慎微地保持著中立,可最後還是被卷進去了。他和大部分東哥特人跟西哥特人一樣信奉基督教。狄奧多裏克本人對宗教持包容態度,在他統治末期,查士丁尼的舅父查士丁一世(公元518—527年在位)被推舉為拜占廷帝國的皇帝。查士丁一世登基後便開始對基督徒和猶太人進行殘酷的宗教迫害。隨著事態不斷升級,宗教迫害之風蔓延到西部。公元523年,羅馬教宗約翰一世企圖將羅馬的多座基督教堂奉獻給上帝,暴徒將拉韋納、維羅那和羅馬城的猶太教堂焚燒殆盡。狄奧多裏克大帝命人鞭笞涉事者,並燒掉維羅那的一座教堂,作為報複。此舉傷透了大部分羅馬人的心。原本深得民心的奧多裏克大帝,終落得一個晚節不保的下場。
貝利撒留的軍隊挺進羅馬城10年後,宗教衝突不降反增。查士丁尼大帝跟前任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一樣企圖采用折中方案彌合裂隙。他這麽做也是出於個人原因。他和君士坦丁堡的民眾均支持基督二性二位說,而他的妻子狄奧多拉皇後則支持基督一性論。根據查士丁尼大帝的旨意,貝利撒留進城後第一件事就是廢黜哥特人任命的教宗西爾維(公元536年6月8日—537年在位),並推舉聽話的維吉利(公元537年3月29日—555年6月7日在位)為新任教宗。值得一提的是,維吉利曾在君士坦丁堡擔任教廷使節,支持查士丁尼推行的折中方案。被廢的西爾維被羅馬教廷派往帕爾瑪利亞島,不久後便在島上去世了。維吉利的教宗之路能否走得比西爾維長遠?現在看來,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在當時,並不明朗。他剛登上教宗之位不久,維蒂吉斯便率領大軍將羅馬城團團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