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底,團隊小夥伴策劃了一個主題,讓我完成一次“糕媽與糕媽”的對話。
這是一場特別的拍攝,沒有台詞、腳本,導演讓我分裂成兩個人自由發揮:一個是留在家裏照顧孩子的我,一個是在職場裏拚命奔跑的我。
兩個“我”當時都哭得不能自抑,職場那個我更是一直在說“對不起”。
那段時間,公司進入快速成長期,我每天一睜眼就要麵對接連不斷的加班、出差、開會。而同時,年糕也在飛快地長大,經曆著很多他人生的重要時刻。
別人問了我很多遍的那個問題,我也問了自己很多遍:“你總是不在孩子身邊,會破壞他的安全感嗎?還是個好媽媽嗎?”
撕裂了許多次,從糾結到篤定。現在的我,有了一個肯定的答案:陪伴並不是以時間長短來衡量濃度,再忙,我也可以做個好媽媽。
提前告知+保持聯結,給孩子滿滿的確定感
麵對與孩子暫時分離的情況,要想讓孩子情緒穩定、有充分的安全感,家長自己首先要心態良好,不要把和孩子分離想得太過嚴重。在不得不麵對分離時,很多媽媽因為怕孩子哭,就會趁他不注意偷偷溜走,或者騙他馬上就回來。殊不知,偷偷溜走、胡亂許諾隻會更加傷害孩子的安全感。甚至,麵對分離,有些媽媽比孩子哭得更崩潰,這更會讓孩子對分離感到焦慮。
情緒是會傳染的,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家長。當家長提前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哪兒,再平靜而堅決地和他告別,同時,如果向他承諾了什麽時候回來,就一定要做到,如此孩子對於分離或許就不會那麽焦慮。
當年糕開始理解“媽媽要去出差幾天”這件事時,他突然有了許多小情緒:突然開始黏著我不放、莫名其妙地撒嬌或者發脾氣,晚上也要哄很久才能入睡。
我知道,他是在害怕媽媽“突然不見了”。
其實,傷害孩子安全感的,並不是和媽媽某段時間的分離,而是和媽媽之間聯結的突然中斷,“不知道媽媽什麽時候回來”的不確定性,這些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焦慮。
要消除孩子的不安,就要保持親子聯結的不中斷。
所以每次出門,我都會提前做準備,告訴年糕我的出行時間和行程表,每天在哪裏、在做什麽;出門後,即便不在他身邊,我也可以用別的方式來陪伴他。
年糕小時候,我出門前會給他錄音頻;大一點了,我就讓他每天到指定的地方找一個“禮物”:廚房的第幾層櫃子;某個電飯鍋裏藏著一本書,書上貼著我們的“暗號”。
找到指定的“禮物”,他就能看到我的留言:寶貝,媽媽今天在北京,在做什麽什麽事……
再比如我的一個朋友,每次出門前,她都會提前給兒子準備很多小字條,讓老公每天讀一張給孩子聽。
這些小小的舉動,會讓孩子覺得:雖然媽媽很忙,但也很想我。
比起視頻電話,這些看似古老的方式有著一種很有價值的儀式感,讓孩子覺得:這是媽媽特地留下來的“愛的證據”,這是屬於我一個人的,媽媽一直在想著我呢!
這一段音頻、一張字條帶給孩子的,是滿滿的確定感。
跟孩子聊聊你的工作,他會理解並坦然麵對分離
2018年,我比前一年更忙了。
有段時間,因為連著幾天沒來得及趕回家陪年糕吃晚飯,他有點生氣。於是有一天晚上,我特意推掉了所有的會議和工作,和年糕像成年人那樣認真地談了一次話。
我們談的主題是:為什麽我比別人的媽媽都要忙?
我先給年糕看了一張照片,那是一個貧困山區的小姑娘。
我告訴他:“這個小姑娘叫雲雲,她媽媽生病了,她爸爸長期在外地打工。雲雲很愛看書,她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大熊爸爸的故事。她希望爸爸能抱抱她、陪陪她,可是快過年了,她的爸爸也不一定能回家。媽媽最近很忙,就是為了給雲雲這樣的孩子去送書,陪她看看書,抱抱她。我們還給她送了一個大熊爸爸呢,她可開心了。”
我還告訴年糕,像這樣的事情,我還做了很多,每一件事,都會幫到很多的媽媽和孩子。
“但無論媽媽多忙,你都是我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像現在,我本來應該在開會,等一下我也還是要回去工作。可是,隻要有可能,我一定會優先回來陪你,因為你在媽媽心中最重要。”
這是我醞釀許久的、和兒子最鄭重的一場談話。
我像和好朋友聊天一樣,和他分享著我的工作、我的努力、我的苦惱和開心,希望他能像好朋友一樣理解我、支持我。
我不知道這一番話,5歲的年糕能理解多少。在我滿心忐忑的時候,年糕想了一下,對我說:“媽媽你蹲下來。”
然後,他過來抱了抱我、笑了笑,蹦蹦跳跳跑開了。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我和年糕一起成長了。
歸根結底,父母的愛,才是孩子安全感的堅實後盾。當這份愛足夠多,我們在和孩子分離時,孩子才不會因為缺失愛而心生焦慮。這就好比我們的銀行賬戶,隻有餘額充足,我們在需要的時候才能隨意支取。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就像這情感賬戶,隻有用滿滿的愛保證“情感賬戶”餘額充足,才能讓孩子不懼分離,擁有踏實的安全感。
比如有時候,我接連幾天不在家,就會早早為回去後的陪伴做安排。在陪伴年糕時,我會全情投入,陪他去一些他之前想去的地方,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我甚至會要求糕爸也來配合,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我對陪伴他的重視,從而將之前分離而消耗的“情感餘額”及時補足。往情感賬戶充值的過程,就是對之前消耗的彌補,存得越多、歸還得越及時,“信用額度”才會越高,和孩子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好。所以,一個聰明的媽媽,一定要及時找補。
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寸步不離地陪伴孩子,與其在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中折騰自己,擔心孩子離開自己沒有安全感,不如給孩子充足的愛,讓他知道,即使我們不在他身邊,沒有伴其左右,但我們的愛從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