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快5歲的時候,我爸來住了兩個月,小孩吃飯的好習慣就全毀了。

以前年糕既不挑食,也不會邊吃邊玩,更別說還要人喂飯。結果我爸一來,他不但吃一口就要跑出去玩一圈,還非要哄著、喂著才肯胡亂塞兩口飯。

我爸幹了啥呢?其實就倆字——嘮叨。

嘮叨不能讓孩子聽話,反而引起厭煩

每次一到吃飯時,我爸就在年糕身邊正襟危坐,開始聲情並茂地給他進行“營養科普”。

年糕夾起一塊雞肉,他趕緊鼓勵:“寶寶你要多吃雞肉哦,吃了雞肉你的肌肉才有力量喲!”“雞肉幫助你的肌肉長得很好。你明天是不是想拍球拍得更好?那你就得多吃雞肉喲。”

年糕蔬菜吃得少了,他又連忙說:“寶寶要多吃青菜喲,青菜有很多維生素,吃了你肚子裏的能量小精靈就會特別開心,身體也會很棒的喲!”

這些話本身當然沒什麽問題,我們平時也會這樣和年糕說。但問題是,一頓飯如果重複十遍以上對話,誰都受不了!

於是,他越嘮叨,年糕越不肯吃;年糕越不肯吃,他越要追著嘮叨。

接下來每天的吃飯時間,我爸就像個勞模一樣,總是舉著勺子跟在年糕身後勸:“寶寶你要多吃肉哦……”“多吃青菜,肚子裏的能量小精靈才會特別開心哦……”

我爸覺得自己話沒說錯,也都是為了讓孩子吃得更好、更營養,自己累點不算啥。

可是對這樣的“好心”,孩子感受如何呢?

有一天,在外公“我們一定要多出來運動”“多運動對身體會很好的哦”“天黑了就不能出去騎車了,沒有大人也不能騎車”的碎碎念中,年糕下樓去騎車。

到了樓下,我問年糕等下要爸爸陪還是阿公陪。

結果年糕很惆悵地回頭看了一眼我們家窗戶,幽幽地說了聲:“阿公太煩了……”

捫心自問,如果一直被講個不停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煩不煩?

沒完沒了的嘮叨,往往都是好心辦壞事

煩還是其次,更要命的是,這種煩、這種“好心”的嘮叨會產生一係列壞的影響。

第一個壞影響,就是讓媽媽們最惱火的“不聽話”。

沒完沒了的嘮叨,會讓本來有道理的話變成沒有重點的廢話,還會不自覺地夾雜許多情緒。

“怎麽這麽不小心,飯菜都撒到桌子上了,多髒呀。”

“玩具玩好怎麽又不收拾呢,丟得滿地都是,每次都要媽媽幫你收拾。”

“和你說了多少遍,回到家要先洗手,衣服不要隨地亂扔,怎麽就是記不住呢!”

這些話,每一個家庭都很熟悉。當大人這麽說的時候,是希望孩子好好吃飯、收拾玩具、回家記得洗手。但在孩子耳朵裏,就隻剩抱怨、責備、威脅以及一大堆毫無用處的嘮叨,索性就把耳朵“關”上了。

一個“聽不到”媽媽說話的孩子,怎麽能指望他“聽話”呢?

嘮叨的第二個壞影響,就是會毀掉孩子的自律和自信。

很多時候,我們忍不住嘮叨是因為不相信孩子能把一件事做好。

孩子想自己倒牛奶,明明是好事一樁,可大人偏要先打擊一番:“你自己倒會灑出來的,還是媽媽給你倒吧。”

實在拗不過就再多“提醒”幾句:“要小心一點哦,兩隻手拿穩了,慢慢地倒。”

就算牛奶灑了,不是可以順便教他擦桌子嗎?可大人非要再批評兩句以顯示自己料事如神:“說了不讓你自己倒,看,真的弄灑了吧,以後還聽不聽媽媽的話了?”

指導意見太多,傳遞的都是“你做不好”的意思,孩子也就放棄了探索和努力,同時也放棄了聽取你的意見。

與其嘮叨沒完,不如把話說清楚

很多家長總是抱怨“都說一百遍了,怎麽還沒記住?”這個時候,應該反省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因為家長跟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避免一再嘮叨,讓孩子聽話真有這麽難嗎?隻要做到這三點,和孩子把話說清楚其實很容易!

第一點:信息要簡單清晰。

要知道,你說得越多,孩子越不知道你想說什麽。與其抱怨孩子把房間弄亂了,你忙了一天又要重頭收拾,不如簡單點告訴孩子:“我們現在來把房間收拾幹淨吧。”玩水也是這樣:“今天的玩水時間已經結束了。”告訴孩子我們的目的,一句話就夠了。

第二點:隻說事情本身。

和孩子溝通一件事時,注意力要聚焦在事情本身上。把“戰火”蔓延到諸如亂貼標簽,或是對孩子性格及其他方麵的攻擊性話語可就不對啦。比如孩子房間沒收拾好,你就告訴他去把房間打掃好,至於嘮叨孩子“懶”“不體貼”“磨磨蹭蹭”這種話,想想還是咽回去吧。

第三點:試試把“說話的權利”交給孩子。

我們可以試著換個思路,把“說話的權利”交給孩子。比如想讓孩子進門洗手,可以提醒他:“回到家,最先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麽呢?”“那我們現在應該怎麽做?”

相信孩子,他可能會比我們想象中做得更好。

我爸一回老家,我們立刻開始著手糾正年糕的吃飯習慣。

比起我爸的“兢兢業業”,我們顯得“懶”多了。沒有催促、嘮叨,也沒有追著喂飯,我們隻是給年糕的盤子裏撥一些他要吃的菜,就隻管享受和家裏人閑聊的這段時間了。

但經常就這樣吃著、聊著,再一轉頭去看年糕,他就已經安安靜靜吃掉了一大碗飯,根本不需要有人一直在旁邊監督。當他確認自己吃飽了,我們也不會一直勸他再吃點。

在其他事情上,我也還是那個原則:把他當作能聽懂我們說話的大人一樣去看待,要注意的事情鄭重強調一次就夠了。

遇到有危險的事情,比如在水池邊,或者今天要走一條車流量很大的馬路,我會特別認真地和他說一次“要注意安全”,而不是時刻把“小心”“看著點路”掛在嘴邊。

沒有了大人過度關心的幹擾,年糕慢慢變回了那個獨立能幹的小朋友。他可以自己認真吃好每一頓飯,會在下樓騎車時謹慎觀察周圍有沒有安全隱患,也知道過馬路的時候緊緊拉著大人的手、遵守每一個紅綠燈。

少幾句嘮叨,多一些放手,孩子反而能成長得更獨立、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