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周末,我帶年糕去商場,看到這樣一個畫麵: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在互動體驗區很投入地玩積木。這時他媽媽過來叫他走,他不肯,幾番拉鋸戰之後,媽媽直接走了,他隻好跟著走。我以為這場拉鋸戰就此結束,結果小家夥突然來了一句:“我再玩一分鍾嘛!就一分鍾!”本來堅決要走的媽媽,這時突然又同意了。然後她走去別的區域逛,爸爸則留下來,看著接著回去玩積木的孩子。
一分鍾過去了,五分鍾過去了,爸爸終於耐不住性子站起來:“時間到了,快走了!”
“媽媽說讓我再玩一分鍾!”
“你已經玩了一分鍾了。”
“我再玩一分鍾,哦不,三分鍾嘛!”
“那你快點。”
一番討價還價之後,爸爸又坐回去了。
又五分鍾過去了,爸爸站了起來:“走了,媽媽不等我們了!”
“我再玩三分鍾,哦不,十分鍾嘛!”
“好吧好吧,那你快點!”
爸爸再次坐回去了……
因為有事離開,我沒看到之後這對父母用了什麽方法讓孩子離開。但可以預料的是,最終很可能少不了孩子的一番哭鬧。
這對父母看起來很寬容、很有耐心,其實犯了教養的大忌:沒有原則,說到不做到。正是因為對約定一再妥協,孩子才會越來越不遵守規則。
當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在抱怨孩子“講的話根本不聽”的時候,真的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一再讓步,才換來了孩子的得寸進尺?
千萬不要覺得讓讓孩子隻是小事,小時候沒有被約束的孩子,將來也很難成為一個能約束自己的人。
給孩子立規矩,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花時間訓練,讓孩子理解規則
孩子有了活動能力但還不太利索的時候,最讓家長們頭疼。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任何危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敢於挑戰一切能挑戰的事情。
就像年糕,自從具備移動自己的能力之後,我們就開始教他:從**或者沙發上下來時,要先用腳落地。一開始,他很順從,每次下地,都小心謹慎地用小短腿努力去夠地麵,可愛極了,也很安全。
可是很快,他就想著換個下地的方式:頭朝下好像也不錯啊,我來試試吧!
這時,大人火急火燎地衝上去說“哎呀,太危險了,寶寶這樣不可以啊”,他是根本不聽的。
對於還不能理解“危險”的孩子,這樣的強調顯然沒什麽意義。因此,每當年糕挑戰這個危險動作的時候,我就把他帶進房間,放到**。房間裏沒什麽可玩的,他一到**就想下來。我坐在旁邊,抓住他的胳膊,一字一句地說:“用你的腳下來,不能用頭先下來。”
他還是一心隻想往下衝。
“用你的腳下來,不能用頭先下來。用頭下來的話,你會受傷,你受傷了,媽媽會傷心,你知道嗎?”聽到媽媽會傷心,他安靜了一點。我又重複了一遍那句話,他按照我的要求做了後,我們一起出了房間。
之後的兩天,他再做這個危險動作時,我就重複“將他帶到房間,不準出去,聽媽媽講安全守則”這一係列動作。我說的那些話,他未必真正聽懂、聽進去,但是“用頭下來就會失去玩的自由”這件事,他肯定已經清楚了。
之後,他就不再嚐試著用頭先下來的危險動作了。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懂得遵守規則
把飯菜扔到地上,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愛幹的事情。
年糕還小的時候,也經常一邊把勺子扔在地上,一邊興高采烈地觀察。我知道,他是通過這個過程來探索“扔”這件事情,同時學習“因果關係”。我沒有過多地幹預他,隻是在撿起勺子的時候會說:“勺子是用來吃飯的,不是用來扔在地上的。”
終於有一天,他探索夠了,不扔了。
不過,養孩子這事兒就是個輪回。
年糕慢慢長大了,學會了自己吃飯,也早就明白“扔”是怎麽回事。這時他開始扔勺子、扔不想吃的菜,一邊扔,還一邊挑釁地看著我笑。
第一次,我就默默地將勺子撿起來,擦幹淨,還給他。
兩次、三次後,我也不動怒。等他吃好了,下餐椅,我告訴他:“把剛才你扔的東西撿起來。”
從沒做過這些的年糕聽到這個命令很遲疑,我再次堅定地對他說:“把你扔在地上的飯菜撿起來,扔到垃圾桶裏去。”
“奶奶撿。”他開始求助,眼睛還盯著自己想玩的小汽車。
“不是奶奶扔的,奶奶不撿。把地上弄幹淨了,你才可以去玩。”
我蹲下來,擋在他前麵。年糕看了看我,走過去撿起一塊菜,扔進另一邊的垃圾桶,這樣往返三次,終於把他扔到地板上的菜都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
這時,我才對他說:“好了,洗幹淨手,去玩汽車吧。”
養育孩子是有方法的,用對了方法自然就能事半功倍。教導孩子遵守規則,最無能的家長才會用發脾氣和打罵孩子的方法,和善而堅定的家長則通過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來達到目的。比如,做危險動作,他就會被限製玩耍的自由;亂扔東西,他就要自己撿起來扔進垃圾桶。
也許有些家長會說,這個方法在孩子還小、還好管的時候,可能比較管用;等孩子五六歲,甚至更大的時候,這麽做還有用嗎?其實我反而覺得,當我們一開始就把規則種在孩子心裏時,他越大,會越懂得遵守規則。年糕就是這樣的孩子。
還有的家長會說:“我試了啊,一兩次有用,時間長了,孩子就忘記了。”
養成一個好習慣,成年人尚且需要不斷地被提點、實踐、重複,更何況孩子。孩子忘記了規則,家長可以提醒,重複次數多了,他自然就會記住。
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遵守規則,任何時候開始都不嫌晚,重複多少次都不嫌多。家長的職責,本來就是幫助孩子長成一個更好的樣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