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了五年育兒文章,也看了五年用戶留言。

養娃就像升級打怪,問題總是層出不窮。每天都有無數媽媽給我留言,訴說自己全新的困惑。

“孩子性格敏感內向,老人說是我急著回去上班管得太少,我心裏很內疚,但又不知道該怎麽做才好。”

“朋友家女兒和我兒子一樣大,人家都會背古詩認字了,我兒子卻啥都不會,太落後了嗎?”

“爺爺奶奶平時寵著孩子,5歲了還在喂飯。孩子被幼兒園老師批評了很多次,現在都不想上學了,怎麽辦?”

“孩子明明早就能自己上廁所了,最近卻連著一個星期在幼兒園尿褲子,想知道他在幼兒園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他就是不肯說,要怎麽問呢?”

“給孩子報過好幾個興趣班,每次試聽課他都很高興地說‘喜歡’‘想學’,上過幾節又不去了,我該逼一逼嗎?”

“孩子每天跟他爸一起刷抖音、拍抖音,家裏隻有我在擔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其他人都說就玩一會兒又不要緊,真的是我想多了嗎?”

大數據顯示,所有後台留言裏,最高頻的關鍵詞是:“道理”“怎麽辦”“不聽”。

如果我們做一塊屏幕,滾動播出媽媽們的這些問題,這些不斷跳動的高頻詞會揭示我們當前育兒生活的真相,大部分問題的主體和核心是:孩子不聽話/不講道理,怎麽辦?

當媽媽們問出“怎麽辦”的時候,她們就像救火隊員,永遠都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難怪有人說,育兒就是一場戰爭。

但是,我們的孩子真是由一個個問題組成的嗎?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是製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係嗎?

一定有哪裏不對吧?我這樣問自己。

問題背後的實質

上麵這些問題,我當然可以給出答案:

怎麽幫助內向的孩子建立自信,怎麽在生活中為孩子做好認字準備,怎麽找出孩子在幼兒園出現行為退化的原因,怎麽給孩子挑興趣班,怎麽合理地給孩子安排電子屏幕時間……

延展開去,每個問題都可以變成一篇告訴媽媽們解決方案的文章,這些就是我這幾年的主要工作。

從懷孕開始,我就在看大量的育兒書,我所有的日常工作,也都是在努力解決家長們最實際的困惑。我和團隊的小夥伴們寫了幾千篇育兒文章,也做了很多針對家長的付費課程。但是,看得越多,想得越多,我有了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感受:

我們了解到,很多育兒場景中的實際問題都是有解決方案的。但是,家長最關心、最深層次的育兒焦慮,難道就是這些“怎麽辦”嗎?

想象一下,如果我在那塊不斷滾動著媽媽們問題的屏幕上寫下答案,就能解決所有育兒生活中的困惑嗎?

肯定不是的。

那些媽媽的留言,看起來是一個個獨立的問題,涵蓋了我們育兒生活的很多方麵:孩子的早期啟蒙、生活習慣養成、隔代育兒的矛盾衝突、新的生活方式帶來的育兒挑戰,等等,等等。但是在這些問題背後,我看到的是同一件事:焦慮。

我想,家長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這種觀點開始流行:父母要對孩子的人生負責,家長的教育方式很重要,家庭教養能影響孩子一生。

當我們每天麵對繁重的育兒任務、層出不窮的育兒難題時,尤其是當很多育兒文章動不動就說“家長這麽做,毀掉孩子一生”時,壓力很容易使人“動作變形”,隻要想想你現在縱容孩子多看一集動畫片也許就會導致他長大後無故曠工,真是足以讓人焦慮到崩潰。

當父母堅信自己要對孩子的行為負責、要去尋求解決方案時,我們心裏其實是迷茫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用對力氣。

父母做了什麽和孩子長成什麽樣,它們之間真的有必然聯係嗎?

家長真的有能力決定孩子成長為什麽樣的人嗎?

什麽樣的孩子會成功?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影響又是什麽呢?

這些問題,沒有一篇育兒文章能告訴我們答案。但是,想清楚這些,才是解答所有問題的鑰匙。

我們需要真正的方向

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我會說,我們當下的育兒生活,就像有很多人在給你導航,“下個路口左轉”“前方500米有紅燈”,卻缺了一個指南針,不知道真正的方向是什麽。

2018年夏天,我花了一個月時間準備一場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線下巡講,在演講稿磨到第13遍的時候,一個模糊的想法冒出來了:

應該有一個什麽東西,能解答這個問題。

我不知道那是什麽,也許是一個公式、一個模型、一個定義?

於是,我在會議室的白板上開始隨手塗畫,然後,就有了這個:

在數次修改、優化,跟育兒專家、心理學老師們溝通請教之後,它從白板上的一個三角形,變成了這樣的“親子關係金字塔模型”,我不斷用理論、故事去豐富它的內涵,把它帶到線下巡講中,給很多媽媽講解它。

這個金字塔模型,並不是一次靈光乍現,而是基於我這幾年的學習和思考,更是從我育兒生活的點滴中滋生出來、從我心裏流動出來的東西。讓我驕傲的是,媽媽們的反饋告訴我,它真的有用,它能夠解釋我們育兒生活中真正的困惑。

而這本親子關係書,也是從這個金字塔模型中衍生出來的,我會用簡短的篇幅解釋一下這個模型,告訴大家——

在育兒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麽?

我認為,是親子關係。

當媽媽們問“我該怎麽辦”時,最深刻的無奈,是把育兒當成了一種操作,堅信自己該做些什麽,才能得到什麽結果。

事實上,隻有我們把育兒看成一段關係,才能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孩子是個不斷成長的獨立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情緒和個性。

一段關係出了問題,不是大數據和方法論能夠解決的。因為任何一段關係都是雙向的、流動的、獨一無二的。親子關係,才是我們育兒生活的起點和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