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會像爸爸一樣,長成最勇猛、最強壯的鬥牛,去贏得榮譽。”
“爸爸,如果我沒有這樣的夢想呢?”
這是電影《公牛曆險記》裏的開場白。公牛父親被鬥牛士選中,上場戰鬥的前夜和兒子費迪南有了以上對話。
躊躇滿誌的父親想和兒子分享榮耀,在他們生活的“公牛之家”,所有的公牛都夢想著成為一頭鬥牛,可是費迪南卻沒有這樣的夢想。
費迪南是一頭愛花的牛,他的夢想是坐在牧場外的櫟樹下,靜聞花香。
帶年糕看完《公牛曆險記》,我的腦子裏一直回**著這句話:“如果我沒有這樣的夢想呢?如果我的夢想和你們不一樣呢?”
一個關於成為自己的故事
電影裏,費迪南逃出了“公牛之家”,找到了一片自己夢想的花田,和收養他的小女孩妮娜一起長大,日子美得如同田園詩。
可是,費迪南長大了,長得比父親還要雄壯威猛,以至於所有人看到他都視他為威脅。誤入小鎮的費迪南,明明是想去救深陷危險的嬰兒,卻被當成要吃孩子的猛獸被抓捕。
費迪南回到了“公牛之家”,並且被鬥牛大師選中,將在他備受矚目的謝幕戰裏上場。
費迪南的小夥伴們都嫉妒得發狂,在公牛的世界裏,成為鬥牛是他們畢生的追求。
“可是,我的夢想和你們的不一樣啊!”
沒人相信,費迪南毫無攻擊性,會為了救小兔子而甘願受傷,他的心那麽軟,天生沒有暴力因子。
沒人相信,費迪南不適合做鬥牛,隻適合做花匠。
費迪南的故事來自經典童書《愛花的牛》,早在1938年迪士尼就將其改編成動畫短片。
可是,這個“心有野牛,細嗅薔薇”的故事在很多國家被禁了。它是美國兒童文學史上第一本被標示“顛覆”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被列為禁書,希特勒幹脆把它燒了。
現在,屬於這個故事的時代來了。2017年,《愛花的牛》重新被翻拍成電影,《公牛曆險記》拿到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提名,口碑炸裂。
正如影評人所說:這個故事能流傳這麽多年是有原因的,它告訴我們,對自己誠實、走自己的路,不要讓社會規定你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
誰規定公牛就該凶猛,兔子就該善良,鯊魚不能吃素?
如果這就是我的樣貌,如果我就是和你們不一樣,我不會為此道歉。
我養了一個愛粉紅色的小男生
壯碩的公牛費迪南坐在樹下,頭上別著一朵花。那種又壯又柔的形象,為電影貢獻了所有笑料和溫情,但是在生活中呢?
如果你的孩子是那頭愛花的公牛,你能接納嗎?
這個問題,對中國的家長來說,似乎特別難回答。家長的焦慮無處不在,“我兒子3歲,居然喜歡玩芭比,這會有問題嗎?”
每次看到這種留言,我都想說:有問題的不是孩子,是家長的偏見。
年糕3歲後,我們的生活裏就莫名出現了一些“娘”的味道。
你問他最喜歡哪個動畫人物,他會毫不猶豫地說是艾莎;周末我們出去玩,他手裏還要拿著公主貼紙——經常惹來小女孩們“我最喜歡艾莎公主”的愉快搭訕,以及小女孩的媽媽們異樣的目光。
有一次公公婆婆給年糕買了一輛粉紅色的小汽車,年糕愛不釋手,我爸卻私下裏跟我嘟囔:“怎麽給男孩子買這種顏色的汽車?”
後來,家裏老人也表示了憂慮:男孩子這樣子不會很奇怪嗎?不會變成娘娘腔嗎?
我告訴他們:你知道世界上收藏Hello Kitty最多的吉尼斯紀錄保持者是誰嗎?是個日本的警察大叔,那個大叔都快70歲了,一身正氣的堂堂男子漢,卻收藏了5000多個粉嫩嫩的Hello Kitty。
對年糕喜歡粉紅色和公主貼紙這件事,我從來沒有大驚小怪過。就像那位警察大叔喜歡Hello Kitty,是因為他一看見它就有被治愈的感覺。
年糕喜歡粉紅色,就像很多小男孩有過的感受一樣,是因為粉紅色很漂亮啊,而且這種溫暖明亮的顏色本來就更容易被孩子們喜歡。隻不過,很多男孩子的粉紅色情結,都被大人一句“粉紅色是女孩子的顏色”扼殺了。
粉紅色一開始隻是單純的粉紅色,甚至1918年美國的一篇文章赫然寫著這樣的觀點:粉色果敢強烈,適合男孩子;藍色沉穩雅致,適合女孩子。
用粉色和藍色區分性別這件事,到現在為止還不到一百年,完全就是商家為了多賣東西想出來的把戲。但是,這種從顏色開始的“理所當然”的區分、限製,現在卻充斥著我們的育兒生活。女孩子和男孩子,都需要勇敢,也都需要被包容情緒、被接納個性,我們的育兒早就應該超越粉紅色和藍色的限定了。
年糕就是一個既喜歡粉紅色和公主貼紙,又喜歡小汽車和玩打仗遊戲的男孩子,他也是一個有點內向、有點敏感的男孩子。就像費迪南一樣,他可能並不完全符合“有男孩樣”的標準。
摒棄養育包袱,接納孩子快樂地做自己
我能理解大家期望中的“男孩樣”,指的是勇敢、堅毅、果斷、責任感等這些正麵陽剛的品質,往長遠看,父母們還期望這樣的男孩子成長為一個成功的、獲得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一個英雄。
當這些期望變成孩子學步摔了一跤不準哭、被女孩子搶了玩具要讓步、難過了不能向媽媽撒嬌之後,很明顯是無視孩子成長自然規律的“不切實際”,男孩子們的內心感受就是這樣一次次地被忽略、被切割的。
在一檔真人秀節目裏,大S和汪小菲討論對待兒子和女兒的不同態度,汪小菲說:“如果是女兒摔了一個跟頭哭了,我會很心疼;如果兒子摔跤哭了,我就會覺得沒什麽好哭的,男孩要有男孩樣。”
他的話真的太有代表性了,表達出了中國家長最典型的“男孩要有男孩樣”的心理包袱,人們在教養男孩時,很容易脫口而出這種話——
“別哭了,你是男子漢,要勇敢。”
“一個男孩子這麽黏媽媽像什麽樣子?”
“一點點事哼哼唧唧的,你是女孩子嗎?”
“這都怕?你還有點男孩子的樣子沒有!”
其實,每次在公共場合看到男孩子們被這樣對待,我是有點心疼的。
在電影的原著童書《愛花的牛》裏,我讀到了一段深深觸動我的描寫——
有時,費迪南的媽媽擔心,他總是這麽獨自待著,會孤單的。
她說:“孩子,你可以跟小夥伴們一起玩,一起跳,一起抵角啊。”
費迪南搖搖頭:“我更喜歡靜靜地坐著,聞聞花香。”
他的媽媽是個善解人意的好媽媽,她看到費迪南並不覺得孤單,就任由他自己待著,自得其樂。
在這個故事裏,母親的接納,才是費迪南善良、溫柔並且強大的原因。
坐聞花香和成為鬥牛,更像是關於孩子成長可能性的一種隱喻。
我們也可以多問問自己:如果你的孩子比別人內向,如果你的孩子比別人慢一拍,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好……你能接納他,讓他快樂地做自己嗎?
我知道,這真的很難。
畢竟,我們成年人雖然經曆過很多事,但仍然做不到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我也知道,每個人都要經曆被社會塑造的過程,沒有人能帶著完全純然的天性長大成人,但我希望我給孩子的,是最輕的那一錘子。
至少,我想告訴年糕:雖然你心心念念想要的粉紅色挖土機媽媽真的買不到,但是下一次你過生日,媽媽可以在你的生日蛋糕上放一個艾莎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