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出差途中,我遇到了這樣一件事:在機場候機廳裏,一對小夫妻各自低頭刷著手機,和他們在一起的還有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非常乖巧地在一旁畫畫。畫了一會兒後,小女孩跑過去找媽媽:“媽媽,你看我畫得好不好?”媽媽瞟了一眼,隨口誇了一句:“挺好的。”小女孩又拿去給爸爸看,結果爸爸一邊擋開孩子遞過來的畫,一邊頭也不抬地念叨:“哎呀,看到了看到了,自己上一邊乖乖玩去……”

我實在忍不住了,走過去想看小女孩畫的是什麽。小女孩很開心地指著畫告訴我:“這個是爸爸,這個是媽媽,這個是我,我們一起在大海邊玩,可開心啦!”聽見我和孩子的聊天後,小女孩媽媽抬頭衝我笑了笑,可小女孩爸爸的眼睛自始至終都沒從手機上挪開過。他們不知道,自己忙著玩手機的時候,已經錯過了多麽寶貴的東西。

別讓手機綁架了你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孩子真正屬於我們的時間隻有短短幾年,當整天喊著“養育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的時候,為什麽很多父母卻不肯抽出一點點時間,認認真真地參與孩子的成長?和孩子待在一起卻時刻離不開手機,這樣的陪伴真的用心了嗎?手機真的比孩子的成長過程還精彩、還重要嗎?

當我們一邊玩著手機,一邊心不在焉地陪著孩子的時候,其實都沒有察覺到:媽媽的情緒、爸爸的注意力,還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已經全都被手機綁架了!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拿玩具來逗孩子,試圖引起他的注意。其實對孩子來說,比起那個新奇的玩具,他更在意的是父母!因為在孩子看來,爸爸媽媽拿起一個玩具,一定是因為他們對那個玩具感興趣。他出於想跟爸爸媽媽更加親近、想更了解爸爸媽媽的本能,才會和父母一起注意那個玩具。

孩子調動起整個大腦,全心全意地準備了解父母和他們的世界。他仔細傾聽父母的每一句話,認真觀察父母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舉動,來理解父母的意圖。可是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跑去玩手機了,孩子就會用哭鬧的方式把他們的注意力拽回來。如果孩子經過多次嚐試,爸爸媽媽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就會放棄努力。因為他在潛意識裏已經認定,自己在爸爸媽媽心裏還沒有手機重要。

所以,放下手機,專心陪娃,是我們這一屆家長最基本的自我修養。

父母刷手機的那幾秒,破壞著孩子未來的關鍵能力

說嚴重一點,陪孩子時刷手機的那幾秒,除了破壞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聯結,同時也破壞了陪伴孩子最關鍵、最有用、最核心的東西——聯合注意。

聯合注意,就是你和孩子能共同注意一項事物的能力。在孩子的早期發展中,這種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它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關鍵因素,能廣泛影響孩子的適應性和專注性等重要能力。

從小我們就有深刻的印象:碾軋我們的學霸,上課總是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用心”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他們更自律。但實際上,真正在其中起作用的,並不是意誌力,而是他們的聯合注意能力。他們可以輕鬆地跟隨老師,調整自己的注意力。

孩子調整注意力的這種能力,就取決於小時候有沒有跟父母形成良好的聯合注意。所以,如果父母對孩子能從小進行聯合注意的培養,幾乎就等於讓他的智商開了掛。直接決定聯合注意效果的,就是父母的陪伴方式。

我看過這樣一個研究:11~14個月大的嬰兒,如果父母能用聯合注意的方式跟孩子進行情感互動,他們會比沒有接觸過這種交流方式的孩子,認識多一倍的單詞;到了2~3歲半,聯合注意良好的孩子,持續注意能力會得到很快提升;到4歲時,孩子語言、探索、問題解決、互動和協作等各方麵的技能,都會因為父母跟他之間良好的聯合注意而有飛速的提高。

這些能力對孩子的學習至關重要,我在年糕的足球課上對這一點有了更深的領會。足球課的很多基礎訓練,都要求孩子能夠聽從並執行教練的大量指令。和不能完全領悟教練指令的其他同齡孩子相比,年糕的關注度和服從力都明顯更好。後來在一項心理學研究中我才知道,在聯合注意的過程中,姿勢和注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兩個因素,決定了父母和孩子能不能對同一件事保持同樣的關注,包括從嬰兒期的追視訓練到幼兒期的手勢指認,父母和孩子之間麵對麵的眼神、表情等非語言信息的交流,順暢的你問我答,到最後和他一起探索新奇事物、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父母關注孩子、陪伴孩子、鼓勵孩子的過程,都在給他注入情感力量,讓他形成無限循環的良性感知。

這讓我不得不感歎:當我們可以正視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要求自己陪伴孩子的時候不玩手機,就可能抓住激發孩子重要能力的機會。

很多家長都會為手機影響孩子的視力、孩子沉迷遊戲而擔心,卻沒有反省自己,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投入全部的情感和關注,作為父母,有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

不要再把心不在焉的“陪著”當作陪伴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鍾,都是在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給予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每個孩子都渴望獲得父母的關注,爸爸媽媽關切的目光,才是孩子願意變得更好、更努力的助推器。哪怕你隻能心無旁騖地專注五分鍾,全心地跟孩子互動,也好過你在他身邊時不時刷兩下手機,人在心不在地坐上兩小時。就算沒有某種目標和能力,認認真真陪孩子長大這件事,本身不就是世界上最不可思議、最激動人心的事情嗎?

孩子睡覺前聽的每個故事,都應該是爸爸媽媽給他講述的;讓孩子快樂的每個遊戲,都應該是爸爸媽媽陪他一起做的;給孩子的每個肯定和讚美,都應該飽含肯定的情感溫度。

放下手機好好陪陪孩子吧,他隻能長大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