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上我在樓下散步,看到有個媽媽喊孩子回家。孩子玩水槍玩得正開心,就假裝沒聽到媽媽的呼喊。這位媽媽上去拉著孩子就走,邊走還邊數落:“玩玩玩,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天黑了還不回去!你看你們班小朋友現在還在上課,你字也不練題也不做,就知道玩……”

對此,我有點憤憤不平:玩怎麽了?為啥一說到玩,很多家長都是一副深惡痛絕的態度?別說孩子了,我們大人不也很愛玩嗎?

就像我們家,我一直琢磨著發展個旅遊達人的副業;糕爸沉迷各種機械汽車,人生理想是成為飛機維修師;奶奶熱愛研究各種菜單,一有時間就忙著嚐試各種烘焙配方。

更別說為了玩,我們約定每周有一天是在外麵瘋玩的“發瘋日”,這已經成為我們雷打不動的“家規”。

在全家人的影響下,年糕更是集了玩的大成:什麽都想玩,什麽都能玩。

而我們這些大人呢,也什麽都敢給他玩。

在玩中激發好奇心,點燃求知欲

有一天吃晚飯時,年糕問我:“媽媽,雞湯為什麽涼得那麽慢啊?”

我把盛著雞湯的碗挪到年糕麵前,好讓他看得更清楚:“你仔細看看,雞湯上麵有一層什麽東西?”

“嗯,有一層油。”年糕邊認真看邊說。於是我就弄來兩個杯子和他玩了起來:一杯裝雞湯,另一杯裝了和雞湯溫度差不多的白開水,放在一邊讓他十五分鍾後再去看看。

十五分鍾後,年糕跑過去摸了摸杯子,發現雞湯還是燙的,水已經變涼了。

糕爸解釋說:“油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油就浮在水麵上,這樣就像給雞湯蓋了一個蓋子,雞湯裏的熱氣就不容易散出去。”

有一次在餐廳吃飯,年糕突然又要玩冰塊,糕爸就立即去服務員那裏討了一整杯。

爺兒倆就拿著一杯冰塊玩了半小時:將冰塊從一個杯子倒進另一個杯子,把冰塊放在手心裏感受冰塊的溫度,觀察冰塊融化的狀態……

年糕對冰塊化得慢提出疑問的時候,糕爸就拉著他把玩的陣地轉移到了餐廳外,讓他把冰塊放在陽光下、陰影裏、深色淺色的紙板上來回折騰。

年糕像搜集鬆果的小鬆鼠一樣,著迷於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每次都會對自己的收獲很滿意。

玩著發現問題,玩著尋找答案,我看到年糕在這個過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探尋這個世界。還有什麽比讓孩子在玩耍中真實地看到、體驗到世界的魅力,更能激發他的好奇心、點燃他的求知欲呢?

就像年糕,經常玩著玩著就會感歎:“這實在是太有趣了!”

問問題、找答案,孩子的每個“為什麽”都是在認識世界

糕爸的知識體係我甘拜下風,但我也有自己的方式,能帶年糕玩得很開心。

比如我帶年糕讀書,就從來不會在書桌邊正襟危坐,而是經常讀到滿地狼藉。

有次年糕在一本科普書裏看到“小狗不能吃巧克力”,就跑來問我為什麽。

我們把書架上的科普書都搬下來翻了一遍,沒找到答案;又去拿手機查資料,最後終於發現:巧克力中的可可堿會讓狗中毒。

年糕對這個答案不是很滿意,繼續追問:“那小狗要是隻吃一小塊,是不是就沒有事了呀?”

問得好啊!連“劑量與毒性”間微妙的聯係你都能察覺,4歲的小孩不錯哦!

於是,我又是翻書,又是查資料,尋找答案,解答了他的問題。然後我“乘勝追擊”地追問:“狗狗會不會還有一些不能吃的東西?”“小狗不能吃巧克力,那小貓呢?”

每找到一個答案,年糕都會誇張地大喊表示他的驚訝,他開始喜歡上了這種玩的方式:問一個對的問題,然後去尋找答案。

我們記錄下一個又一個問題,循著線索越走越遠,牆上的畫板上是滿滿的塗鴉,地上到處散落著攤開的白紙、水彩筆,房間裏是一片狼藉,但我們卻發自內心地喜悅。

在問問題、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常常覺得孩子才是我的老師,他的每個“為什麽”都是在帶我重新認識世界。

在點滴生活中,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學習入口

誰說學習隻能在課堂上、書本裏呢?在我們的生活中,玩到“無書勝有書”的時候還有很多。

有一天我們開車出門,年糕突然對發動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問發動機到底是什麽樣子。到了停車場,糕爸就把車停好,將前備箱打開,讓我抱起年糕站在車前,然後他發動汽車,讓他看發動機究竟是什麽樣。

親眼看到發動機的轟鳴、發動,年糕眼睛都在放光!

還有一次,我們帶年糕在民宿度假,他對瀑布的轟鳴產生了興趣。我們告訴他,發出這種聲音是因為水從高處流下來積累了一種力氣,叫作勢能。

接下來一個小時,我都陪他在瀑布下、小河邊觀察:“你看越高的地方流下來的水,發出的聲音越大,因為越高的地方流下來的水,勢能越大。”“水流變緩了,是因為好幾塊石頭擋住了它,把它一部分力量推回去了。”……

晚上年糕洗手的時候就突然和我說:“媽媽你看,水龍頭裏的水流到手上有點力氣,是因為它有勢能!”

孩子的聯想、分析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真的比我們想象的強很多!

誰說玩會讓孩子拒絕學習?學習本來就和玩耍一樣,是一個仔細觀察、合理提問、探究驗證的認知習慣培養的過程。

隻要給孩子一個合適的入口,讓他對世界產生興趣,家長不用催促,不用刻意要求,孩子會自動自發地去學習。

世界很精彩,生活很好玩,學習本來就應該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能真正保持終身學習的人,哪個不是抱有像孩子一樣強烈的好奇心,能夠真正享受這種樂趣的呢?玩得越專注,孩子對學習就越投入;好奇心越能得到滿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就越強烈。

我非常讚同高普尼克《園丁與木匠》一書中的觀點:孩子的童年越長,孩子向各個方向探索的機會就越多,越能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

所謂“童年越長”,就是允許孩子用玩耍、用好奇去實現自由探索。

未來變化會越來越快,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沒有任何一種現成的經驗和知識能夠應對這種變化。對孩子來說,能適應複雜環境,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才是至關重要的能力。

熱愛比知識重要,好奇心比分數重要,對世界始終充滿好奇比掌握一項技能重要。

我們幹嗎要逼著孩子趕緊長大,像一個無趣的大人那樣對待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