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過一個笑話,說有位爸爸為了哄孩子吃飯,講(編)了半天自己小時候沒飯吃的悲慘曆史。孩子十分感動,然而還是拒絕了吃飯,最後眼淚汪汪地說:“爸爸,你是因為吃不上飯才來我們家的吧?”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糕爸一喊年糕吃飯我就會忍不住哈哈大笑,弄得他們莫名其妙。

為什麽吃飯、睡覺、生病上醫院這些看上去天經地義的事情,孩子就是不肯做?問題很可能就出在“哄孩子聽話”這種方式上。

我們知道,充足的營養、良好的睡眠對孩子的健康很重要,所以為了讓他好好吃飯、乖乖睡覺,我們費盡心思。既然這樣,為什麽我們要通過編故事、給好處來讓孩子“聽話”,而不是把事實告訴孩子,讓他試著自己管好自己呢?

懂得多的孩子更聽話

“今天要好好吃飯哦”“不好好吃飯一會兒要餓的”“不好好吃飯下午不帶你出去玩了”等,這些話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見吧?但通常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為它們都是廢話。

讓孩子聽話的正確方式是,讓孩子理解這麽做的重要性。

比如年糕不愛吃菜,我就會和他說:“青菜裏有很多纖維素,吃下去以後就不容易便秘了,然後你肚子裏的‘火車站’就會更通暢,你拉便便的時候就會更舒服。”

為了讓年糕養成更好的吃飯習慣,我還特意給他邊畫邊解釋了人體消化過程,從消化係統、賁門到小腸、大腸都完整展示了一遍。

有人會覺得:這些知識很多大人都不懂,孩子能聽得進去嗎?但其實孩子對人體充滿了好奇。

年糕之前就很喜歡看人體百科,我給他講這些的時候,他更是聽得津津有味,還能時不時地接著我的話往下說。年糕不但關心吃飯為什麽要細嚼慢咽,為什麽不能吃燙的食物這些問題,連為什麽不能憋大便都能聯想到。

當知識和生活建立起了聯係,吃飯這件事在孩子眼中就有了特別的意義。我和糕爸開玩笑說,吃豬蹄能夠補充膠原蛋白,有助於美容,年糕吃豬蹄時就會說“吃這個皮膚好”。他還知道“吃雞肉可以長肌肉”“牛肉裏有很多能量,我吃了就有力氣”。更神奇的是,有一次年糕兩天沒有拉大便,就主動說:“那我吃一點西梅泥吧。”

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比我們想象的強太多。而且,人都有希望自己更好的本能,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我的經驗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維,隻要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引導,他就能夠建立起對世界的正確認知。

因為有了認知,溝通才會有效

有段時間,年糕會故意把臉在地上蹭來蹭去,還不愛洗手、不想刷牙。對玩顏料、玩彩泥這樣的“髒”動作我可以接受,但影響身體健康的“髒”動作必須糾正過來。

怎麽辦呢?為了讓他改掉不愛洗手的習慣,我就告訴他細菌和病毒是怎麽影響健康的:“它先粘在你的手上,雖然你看不到它,但當你抓東西吃的時候,它就粘在了你的食物上,進入你的嘴巴,通過食道跑進你的胃裏,然後在你的肚子‘火車站’裏鬧事情,讓你肚子痛,這時候你肚子裏的小精靈就要跟它們打仗。要是細菌太多,小精靈打不過它們,你就得上醫院了。”有次年糕又不想洗手,我就跟他說“太好了,你手上的細菌也不想你洗手呢”,他一聽就趕緊跑去洗手了。

這種引導方式非常好用,解決孩子不愛刷牙的問題,可以給他講《牙齒大街的新鮮事》;想讓孩子認真吃飯,就給他看《肚子裏有個火車站》。哪怕更有難度的問題,這種方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很多家庭,像給孩子吃藥打針這樣的事,經常需要全家出動才能搞定,因為很多家長通常是這樣告訴孩子的:“生病了,吃藥打針才會好”“不怕不怕,一點都不疼的”。但為什麽打針吃藥才能好?寶寶不清楚,而且寶寶真的不怕、不疼嗎?其實很多大人生病了都不肯上醫院,就是怕打針疼呀。這樣的說法隻會讓孩子覺得事實明明和你說的不一樣,從而變得不信任你,也對這樣的事更加害怕和恐懼。

我有位朋友的兒子對《DK大百科》中人體組織和血液這一章特別感興趣。她陪孩子讀書的時候,就順便把抽血化驗這件事解釋了:“生病的時候白細胞會增多,從而打敗身體裏的壞病菌。所以在生病的時候,醫生就會從你身體裏抽一點血去檢驗,看看你身體裏的白細胞是不是多了起來。”明白這個之後,她家小孩對上醫院這件事就不再抗拒了,還會追著問:“化驗單出來了嗎?快看看我的白細胞有沒有多!”

我們經常會把知識和生活割裂得太開,覺得隻有在書本或課堂上才能學到知識。但學習和生活向來密不可分,而且學習是為了讓孩子明事理,可不僅僅是學知識。而且,隻有孩子有了明確的認知,親子溝通才能更順暢、有效。

學習的副產品——全麵提升孩子的性格和情緒

教孩子認識世界、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塑造孩子性格和情緒的過程。懂得更多,才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知道如何處理遇到的問題。

不用擔心孩子聽不懂,就像年糕以前特別怕流血、怕受傷,有的時候甚至會因此擔心自己會不會死。我就告訴他:“人的身體裏有非常多的血液,受傷流的血隻是很小的一部分。血液裏有血小板,它會快速地幫助血液凝固,所以你不用太害怕。現在媽媽幫你貼個創可貼,讓血不會再流出來。”

明白了是怎麽回事後,年糕再看到流血就平靜多了。

學習和生活為什麽一定是對立的?難道不能合二為一嗎?要知道,認知不僅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習慣。

一次,我采訪一位畢業於劍橋的媽媽,我跟她講起年糕洗手的故事,她深有同感。

她告訴我:“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孩子的思維方式與科學家很像。嬰兒攜帶內在的學習能力進入世界,這些能力允許他們立即從經驗中獲益。孩子對真實世界的興趣更大,從真實中學到的東西也更多。”

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就是從觀察身邊環境開始發問:一件事情是什麽樣、為什麽是這樣、怎麽樣……科學家就是要把這些事情弄清楚才肯罷休。而我們的孩子,天生就具備這樣的思維方式。

拿刷牙來說,我們大部分時候隻是給孩子一個指令:去刷牙。而孩子呢,其實很想知道刷牙是什麽、為什麽要刷牙、可以怎樣做。

大部分孩子隻有在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後,才會產生真正想要刷牙的動力。有了這份動力,讓他刷牙就變得容易很多。

很多時候,成年人所謂的孩子不聽話、任性,更多的是源於我們跟孩子之間的認知差。很多在大人眼裏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孩子會因為未知產生莫名的恐懼。所以,把跟真實生活相關的一切跟孩子講清楚,陪著孩子認認真真弄明白一件事“是什麽”“為什麽”“怎麽樣”,遠遠好過苦口婆心給孩子講一堆“道理”。

帶孩子認知事物背後的真實原理,是很好的育兒方法。隻有當孩子認知了事物運作的真實原因,才會產生做這件事的真正動力;有了這份動力,事情就會容易很多。

就像我們大人會對不了解的事情感到不安一樣,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是新奇的、未知的,但也是讓人恐懼的。當你用科學的方式耐心地給他點燃科學明燈,就已經在他的小腦袋裏埋下了融入這個世界的種種線索,同時也收獲了一個更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