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缺少溝通的孩子,在4歲的時候,跟經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相比,少聽了3000萬個詞語。正是這3000萬個詞語,拉開了孩子們在學齡後學業中的表現。”

這段話出自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薩斯金德博士所著的《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的結論來自多年的實證研究,並以大量令人信服的數據告訴我們——如果孩子的人生真的有所謂的起跑線,那就是父母每天對孩子說話的數量和質量。

跟孩子多說話,促進他大腦發育

科學研究向我們證明:大腦掌握思考和學習的區域,在孩子人生的前三年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了,而語言發展是大腦發育的開始。嬰兒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聽媽媽的聲音,甚至在他特別小的時候,就可以輕鬆地把母語從各種語言中分辨出來。

而我則簡單地總結為:每個孩子都是天生“聽話”的孩子,“聽話”是大腦最初的學習模式,語言就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養料。

要想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跟他多說話。

年糕一出生,我在他麵前就是個“超級話癆”。我會事無巨細地跟還在吃奶的年糕說話。換尿布的時候,我會說:“寶貝,媽媽要給你換尿布了哦,你配合一下哦。”撫觸的時候,我會說:“寶貝,我是你的媽媽,媽——媽——這是寶寶的左手,左——手;這是寶寶的右手,右——手。”跟他玩耍的時候,我會說:“寶貝,你看,這個是花,好看的玫瑰花;這是搖鈴,你的小手搖一下試試,兩個東西撞擊會發出聲音是不是?”總之,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工具,跟孩子說話,讓他盡可能多地感知周圍的環境,引導他產生表達和交流的欲望。

對孩子來說,一切都那麽陌生。而父母跟他說話,其實就是以他的眼光來認識世界,父母的語言是他認識世界的窗口。

“幾乎無一例外的是,家長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詞匯量增長得越快,孩子三歲後測試出來的智商會越高。”這是《父母的語言》裏的科學結論,它告訴了我跟孩子多說話的好處,這麽做對孩子詞匯量的增加非常重要。

所以,趕緊拋開“孩子這麽小,根本聽不懂我的話,跟他說那麽多幹嗎”這種想法,親子對話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早,說多少都不嫌多。

說話抓住兩個關鍵點,孩子聽話又聰明

說話數量夠了,質量也要跟上。

很多媽媽的感受是,我一天到晚都在跟孩子說話啊,而且都是我在說,孩子不僅不聽,還會嫌我煩。

這時候,你可能需要想想,你到底說了些什麽。

在餐桌上,當孩子不好好吃飯時,很多父母可能會說:“菜和飯一起吃掉,都要吃光”“吃飯要認真,在位置上坐好”“不好好吃飯,下午你就不要出去玩”“再不好好吃,媽媽生氣了”。

很熟悉吧,類似的還有“不行,不可以,停下來”“太髒了,別去碰”“聽話,別哭”“快點,快點”“說第幾遍了”“你聽見沒有”……

單調的詞匯、命令式的語句大量重複,每天出現,讓親子對話變得無效而徒勞,孩子在這些對話裏學習不到任何有效的信息。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曾經是家長最忠實的聽眾,他仔細聆聽父母說的每一句話,不放過每一個字。但隻有那些豐富、有營養的信息,才能給他們的大腦以刺激,留下印象。如果你說出的話,不能刺激他的大腦,你真的不能抱怨孩子不聽話,而是要先反思,問問自己有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話。

所以,做一個會跟孩子說話的高階家長,或者更功利一點,說孩子願意聽的話、說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好處的話,父母在說話時需要抓住兩個關鍵點:正確而高級的名詞、新鮮而有趣的概念。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帶孩子在小區散步遇到一隻狗,很多家長不管孩子幾歲了,說的都是“看,小狗狗”,或者更幼稚點的,“有汪汪”。

而我通常會告訴年糕:“看,那是一隻可卡犬,小小的,是不是很可愛?汪汪隊裏的天天就是這個品種。”

我給出了富有信息含量的正確名詞,從這裏開始,對話可以很容易延續下去:

你能看出這隻可卡犬和天天哪裏一樣、哪裏不一樣嗎?

這是因為天天是個卡通形象,是經過藝術處理的。

卡通形象就是……

我和年糕能這樣一直聊下去,讓散步變得充實有趣。我也常常驚奇地發現,孩子對很多事情的理解、發現的視角,還有奇特的想象,都能被這樣的對話觸發。

當你和孩子說的話裏充滿正確的名詞、新鮮的概念之後,溝通的效果馬上就不一樣了。比如我為了讓年糕願意刷牙,給了他一個新名詞——牙細菌,又給了他一個新任務——打敗牙細菌,用一個新概念去驅動孩子,這樣他做起事來就心甘情願多了。

帶著這樣的思路,我們可以適當改造一下那些充滿命令口氣的話語。比如,將“快把菠菜吃了”表達成“吃掉這口能量菠菜。你知道大力水手派派嗎?他吃菠菜後力氣就會變大”,這樣是不是有趣多了?

孩子的大腦就像海綿,對新鮮名詞和概念如饑似渴,對於給大腦帶來這些刺激的父母,他也會更信賴、喜愛和配合。

在一起好好說話,就是一家人的意義

其實,即便拋開前麵說的那些“好處”不提,豐富的語言同樣是家庭親情的潤滑劑,坐下來一起好好說話,是我能想到的最日常溫馨的親子相處場景。

我們家就有個習慣,每個周六都是我們三個人的“甜品日”,我們會邊吃蛋糕邊聊天。

那段時間很輕鬆,不聊什麽“你聽不聽話、乖不乖”“表現好不好”等問題,而是像跟朋友聚會那樣,聊一聊各自開心和不開心的事。

有時候我會刻意準備一些話題。比如說說我們旅遊去過的地方,說出最近發生的三件好玩的事情……在這些充滿樂趣又輕鬆的話題裏,家的觀念,親情的溫度,不知不覺地就融進了這些細碎的時光片段。

不過,比起和我聊這些,年糕顯然和爸爸更有共同話題。什麽戰鬥機、賽車、發動機……雖然不是很懂,但我還是會坐下來一起聽。我不想有一天年糕長大了,聊起這些直男話題時,我連話都接不了。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聊喜歡的事,這時孩子的眼神是真的會發光。

現在,年糕5歲了,這種持續不斷的詞語輸入效果是什麽呢?

首先,年糕從會說話開始,吐字就非常清晰,開口也很早。

其次,年糕用的詞語總是精準而豐富。有次我們站在天橋上,他看著下麵突然對我說“媽媽,你看下麵車水馬龍”,真是讓我非常驚喜。

雖然年糕並不是個能說會道的孩子,不過他的表達非常清晰,我們之間的對話,根本不需要嘮嘮叨叨、大吼大叫。

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永遠是願意好好跟他說話的父母。請記住,在促進孩子大腦發育這件事上,好好跟孩子說話,從小培養他的傾聽和表達能力,比去什麽昂貴的早教中心、培訓班、國外遊學有效得多,這麽簡單還不花錢的事,家長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