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作業”這件事,已經成了家長圈裏一種“新型高發疾病”。隻要家裏有小孩,從他一隻腳踏進幼兒園開始,家長就能從每一件日常小事聯想到將來陪作業的悲慘局麵,從而開啟焦慮模式。

“做什麽事都三分鍾熱度,將來寫作業咋辦?”

“寫兩個字,就東摸摸、西碰碰,總是不專心。”

“老師講故事,全班小朋友都能認真聽,就他一個人扭來扭去。”

最後,家長們通常會把所有問題歸結為孩子專注力不行。

雖然孩子的這些表現中可能牽涉專注力,但這樣給孩子下定論,未免也太早、太草率了。

為什麽孩子做事不夠專注

哈佛大學的一項實驗表明,孩子的專注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一般來說,3歲孩子有目的性地持續注意某個事物的時間是3~5分鍾,4歲孩子可以持續10分鍾左右,5~6歲孩子可以持續10~15分鍾。

除了年齡,專注力還涉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注意力分配。比如,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做事不專心,卻可以專注地看一集20分鍾的《汪汪隊立大功》,如果不攔著,他們還能專注地再看一集。但是,這能說明孩子專注力很好嗎?

不,這隻能說明,孩子的專注力與他對事情的感興趣程度有很大關係。就像我們小時候上課開小差玩橡皮一樣,問題不在於專注力差,而是我們沒把注意力放在聽課上,全放到玩橡皮上了。

因此,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本質就在於幫他排除其他幹擾,集中注意力。

不打擾,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

從3歲開始,孩子的注意力變得更加持久,有目的性,這正是著手進行注意力訓練的好時機。幫孩子排除幹擾、凝聚注意力,首先要做什麽呢?收拾,讓孩子的環境簡單點!

越小的孩子,抗幹擾的能力越差,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降低環境中的幹擾。比如,年糕在搭積木,那我就會讓他周圍的環境中隻出現積木。如果他手邊除了積木,還有小汽車、各種電動玩具,他可能很難專注在搭積木上。

同樣,當媽媽給孩子講繪本時,奶奶一會兒來問要不要喝水,一會兒來問要不要吃水果,這也是幹擾——孩子會很困惑:我到底是讀繪本,還是喝水,或是吃水果呢?

所以,我就在我們的家庭會議中,明確地告訴家人,年糕在讀繪本的時候,需要一個不被打擾的環境,如果非得進門,請先敲門。

別覺得這些是小事,要知道,孩子大腦還沒發育到能處理那麽多並行任務的階段。

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那麽當他在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不打攪非常重要。

清晰的目標,讓孩子更容易專注

為什麽孩子玩遊戲能玩很久,做別的事情卻總要東摸摸、西看看,專心不起來?

因為比起其他事情,遊戲對孩子來說真是太貼心了。

遊戲的設計可是大有學問的,一個遊戲有那麽多關卡,其實就是把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拆解了。每個小任務都有明確的目標;每完成一個目標,都能得到及時的反饋,這就是讓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的奧秘所在。

所以,對於孩子不喜歡做的那些事情,家長也可以模仿遊戲設計,幫他拆解任務,設立幾個小目標。比如,很多幼兒園都貼著洗手分解圖,複雜的洗手任務被拆解成連貫的步驟。有了這樣一張圖的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洗手就容易多了。

采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麽,任何事情都會變得簡單又明確,學習當然也不例外。在進入每天的學習時間之前,我們可以帶孩子先來個熱身,讓他把動作和問題結合起來。比如,坐在書桌前的三個動作對應著三個問題:

把椅子拉開→我該先學什麽?

坐下→主題是什麽?

打開書或作業本、筆記本→今天學了什麽特別的概念?

按照坐下學習的身體動作,漸進式地問幾個問題,能幫助孩子快速集中注意力。

接著,再把當天要完成的事情列一個任務清單。在每一個要完成的任務前畫一個“□”,然後每完成一項就打一個鉤,這樣能培養孩子完成任務的意識。

每一個動作、每一步都有了明確的目標意識,孩子就能循著目標,專注地完成每個任務。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非常重要,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集中注意力是他自己的責任,雖然爸媽很樂意幫他,但隻有通過他自己的努力,他才能變得更專心。此外,專心是一種非常好的品格,並非隻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已。

專注力的培養當然不會一帆風順,麵對這個挑戰,孩子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陪伴,家長要做的最重要的準備,就是樹立陪孩子共渡難關的良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