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關係不同,為人父母這件事,當你踏上第一步的時候,就要為說“再見”的那一天做準備。

當孩子獨自上路、去尋找自我的時候,我們無法控製他的旅程,唯一能做的,隻是交給他一個行李。

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我們真正能影響孩子的到底是什麽?

分別的那一天,你交給孩子一個行李,裏麵裝的是什麽呢?

我想給孩子的行李,就是放在親子關係金字塔模型頂層的三個字:自驅力。

自驅力是什麽

歐洲開明專製君主第一人腓特烈大帝強迫自己每天淩晨四點起床,他命令仆人在他不願起床時,扔一條冷毛巾到他臉上。

對此,另一個故事也許更廣為人知,是NBA球員科比說的:“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天賦或才能,而是從每天淩晨四點開始的苦練。”

網上流傳過王健林每天的日程表,同樣從淩晨四點起床健身開始;而李嘉誠更是連續工作了78年,在90歲高齡時才宣布退休。

君主、籃球巨星、商界領袖,這些人都是世俗意義上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他們成功的背後有很多東西。但是,我看到了一個共同的東西,那就是自驅力。

那是當他們已經坐擁權力、名聲和財富之後,仍然能推動自己前進的東西。

通俗地說,自驅力就是一個人不需要外界的推動、自發地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能力。

很多大學畢業典禮的致辭裏,校長都會提到:未來一個人更核心的能力,是怎樣成為一個更自由的人。

沒有人可以在不願意去的地方取得第一,所以要“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後再到你應該去的地方”。

當他們站在那個高度,就更能看清教育的意義。這種自由,就是能得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

相比世俗對成功的定義,做一個有自驅力的人,才能推動孩子走得更遠。

而這,也是在一段好的親子關係裏,父母能夠陪伴孩子找到的東西:人生的意義,真正熱愛並願意為之奮鬥的東西,最終成長為一個有自驅力的人。這才是一段好的親子關係的最終指向。

也就是說,當孩子離開父母的時候,他已經做好準備,知道怎樣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這比你去擔憂他以後讀什麽學校、做什麽工作、賺多少錢,怎麽樣才能有一個富足體麵的人生,都更為重要。

父母的推動養不成自驅力

每個父母,都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未來。但是為人父母的意義,是讓孩子為今後的生活做好準備。

當我們認可自驅力才是孩子將來真正需要的東西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在當下的育兒生活裏到底走了多少彎路。

現在最流行的“直升機式父母”,指的就是勞心勞力為孩子操持一切的家長,小到吃飯穿衣,大到上培訓班、買學區房、挑選學校和填報誌願,甚至工作和結婚對象的選擇,他們相信,隻有這樣才算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美國斯坦福新生學院前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也曾事無巨細地幫助兩個孩子積極規劃,並且認為那是自己對孩子最好的安排。後來因為工作,她接觸了數千名進入斯坦福的孩子,由此發現,這些在父母“清單”下長大的孩子,出現了非常大的問題——

1. 這些孩子認為,要是沒有父母的“清單”,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隨時保護和糾正自己。

2. 這些孩子活著,隻是為了完成家長的既定目標,對其他事都漠不關心。

3. 孩子認為他們的價值,隻來自好成績。

4. 這些孩子無論是在大學裏還是在進入職場後,都在等待一個清單,但這個清單並不存在,於是他們蒙了。沒有指令,他們就不會主動做事,更不會去試錯,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隻會做被安排好、萬無一失的事情。

朱莉說:“曾經我對待我的兩個孩子,像對待盆栽一樣,總想要小心地把他們修修剪剪,塑造成完美的人,把他們送進最受歡迎的大學。但是,當我在工作中接觸了幾千個別人家的孩子後,我才意識到,我的兩個孩子,他們不是盆栽,他們是野花,未知品種的野花,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長的環境。”

當家長們以為在用經驗幫孩子少走彎路的時候,他們的安排卻剝奪了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能力——自驅力,也就是當孩子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從而建立起來的動力和信心。

而這才是伴隨孩子一生,無論遇到怎樣的情況都最有用的能力。

自驅力來自親子關係

美國教育學家高爾德夫婦分享過一個故事——

高爾德的父親是個數學老師,他曾教過兩個學生。一個是他教過的最聰明的學生,然而這個學生並沒有表現出多少真正的好奇,幾乎隻是仗著自己的天分,而且,他也很少在意其他同學的進步。

另一個學生則是“典型的苦幹者”。他在學習上有很大的困難,卻表現出了學校所倡導的那些品質和美德,如好奇、勤奮、同情心、誠實等。

在傳統評分體係下,這兩個孩子一個拿到最高分,另一個拿到最低分。

但是幾十年後,老高爾德偶然知道了這兩個學生的狀況。那個“天才學生”做過不少工作,不過都稱不上真正的成功。那個“苦幹學生”則成了知名的工程師,有著幸福的家庭。

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深受觸動,一個孩子是否具有天賦的能力,這也許來自基因的饋贈,但是一個孩子能不能擁有良好的品格和完整的人格,才是我們要致力於親子關係的原因。

對於後一個孩子來說,成功其實隻是他人格完整、能夠自我驅動之後的副產品。

當我們想清楚這一點,也就能看清親子關係帶來自驅力的本質——

在更親密的關係和更平和的情緒裏,孩子從家庭、外界環境中不斷學習和探索,從父母身上得到正向的激勵,總有一天,他會做好準備,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他也知道父母將支持和尊重他的選擇。

蒙台梭利早就提醒過我們:“如此深愛我們的兒童終將長大,這種愛終將消失。到那時,誰還會像現在這個兒童那樣愛我們呢?”

而我也想告訴大家,把時間、力氣都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那就是好的親子關係。

隻有這樣,我們這一代家長才有可能得到從未有過的東西:

當孩子長大、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之後,聯係我們之間的紐帶,不再是生存依附,不再是血緣關係,不再是責任和恩義,而是家人之間真正的彼此欣賞和尊重。

因為這個信念,我把親子關係金字塔模型帶回到我的育兒生活中,用接下來這一本書的篇幅展現給大家看,希望能給你的育兒生活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