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飯後下樓散步,我和糕爸聊到了最近在做的選題,說網上流傳著一個給孩子吃活蝌蚪下火的“偏方”,打算做個辟謠。聽到有人吃活蝌蚪,年糕驚訝地張大了嘴巴:“吃活的小蝌蚪?不會有寄生蟲嗎?”

我和糕爸都笑了,最近正在陪年糕讀人體健康的科普書,寄生蟲這一節讓他印象深刻。

肯定了他能提出這麽好的問題後,我告訴他,蝌蚪裏確實有一種叫“裂頭蚴”的危險寄生蟲,被吃進去後會隨著血液流到全身各處,甚至還會跑到我們的大腦裏。所以,我們不能相信這樣的“民間偏方”,還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都是偽科學。

聽完我的解釋後,年糕連連搖頭:“要是有人給我吃蝌蚪我就不會吃,我可是知道寄生蟲的!”他一邊說,一邊學著繪本上的寄生蟲做了個張牙舞爪的鬼臉,跑開去玩了。

這讓我不由得感慨:憑借簡單的科學知識,一個5歲的孩子都能洞察謠言中的漏洞,為什麽對“綠豆治百病”之類的謠言,很多大人反倒深信不疑呢?因為決定一個人對事物認知和判斷能力的,並不完全是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而是他能不能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判斷、推理進行獨立的思考。

我和糕爸對年糕的教育有著深刻的默契:我們最看重的,是如何讓他將來能夠保持勇敢質疑、獨立思考的科學思維能力,對於他能認多少字、會多少算術法,我們倒不是很關心。

數學啟蒙:科學思維能力的底層建築

對市麵上那些火爆的兒童珠心算、奧數班,我非常不理解:讓孩子練習幾秒之內做多少位的加減法有什麽意義呢?如果要比拚運算速度,電腦可比我們人腦強多了。

年糕現在想要計算幾加幾等於幾,就已經知道去用計算器了,這在我看來也是掌握了一項提高效率的技能,並沒有什麽不好。

很多人對數學學習的理解非常狹隘。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小區裏很多老人經常炫耀自己家孩子不到兩歲就可以從1數到100,甚至有的倒著數都沒問題。但你讓這些孩子去拿5塊餅幹,他可能就不知道該怎麽辦了。這樣的數學學習,又有什麽意義呢?

其實,數學並不隻有枯燥的公式、乏味的計算,數學學習也可以很有趣。比如每次開車出門,我們都會讓年糕數一數:車上有幾個人。一開始,年糕經常忘記數自己,漸漸地,他的正確率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深刻地理解了,“4”這個數字代表了車上有4個人。

如果計劃周末帶年糕去遊樂場玩,他就會無數遍地問什麽時候去遊樂場,我就會在日曆本上圈出去遊樂場的日子,然後和年糕一起數一數還剩幾天。年糕兩歲的時候,我們問他全家人的年齡誰大誰小,他也能煞有介事地回答:“爸爸大,媽媽小,年糕一點點。”

數車上的人數、理解日期的概念、對大小進行排序,這些都是建立數學認知、開發邏輯思維的過程。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多年的實踐經驗讓我知道,數學最關鍵的作用,就在於它能夠使我們的思維嚴謹、邏輯清晰。

死記硬背1+1=2,都不如啟發孩子的數學思維更重要。數學思維是什麽?就是對數學這個係統的框架的理性認知和綜合運用。數與量、幾何與空間、邏輯關係(分類、序列、規律)就是數學係統的三大框架。

數學啟蒙,應該是解放數學學習的格局,讓孩子發現學習數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並且給孩子充分探索的自由。

科學思維: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對世界充滿好奇

科學家探索世界的方式是,提出設想,找到證據,再去驗證或推翻假設。這其實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每個孩子生來就有像科學家一樣的思維方式,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建立對世界的認知。所以,每次年糕對什麽感興趣的時候,我都會盡量引導他向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給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推論假設的結果、驗證假設這五大邏輯步驟,去發展他的思維能力。

隻要家長用心,生活中處處都是這樣的機會。

有一次,我們帶年糕去肯德基,他就對兒童套餐中的小黃人玩具特別感興趣。擺弄來擺弄去,他突然發現:小黃人為什麽有的時候會唱歌,有的時候不會呢?我們就和年糕一起反複研究,發現小黃人腳底有兩個小鐵片,放在鐵皮桌麵上就會唱歌,放在手上、塑料餐盤上就不會。糕爸告訴年糕,小黃人裏麵有個電池,在金屬桌麵上就可以形成閉合的回路導電唱歌,木頭、塑料這些是絕緣體,就不能導電讓它唱歌了。

導體、絕緣體、閉合回路,這些新鮮的詞語讓年糕很感興趣,他把小黃人放到紙杯上、玻璃上、沾了水的桌麵上,開始嚐試了解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隻要小黃人一唱歌,他就興奮地大喊“導體、導體”。反複驗證很多次,年糕終於發現,原來大部分金屬是導體,木頭和塑料是絕緣體,他為自己這個新發現高興了很久呢。

對孩子來說,任何學習過程都不是孤立的。當有了一個知識起點之後,帶著孩子去做更多的發散、更廣的思考,根植於知識的思維之樹才能生長得更茂盛。

之前,我們用雞蛋和鹽做實驗,幫年糕理解什麽是“密度”,什麽是“浮力”。有一次,糕爸點了一杯帶冰的飲料,裏麵浮著幾個冰塊,小家夥看了半天,然後問我:“媽媽,冰塊的密度比水小嗎?你看它浮起來了。”還有一次,他的牙膏沉到了水桶底,他就說:“牙膏太重了,浮不起來。”

這樣的討論現在經常在我們家發生,雖然他不是每次都能把原理說對,但是,我能明顯感受到,我的孩子已經開始學著用“科學”的思維來考慮問題。

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本能地想將任何新知識組合到已知的框架中。思維就是帶孩子認知不同係統框架的過程。也就是說,想要孩子學東西更容易,首先他的腦海裏要有關於這門知識的框架,這樣大腦就容易理解並產生愉悅感,才會有方向、有步驟地去主動學習。

看到孩子利用思維循著知識的線索,開始探索科學世界中的真相,真的感覺太棒了!

對孩子的知識啟蒙,我非常讚同一句話:科學不僅是一種知識體係,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對於年糕來說,我不想太功利地去探討知識啟蒙對他的學習成績有多少幫助,但我知道,對一個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這也是我最想給他的教育:與興趣、實踐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學習。

知識不應該隻是停留在書麵上、興趣班裏。設想一下,如果經過寒窗苦讀拿到漂亮的成績單,孩子依然隻是一個會聽信偽科學去吃活蝌蚪的“人體移動硬盤”,那將是一件多麽可怕的事情!

隻有帶孩子一起經曆過學習和探索知識的過程,才能讓孩子在辨別、判斷和驗證的同時,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讓他在未來不斷打破邊界,發現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