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20歲可以賣萌,40歲可以炫富,30歲呢?
對我來說,30歲是一個貨真價實的人生分水嶺。
仿佛上一秒,我還是個穿著粉紅裙子懷抱少女心的小公主;到了下一刻,我突然成了一個蓬頭垢麵在家奶孩子的媽媽。
30歲那一年,我遭遇了生活真相的暴擊,也經曆了打碎自己又重塑自己的奇妙旅程。
30歲時才發現,所謂“歲月靜好”都是騙人的
在30歲之前,我曾以為相夫教子是女人最好的歸宿。
我出生在浙江西部的小城市,從小父親對我的學業要求很高,他給我規劃的人生道路,是順順當當讀完七年醫科,回到本地當醫生,然後嫁人,過上安穩、體麵又平淡的生活。
大學畢業時,我已經當了二十多年父母和朋友們眼裏的乖乖女。就業時,我拒絕了醫院的錄用,並且不顧父母反對,找了個外地男孩談戀愛,那已經是我人生最大的叛逆了。
畢業一年後結婚,我心裏想的是,一頭紮進婚姻鑄就的安穩世界,從此歲月靜好。
在這個安穩世界裏,我每天上班的主要任務就是等待下班,思考晚上吃啥,從來沒有想過所謂“理想”和“自我價值”這樣的事情。
工作四年,我沒有得到過一次晉升,樂於當一個平庸的小職員,期待著早點當媽媽。
2013年,我懷上年糕,我們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拿到房產證的時候,我俗氣地寫道:這種塵埃落定的幸福感幾乎要讓人落淚。
年糕出生後,我全職在家帶娃,我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僅止於這間屋子,僅和這個男人、孩子有關係。
在我當時的暢想裏,關於人生贏家的場景是這樣的:丈夫推著嬰兒車,妻子挽著丈夫的手臂,兩人一邊走一邊說笑,陽光暖暖地灑在他們身上,泛起一層美美的光……
很多女人的生活大概就是從這樣的期待開始,然後一日一日,安穩世界成了困局。
伴隨著“媽媽”這個身份呼嘯而來的,是必須直麵的生活真相。
我搞不定一晚上要醒好幾次吃奶的年糕;我懷疑老公每天加班那麽晚回來到底在幹嗎;月子裏婆婆做了很多好菜送過來,讓我多吃點,我卻敏感過度:“你不就是希望我奶好一點,把你孫子喂胖點嘛!”
就這樣,婆婆也被我趕走了。
年糕兩個月大時,筋疲力盡的我隻能轉向父母尋求幫助,卻得到這樣的消息:“女兒,爸爸腦子裏的腫瘤複發了。”
於是,我在醫院附近找了家旅館,白天安排父親做開顱手術、住院的事情,晚上自己照顧年糕,那可能是我人生裏最糟糕的時刻。
累到失去理智的時候,我哭著對剛動完手術的父親說:“為什麽你們在這種時候不能幫我,讓我一個人那麽慘!”
生活一地雞毛,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歲月靜好”。
30歲找到自己,一切都還不晚
比身體勞累更可怕的,是心裏的迷茫。那時候,糕爸一路升職,500強企業裏年僅30歲的總監,正是春風得意的當打之年,而我完全成了一個囿於家庭的全職主婦。
因為糕爸總要加班,我幹脆讓他去住書房,仔細算算,年糕出生後他住了一年書房。很多時候我會有些驚恐地發現,他對我說的帶娃日常並不感興趣,而我也聽不懂他說的那些工作上的事。
每天抱著孩子送糕爸出門上班,我都有種深深的失落。
後來,我讀到《女性的奧秘》裏所描述的:當她在鋪床時、買日用品時、配沙發套時、同孩子一塊吃著花生醬三明治時、開車送他們參加活動時、夜間躺在丈夫身旁時,她甚至害怕默默詢問自己:“難道這就是一切?”
我幾乎落淚。
我終於明白,這種精神上的痛苦是社會價值缺失所造成的。
原來,我要直到30歲,才能發現自己內心最大的秘密:是的,相夫教子並不能夠滿足我,我還想為自己活著。
我相信,每個女人在家庭生活裏,都曾麵臨這樣的困境。
幸運的是,我開始了寫作。在媽媽群裏的朋友們的鼓勵下,我注冊了“年糕媽媽”微信公眾號,從我著手調整年糕的睡眠到給年糕製作第一口輔食,一點一滴地記錄著養育年糕的經過。
我一下子變得很忙,要趁年糕睡著後拚命看書、查資料、寫文章、後台排版……真的很累,但是,我也真的感到很滿足。
記得那時候,年糕睡眠質量很差,一覺隻能睡25分鍾,我就定20分鍾的鬧鍾,寫20分鍾就去看一下他,哄著他繼續睡,然後回去繼續寫。
我漸漸發現有媽媽在朋友圈裏分享我的文章,發現“年糕媽媽”的訂閱用戶一直在增多,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人留言說我寫的東西很有用。這時,我第一次找到自己在家庭之外的價值,實實在在收獲了影響人、幫助人所帶來的成就感。我終於找到了我甘願為之奮鬥的東西。這是命運對我的“召喚”,讓我找到自己的使命感。
我寫了上千篇文章,在一次次重複和堅持之後,“年糕媽媽”有了八位數的訂閱用戶,做出了自己的商業模式,拿到了融資,有了不小的團隊。但是,這些成就必然伴隨著高強度的工作——真的不可思議,一個原來拿上班當混日子的已婚婦女,居然在生娃之後變成了工作狂。
這樣忙碌的狀態讓我一下子和整個世界都和解了:不再看老公不順眼;跟父母打電話也不會說著說著就哭了;我還主動邀請公婆來和我們一起生活,幫忙照顧孩子,直到現在。
所以後來,我總喜歡跟團隊小夥伴們說這樣一句話:“忙是治療一切神經病的藥。”
女人30,我不再期待別人的拯救
故事講到這裏,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孩子難帶、婆媳矛盾、夫妻不和……女人當媽第一年容易遇到的所有糟心事,我都遇到過。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30歲原來是這樣的。一夜之間,你成了媽媽,你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突然就要求你拿出一個人走夜路的勇氣,去麵對、去承擔。
30歲那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神仙也救不了我,我必須自己走出來。
也許每個過得很拚的30多歲的女人,都有過這樣的掙紮和頓悟。
在小說《我的前半生》的開頭,幸福主婦羅子君信奉的教條,是“做主婦不需要天分,但需要運氣”。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沒有人能永遠靠運氣生活,但是所有人都可以靠努力生活。
日子是自己過出來的,媽媽必須強大起來,才能成為養育孩子和協調家庭關係的主導者。
我強大的源頭,是想成為一個好媽媽,想成為一個不錯的自己,想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當我開始用文章影響更多媽媽的時候,我找回了自信,也有了強者心態。這是生活教會我的道理:原來,我不需要等待誰來拯救我,我可以自己改變現狀。
很多人說我是在30歲完成了人生的逆襲。我更願意相信,是成為媽媽給了我直麵生活的勇氣,我的孩子就是讓我找到自己的那把鑰匙。
這也許就是養育孩子最動人的地方,我們在引領孩子的成長,孩子也在引領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