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人都沒生過,談什麽人生呢?對女人來說,當了媽之後的人生挑戰絕不僅僅局限在育兒和工作上,隨之而來的還有變得成倍複雜的家庭關係。
從公公婆婆到娘家父母,因為照顧孩子,我們所有人都被捆綁在一起,每個人的想法、個性、生活習慣都各有不同,摩擦和衝突在所難免。在最初的焦頭爛額過後,我越來越確信:作為女主人,我要強大起來,挑起管理和協調整個家庭的擔子。確信了這點,我轉頭一想,這不就像管理企業一樣嗎?女主人就像這家企業的CEO,承擔著管理家庭事務和組織統籌工作。既然這樣,那我何不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權力,像管理企業一樣來管理我們的家庭呢?
家庭會議,更高效的溝通方式
在管理公司的實踐中,我學到了這種重視效率的溝通方式——開會,有什麽事情大家在會上開誠布公地說出來。因此,我將會議模式引入了家庭管理。
公公婆婆來幫忙帶孩子之後,我第一次發起家庭會議,是關於年糕穿尿不濕的問題。
年糕兩歲多時還穿著尿不濕,老人們有一天就開始給他脫掉尿不濕,訓練他上廁所。但是很明顯,他還沒有做好準備,每天都在尿褲子。
那天年糕睡著後,我和糕爸就去了公公婆婆的房間,這是第一次比較正式的四個人麵對麵談話。
既然是家庭會議,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我建議大家把自己的擔心先說出來,我說:“年糕早上問我:‘媽媽,我怎麽才能不尿褲子?’孩子壓力很大,我擔心對他的情緒有影響。”
公公婆婆也說了他們的感受,他們用的詞是“丟臉”,覺得“這麽大了還穿尿不濕丟臉”。
如果不是開誠布公地聊,我可能很難理解他們的感受。原來,他們每天帶娃下樓溜達時,在小區“愛攀比”育兒大環境下耳濡目染,能早早脫掉尿不濕的孩子被誇“能幹”,就開始擔心年糕比不上別的孩子,會被看不起。
接下來的討論裏,我說了很多:為什麽不要給孩子強行做如廁訓練,這麽做會給孩子帶來什麽壞處,尿不濕能穿到幾歲……說這些時,我確保自己是心平氣和的,隻是希望幫助他們了解正確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糕爸也平和理性地表達了他的觀點。
什麽狀態下的溝通才有效?就是你不帶情緒和態度,為了推動解決問題而進行的溝通。我很清楚我的目標,是讓大家一起做出對孩子更好的選擇,而不是指責老人。
在這樣的溝通氛圍中,婆婆也很自然地說出了她更多的擔憂:年糕如果到上幼兒園的時候還沒做好準備怎麽辦?
關鍵節點來了,這時千萬不能說“到時候再說”,一定要拿出能主導局麵、解決問題的姿態。我給婆婆列了我的大致計劃表,有詳細的時間、步驟以及需要老人配合的部分,當他們發現我“心裏有數”,“跟隨起舞”就是很自然的選擇了。
還有一次,我出差回來,感覺家裏的氣氛有些異樣。公婆似乎在冷戰,年糕看起來也無精打采、情緒緊繃。
我悄悄問糕爸怎麽回事,他很粗線條地說:“他們好像吵架了,不用管吧?反正過幾天總會好的。”
這……好吧,能者多勞,看來這個金牌調解員注定隻能是我。
那就開家庭會議吧!在會議上,公公和婆婆開始控訴對方:婆婆怪公公沒有提前燒水,早上起來沒有涼水喝;公公說婆婆老是嫌棄他,買的土豆不圓,買的肉不夠新鮮……
這些聽起來都是多小的事啊,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在家庭生活裏的糟糕情緒,是不是就是因為陷在這樣的小事裏呢?一場家庭會議,讓他們把情緒都釋放出來,這樣一來問題也就很好解決了。當時我給出的建議是,支持婆婆出去跳廣場舞,這樣他們都從這種盯著一點小事的狀態裏解放出來了。
家庭會議能夠讓大家傾訴擔憂、提出訴求、解決問題,這種效率也許就是老人信任我的開端。
這幾年生活在一個屋簷下,需要和公婆溝通的,比如全家人的假期安排等,我都會先和糕爸達成一個共識,告訴他我的最優方案是什麽、次選是什麽、底線是什麽,這樣溝通才不會因為需要反複確認協調而陷入混亂。
日程同步,每個人都能獲得足夠的“個人時間”
從建立信任開始,漸漸地,我把時間管理的辦法也用到家庭管理中。直白點說,就是我把全家人的時間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其實,對於老人來說,有人替他們操心把事情安排好,反而是件好事情。比如以前我們忙起來,糕爸經常臨時決定不回家吃飯,但是也不會和婆婆說一聲。我覺得這對老人是非常不公平的,消耗了老人的很多時間和勞動成本。
所以,我就開始每天花二十分鍾,把第二天的日程安排好。比如,每天幾點接送年糕、年糕穿什麽衣服、我們回不回家吃飯,我都會做一個當日行程表,提前記下來。每周花一個小時,把下一周的日程安排好。一周有什麽重要的事一定要做,周末全家怎麽玩,哪個時間誰可以安排自己的活動……我們也會像分蛋糕一樣,把時間一塊塊分出來。
我還發現三個特別好用的小工具:日程表、白板牆、微信群。
日程表主要用來和糕爸同步時間,畢竟他是最主要的帶娃夥伴。我每天將日程寫好,貼在家裏最顯眼的地方,比如冰箱門上、臥室床頭,保證他能及時看到——絕對不要指望男人能記住任何一件事,你現在和他講半小時後要做什麽,他五分鍾後準保忘得一幹二淨。
我還下載了一個可以綁定雙方、實時同步日程的App,這樣就算臨時添加了事情,對方也能及時看到。
白板牆用來提醒全家確定的事情,比如年糕上下課的接送時間,誰要想不起來隨時可以去看一眼。
微信群則用來通知臨時發生的事情,比如晚上突然要加班,我就可以發到微信家庭群裏,提前讓老人知道。
我提前做好規劃,讓全家人都更省心,很快大家就都嚐到了甜頭——每個人都有了足夠的“個人時間”。我想去遊泳,糕爸喜歡打網球,婆婆愛跳廣場舞,提前協調好時間,誰的愛好都不會耽誤。公公就更不得了,在我們的一再鼓勵下,他以63歲的高齡考到了駕照,活動半徑頓時擴大了不少。
雖然我和糕爸的工作越來越忙,看上去空閑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是我們並沒有因此每天手忙腳亂,疏忽了對孩子的陪伴和家裏的照顧。相反,我還能勻出時間來指導婆婆跳廣場舞的隊形、幫她化個妝。這都是因為我把雞飛狗跳的“忙”,變成有條不紊、很有價值的“忙”。
設身處地地去想,年輕人想要自己的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老人不也一樣嗎?當我把整個家庭當成一個係統去建設的時候,每個人都能在這個家裏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這才是保證家庭氛圍長久保持和諧的“底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