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絕大多數從讀大學開始就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直到孩子出生後,父母公婆趕來幫忙,一家三代重新回到同一個屋簷下,過上了“新歸巢生活”。這是城市裏80後、90後家庭的主流形態。

孩子的出生往往會讓家庭裏各種複雜的關係問題浮出水麵,而婆媳關係更是首當其衝。

我家也是一樣。在月子裏,我也曾亂發脾氣把婆婆趕走。但是後來,我們卻能夠愉快地相處在同一個屋簷下,有商有量地照顧孩子。我和婆婆的關係,是在日複一日的生活瑣碎裏慢慢變得緊密起來的。

你麵對的不是婆婆,而是一段婆媳關係

記得我做過一次用戶征集,讓媽媽們誇誇自己的“好婆婆”。當時參與的人還真不少,一開始我欣慰於有這麽多人都遇上了好婆婆,但是看著看著,我又難過起來了。

大家誇婆婆的點驚人相似,首先是任勞任怨。太多人誇婆婆的原因是勤勞肯幹,包辦了孕期照顧、伺候月子、帶孩子、日常洗衣做飯等家務。

而和任勞任怨配套的,是“育兒都聽我的”。大家口中的“好婆婆”,得願意接受媳婦的育兒觀念,並成為忠實的“執行者”,不僅要按交代的菜單做輔食,還要學會讀繪本。

除了以上這些,能成為好婆婆而被表揚的點還在於給年輕人留出足夠的空間,不幹涉,不越界。

總結起來,好婆婆就是“能幫的盡量幫,不該管的不多管”。這樣的婆婆,對媳婦來說是很完美的。但是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好婆婆還是好保姆呢?

不說別人,至少我老了以後,真的不想做這樣的好婆婆。當我把自己切換到這個角度去思考時,我想明白了這個問題:為什麽會有那麽多的婆媳矛盾?

也許是因為,大家總是在期待著能遇到一個好婆婆,而好婆婆的標準又定得過於狹隘。

實際上,我們在婚姻裏要麵對的不是婆婆,而是一段婆媳關係,當你把它定位在“關係”上時,就意味著它是雙向的。不管處在什麽樣的身份和環境下,一段成年人之間的關係要走向良性,需要的是雙方的共同努力和經營,而不是單方麵的付出或要求。

其實,當我重新邀請婆婆來和我們一起生活時,我對婆媳關係就有了一種很理性的定位:一起工作的夥伴。這份工作是什麽?照顧好年糕,維持我們家庭的運作。這是我們願意共同為之努力的目標。明確大家都是在為這件事努力,是平衡婆媳關係的最大前提,然後才好再去磨合分工合作的細節。

比如,很多婆媳矛盾,首先來自照顧孩子的理念不合,而“給孩子吃什麽、不吃什麽”可能是最直接的一個導火線。

在我們家也一樣。一開始,我和婆婆總會為給年糕做的菜裏該不該放鹽而意見不合。

我不斷提醒自己:我的目的不是指責婆婆做菜不講究,而是讓年糕和每個家人都吃得更健康營養;婆婆也不是故意不聽我的,而是受限於她的經驗和常識。那麽我要做的,就是反複不斷地用合理的方式把正確的事告訴婆婆。

我拉上糕爸,平時沒事就總說些吃鹽的話題,比如吃鹽和小孩子長力氣真沒什麽關係,太早吃鹽會損傷寶寶的腎髒;吃鹽太多對老人心腦血管、骨頭也不好……

念叨多了,再加上我總是給她轉相關的新聞和文章,她對少鹽也就能接受了。

現在,公公對她燒菜太清淡有意見,她還會懟回去:“你要吃鹹就自己蘸醬油,我們吃淡的。”在外麵吃飯,她也會先挑剔一下:“這個菜太鹹了,小孩子不能吃。”

每次看婆婆這麽認真地替年糕的健康把關,我心裏都有點小感動。老人要改掉一輩子重口味的習慣不是件容易的事,她願意做出改變,就是出於讓孩子和家人都能吃得更好的這份心。

我們不要期待不付出努力就能遇到一個完美好婆婆,而應把自己放在家庭女主人的位置上,去做推動這段關係的主導者。這是我的決定,而我也努力去這麽做的。

光動嘴不夠,關鍵還得靠行動

有人會說:要是動動嘴就有用,那處理婆媳關係就太簡單了,可是我在家說了一百遍,老人也聽不進去啊。

是的,光動嘴是不夠的。怪老人固執不肯做出改變之前,我們還是要先問問自己:我幫老人做什麽了嗎?

很多時候,即使老人有心改變,卻會受過去幾十年生活經驗的限製。我們隻有多做一些,才能幫助老人跨出這一步。

比如我想讓年糕吃得更好,像三文魚、奶酪這樣的食材,我就先買回家,然後不斷告訴婆婆這個很好、很有營養,把輔食營養食譜貼在冰箱上帶著她一起研究,自然而然地推動她用這些食材做菜。

我也會經常帶她外出就餐,嚐試各種新鮮菜式,還教她用手機、烤箱。現在,婆婆隨手端出來的就是三文魚炒飯、烤羊排這樣的時髦菜式,連手機食譜、做菜App都用得很熟練,對一日三餐、營養均衡講究起來,連我這個挑食的人都特別服氣。

對此,我也絕不吝嗇誇她:“媽,你太厲害了,城裏的老太太都沒有你洋氣!”無論多大年紀,人都是需要肯定的,嘴甜一點,隨時給予婆婆正向鼓勵,是婆媳關係天然的潤滑劑。

還有一件很實際的事情可以做,就是要舍得給婆婆花錢。老一輩節省慣了,因此我通常會選擇給她買一些能改善生活感受的好東西,比如電動牙刷、舒服的鞋。婆婆通常會念叨說花這錢幹嗎,但轉頭就出門炫耀“這是我媳婦給我買的”。每次我給自己媽挑什麽買什麽時,也會給婆婆同樣來一份。

其實,套路千萬條,真正搞好婆媳關係的辦法還是真誠:把話說在前麵、事情做在前麵,帶著老人去改變,去融入你的生活。

父母老了,生活方式也跟不上了,他們就像孩子一樣,需要我們帶領。我始終很清楚,與其把力氣花在抱怨、嫌棄老人上,不如做點什麽來解決問題。就像公公婆婆一開始非常抗拒用支付寶,糕爸直接給他們開了賬戶把錢充進去,告訴他們不學會用錢就拿不出來,他們也就用起來了。

真正體驗到好處、感受到你的用心,老人也就願意改變了。從最日常的餐桌矛盾,再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是這樣。

現在,我每次私下裏曬我們家餐桌的照片,看到豐盛營養、色香味俱全的一桌子好菜,總有人說:“糕媽,你上輩子是不是拯救了銀河係,才遇到這麽好的婆婆!”

但是,我並不想用“好婆婆”去定義年糕的奶奶。我會說,她是個有做菜天賦的大廚,一個願意學習新東西、廣場舞跳得不錯的洋氣老太太,還是個關心家人的好女人。

在這樣一段非常正向的婆媳關係中,我和婆婆正一起不斷推動彼此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