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微信公眾號上寫育兒文章,我經常會提到我們家的一些育兒日常,比如糕爸帶年糕騎平衡車了,糕爸給年糕讀汽車雜誌了……這些最常見不過的生活瑣事,卻總能引發很多媽媽情緒激動的留言:糕媽,你能不能分享一下怎麽做到讓爸爸這麽會帶娃的!

在當代女性的育兒生活裏,“喪偶式育兒”顯然已經成了一種現象。而那些吐槽老公不帶娃的媽媽,很容易陷入無力改變現狀的負能量場。

讓爸爸積極參與帶娃,真的有那麽難嗎?

為啥爸爸進入角色,總是好像慢半拍

其實在年糕一歲前,糕爸對帶娃這件事也是各種逃避——平時就睡在書房,心情好的時候過來“視察”一下,把兒子當小動物逗弄一番,可一旦到了要給年糕洗個澡、換個尿不濕的時候,就自動往後退了。

公允地說,在頭胎的時候,能夠快速進入育兒狀態的爸爸確實是少數。

不像媽媽因為懷孕、喂奶,跟孩子形成了天然情感聯結,男人一開始是蒙圈的,不知道該做什麽。在孩子會走、會說話之前,孩子對他來說是個隻會哭和吃奶的小動物。

“我又不能給他喂奶,我能幹嗎?”很多爸爸帶著這種想法,再加上偶爾想幫個忙的時候,被老婆、媽媽嫌棄笨手笨腳的,所以,幾乎從一開始,在家庭育兒生活中,爸爸們就邊緣化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慢慢地,爸爸也習慣了自己被嫌棄、啥也不用幹的舒服日子,甚至偶爾奮起一下,想帶帶娃,可環境也不支持。就像有個朋友說的,她難得見到一個爸爸帶著娃在小區裏活動,認為是個美談,於是逢人就吹捧他。結果,這個爸爸沒堅持幾天就不幹了,因為他覺得就他一個男人在帶娃,而且也不知道該跟那些媽媽和奶奶聊什麽。

現在回頭看,年糕一歲前,我也確實做了很多把糕爸往外推的事情,好在年糕漸漸大了,糕爸這個角色終於能大派用場了。於是,在帶娃這件事上,我及時調整了思路。

讓爸爸帶娃,我是這麽做的

在帶娃這件事上,既然爸爸們的基礎沒打好,那我們就得重新給爸爸帶娃一個良好的開端。我的處理方法是,在糕爸心情好的時候,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以及他感興趣的事情,讓他慢慢參與到帶娃這件事裏來。

開始的時候,我會非常明確地給他“布置任務”,比如幫忙抱一下孩子、換個尿不濕、陪年糕玩十幾分鍾。這些事情都很小,看起來難度不大,不會讓他產生畏難情緒。重要的是,讓他在參與帶娃的過程中,建立起帶娃的信心和責任感。

在帶娃這件事上,最忌諱的就是說“我有這麽多事要做,你也不幫幫我”。直接說重點、切要害,需要他幹什麽,清楚地講出來。對爸爸來說,獲得“我確實能幫上忙”的成就感也是要一點一滴建立的。

慢慢地,糕爸找到了當爹的感覺。年糕再大一點,我就經常在掐準了糕爸情緒、找準時間的情況下,雲淡風輕地讓他陪年糕讀半小時科普書,下樓玩一個小時滑行車……

總之,給他安排的活,盡量都符合他的興趣——這個時候,要善於發揮男人的長項:玩。

糕爸自己也說了,帶娃就是:“跟他一起玩,我自己也覺得挺開心的。”

這個階段,我的姿態是挺低的,有點像哄著一個大孩子來照顧小孩子。媽媽們不要急,眼光放長遠一點,因為在做爸爸這件事情上,男人也需要進步空間。

那麽,糕爸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一躍成為“帶娃達人”的呢?

有一年,我們一家去德國,當時我有兩天的拍攝工作,沒時間管孩子。糕爸第一次麵臨被迫全天候帶娃的局麵。

當時年糕3歲,想到糕爸要獨自帶他,一開始我還真的很不放心:他一個人行不行啊?能不能讓年糕吃好?萬一年糕尿褲子了怎麽辦?哭了怎麽辦?

不過,再擔心我也懂得要放手的道理:哪怕爸爸再粗心,隻要別把孩子弄丟,我就能忍!

晚上,當糕爸帶著滿臉都寫著開心的年糕出現在我麵前時,我忍不住衝上去,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回去的路上,我一路追問各種細節。

糕爸竟然一個人帶著年糕,開車去了另一個城市逛博物館。

我問:“年糕吃得怎麽樣呀?”

糕爸氣定神閑地說:“就在博物館裏的咖啡廳吃的,我點了咖啡和漢堡,他就吃了一塊蛋糕。”

“小孩子這樣怎麽吃得飽”這句話我硬生生咽下去了,換成讚美:“年糕這一路都沒有尿褲子,你很厲害呀。”

這時候,糕爸更加得意地說:“他要上廁所自己會講啊,小孩子跟著我很乖呀。”

我見糕爸都是“報喜不報憂”,轉問年糕:“今天跟爸爸過得怎麽樣?”

年糕說:“很好啊!”然後就開始滔滔不絕跟糕爸聊他們看到的恐龍化石。

最後,糕爸很得意地自我總結道:“帶孩子,沒什麽難的。”

爸爸帶娃真的很容易膨脹,產生“小孩子很好帶”“小孩子跟著我很乖”這種錯覺,不過千萬不要戳破他,爸爸的帶娃熱情往往就是由這種誤會推動的。

在讓糕爸帶娃這件事上,我到現在還持之以恒在做的,是少嘮叨、多表揚。

我身邊有太多的媽媽,一邊抱怨老公不帶娃,一邊在人家好不容易帶一次娃時,指手畫腳。爸爸那點可憐的積極性一下子就磨沒了。所以,想讓老公帶娃,媽媽們一定要“抓大放小”,放棄對孩子方方麵麵都要管好的強迫症。

至於多表揚,那可是激勵爸爸帶娃的“超級武器”。糕爸表麵上總是說:“哎呀,你不要這麽沒有原則地表揚我,我做得也不算多。”實際上我的表揚讓他非常受用,而且誇著誇著,他就真的都做到了。

在年糕麵前,我也經常不遺餘力地讚美糕爸,年糕經常把“我爸爸怎麽怎麽樣”“我要是長到爸爸這麽高,就可以怎麽怎麽樣了”掛在嘴邊。隨著年糕長大,他的求知欲爆炸式地增長,糕爸發現終於可以把自己滿肚子的汽車、武器、機械知識都倒給年糕,享受他看著自己的那種單純、崇拜、喜悅相交織的眼神。而且,他還能打著年糕喜歡的名義,買各種自己喜歡的汽車雜誌、車模、遙控車……能不開心嗎?

在我們的小發糕出生前,糕爸就已經跟我約定好:“你和媽媽到時候隻管把小的照顧好,年糕我會一個人搞定的!”

現在,每次遇到有人誇糕爸會帶娃、能幫忙的時候,他會解釋:“帶娃本來就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身為爸爸,這是我該做的,不是在幫忙。”

認真做爸爸,也給糕爸帶來了滿滿的收獲和明顯的變化:作為一個鋼鐵直男,糕爸之前情感並不細膩,追求的是理**,一切從簡。但是現在,陪著年糕長大,他用一種更柔軟的觸覺去重新感知了生活和世界,他甚至和我一起認真地張羅聖誕節,強調生活中的儀式感,變成了一個情感細膩,更有愛、更有幸福能力的人。